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讀書也要引起他們的好奇心,這樣孩子才會認為學習有意思、有目標。家長完全可以利用孩子的好奇心,讓他乖乖地學習,並以此為樂,讓他更富有競爭力。
別讓男孩與思考絕緣
現代物理學的奠基人盧瑟福曾說過:“不要死記硬背,也不要滿足於實驗,而要學會思考。隻有勤於思考的人,才能獲得知識,取得成就。”一直以來,他對思考都極為推崇。對於所有人來說,勤奮和汗水都是很重要的,但是勤奮並不見得就能成就事業,還需要勤於思考,善於學習。沒有思考不僅在學習的過程中無法找到思路和方法,而且在生活中也會因為缺乏主見而被煩惱所左右。當人們拉開曆史的帷幕時就會發現,凡是有重大成就的人,在其攀登科學高峰的征途中,都曾給思考留有一定的時間。
沈括小時候學詩,當讀到“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時,他心裏就想:“為什麼我們這裏花都開敗了,山上的桃花才開始盛開呢?”為了解開這個謎團,沈括曾上山實地考察一番,他發現山上的溫度比山下要低得多,因此花季才來得比山下晚。憑借這種熱愛思考和探索的實證精神,長大以後的沈括寫出了《夢溪筆談》。
很多發明家都是通過抓住生活的細節,引發自己的思考來達到創新的目的。阿切爾在一次偶然的機會,看見有個人用別針在郵票的連接處刺上小孔,然後很整齊地把郵票撕開了。當時,阿切爾被那個人的舉動吸引住了。在他的思想裏,那個人的動作已經變成了機器的動作。不久,阿切爾通過研究把自己的思考變成了現實。發明其實並不神秘,生活的難題其實並不難,隻是缺少思考的頭腦,事實上有時候隻要多思考一分鍾,很多問題就迎刃而解了。隻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多動腦筋思考研究,每個人都能通過思考來創造成功。
可是,生活中實際的狀況卻讓許多人失去了思考的時間,很多男孩也因為緊張的學習任務,沒有獨立思考的機會,甚至有些家長“越俎代庖”的行為讓男孩與思考絕緣,這樣男孩的思考能力就在無形中流失了。
有位國際教育家談到中國教育的問題時,曾講過這樣一個事例:在一次親子活動中,一個外國小男孩用小鏟子把沙子往漏鬥裏裝。由於漏鬥會漏,沙子總也裝不滿,小男孩就用手指頭堵住漏口。等沙子裝滿了,小男孩又把漏鬥挪到瓶子口,放開手讓沙子流進瓶子裏。但是沙子漏下的速度很快,即便小男孩采取這種方法,沙子依然會遺漏很多。小男孩並沒有泄氣,他在一次次的反複嚐試中,終於知道了怎樣才能讓沙子不漏出來:先把漏鬥口對準瓶子再倒沙子。小男孩高興地對著身後的媽媽笑了,媽媽也正鼓掌為他慶賀。而另外一名媽媽的做法卻是在孩子拿起漏鬥時,立刻蹲下來對孩子說:“先把漏鬥對準瓶口,再把沙子灌下去。”就這樣,孩子還沒有開動腦筋的時候,就已經按部就班地被格式化了。
事實證明,家長過度地關心或者包辦事情常常會使孩子喪失思考的能力。兒童時期是孩子思考能力發展的關鍵時期。小時候的思考是孩子成年後思維的基礎。如果家長能夠讓男孩從小就學會計劃、思考未來,並對一些抽象的概念,比如勇敢、真理、信念、愛情進行理解,那麼將讓男孩收獲成熟的大腦和思維。隻要男孩開始了自己的思考,就會慢慢地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和信仰,這會幫助他們形成對自我的認識。
讓孩子多看看外麵的世界
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說:“我既沒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沒有過人的機智。隻在觀察那些稍縱即逝的事物,並對其進行精細觀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他人之上。”由此可見,觀察能力突出往往能夠成就一個人的未來。而在小時候,人對外界的探索欲望最旺盛,良好的觀察力能讓孩子的認知需求得到滿足。因此,家長應該擔負起鍛煉男孩的觀察力的任務,點燃男孩的興趣,引發他們思考,讓他們的能力和知識水平得到全麵而豐富的發展。
著名科學家伽利略還是比薩大學的學生時,他每周都要到比薩教堂參加祈禱儀式。有一次,他在做禮拜的時候,看到教堂天花板上的吊燈在空中輕輕地擺動,心中若有所思。他目不轉睛地盯著吊燈出神,覺得吊燈來回擺動的節奏似乎有某種規律。於是,他按著自己的脈搏,與吊燈擺動時間進行對比,發現每次擺動的時間差不多是一樣的。對此,他產生了莫名的興趣,為了證實自己的觀察結果,他進行了一係列的試驗,最終他證明了自己的猜測,同時提出了著名的“單擺等時性原理”。伽利略根據此原理設計了一個“擺鍾”,後來通過荷蘭人惠更斯的改進,製造了世界上第一座實用擺鍾,實現了人類計時曆史上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