不要因為別人學鋼琴就給孩子報鋼琴班,別人學電腦就給孩子報電腦班,望子成龍雖是每個家長的心願,然而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如何讓你的孩子無法被取代,才是每個家長培養孩子的正確方向。
好奇真的害不死貓
很多男孩對學習很排斥,因為在他們看來,學習剝奪了他們玩耍和吃零食的時間。淘氣的男孩寧願在沙地上玩鬧打滾,也不願意靜下心來坐在書桌前學習。事實上,年幼的他們根本不明白學習的真正意義,在他們的心目中,玩顯然比學有意思得多。因為玩的過程,不僅有趣,而且能夠充分滿足他們的好奇心。於是,聰明的父母就學會了從孩子的好奇心入手,讓他對學習感興趣。
湯姆有一段時間隻愛玩遊戲,對書本不感興趣,這讓父親很失望。為了讓兒子學習,他想了很多辦法。
一天,父親拿著一個沙漏,告訴湯姆說:“這是古時候的鍾表,裏麵的沙子全部漏下去時,正好是3分鍾。”
湯姆很想玩玩這個沙漏,以驗證父親的話。這時,父親就說:“以沙漏為計時器,聽爸爸講故事,每次以3分鍾為限。”
湯姆聽了這個建議,很高興地答應了。他果然靜靜地坐下來聽父親講故事。但事實上他根本沒有留心聽,而是一直看著那個沙漏,3分鍾一到,便跑去玩了。
湯姆的父親沒有氣餒,他決定多試幾次。這樣試了數次之後,湯姆的視線漸漸地由沙漏轉移到故事書上了。
雖說約定3分鍾,但3分鍾過後,因為故事情節吸引人,湯姆聽得特別入神,他要求延長時間,但父親堅持“3分鍾”的約定,不肯繼續講下去。這樣做,讓湯姆充滿了好奇。為了早點知道故事情節,湯姆便自己主動閱讀了。
開始的時候,父親在一旁陪伴他讀書。遇到不認識的生字,湯姆也懂得詢問了。看到他問的多了,父親就教他學習查字典。就這樣,湯姆在短短的半年中所學習的生字超過了很多大孩子。
當然,故事書也遠遠不能滿足湯姆的閱讀興趣了,他開始廣泛地閱讀不同的書籍,大大開闊了自己的視野。
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看到自己不了解的事物都想探個究竟,小的時候更是這樣,孩子會對自己看到的一切感到驚奇,常常會向父母問這問那,久而久之,即使最有耐心的父母也會感到麻煩。其實,他們往往忽視了重要的一點:好奇心是促使孩子學習、成長的良機。
在生活中,對任何事物都保持一種強烈的好奇心的人,興趣往往十分廣泛,創造力也特別強。這種人對大家認為平常的問題,依然保持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驅使著他們不斷學習、積極進取。因此,孩子有好奇心是好事,不要厭煩。
對於孩子的好奇心,你不僅不能厭煩,還應該加以培養,並利用它讓孩子愛上學習。如果學習的內容就像一壺白開水,沒有一點懸念,那麼沒有人會對此產生興趣,真正的趣味學習在於製造懸念,由淺入深。
有一對父母,他們不是把孩子看的書放在書桌上,而是把這些書籍藏起來,孩子覺得父母既然把它藏起來,肯定是一本不同尋常的書,便“偷”來仔細閱讀。可見,隻要掌握了孩子的好奇心,就不必害怕孩子沒有學習的動力。激發孩子的好奇心,是父母成功引導孩子的關鍵所在。
科學巨匠愛因斯坦曾說過:“我沒有獨特的天賦,我隻有強烈的好奇心。”
在愛因斯坦5歲的時候,父親送給他一個指南針。盡管這個玩具很普通,但是愛因斯坦感到很新奇,對磁針指南的現象特別好奇。當時也有很多小孩玩指南針,但他們認為磁針指南就和物體落地一樣,是司空見慣的現象,可是愛因斯坦卻有了疑問。他就好像看到了廣闊世界中一隻無形無影的手,幼小的心靈被震懾了。就這樣,無窮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把他引向一個無限深邃的世界。
從此以後,他的頭腦中多了很多“為什麼”:日落月升是為什麼,群星閃爍是為什麼……各種各樣的自然現象都讓他感到好奇,他總是覺得一些事情的背後一定有隱藏得很深的東西。正因為愛因斯坦這種強烈的好奇心,讓他敢於懷疑和猜想,最終從牛頓力學的絕對時空觀打開缺口建立了“相對論”,掀開了近代物理學嶄新的一頁。晚年的愛因斯坦仍像一個孩子似的,保持著童真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求知欲望的一種體現,也是興趣愛好的起點,更是學習的動力。強烈的好奇心能夠讓人對知識充滿渴望,有人認為對事物或現象的好奇是科學家必備的素質。哲學家維柯說:“好奇心是蒙昧無知的女兒和知識的母親。”由此可見,好奇心對於求知的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