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家長不能溺愛男孩,而應該讓他成為“小大人”,學會和別人分享自己的快樂。無論是生活中開心的事情還是委屈的事情,都應該學會與人分享。這樣才能讓男孩獲得良好的人際關係,並受到其他人的喜愛和歡迎。
要想讓男孩成為生活中的“小大人”“男子漢”,除了注重一些品格和精神的培養之外,還要讓男孩學會生活中的文明禮儀,比如團結友愛、相互禮讓、互幫互助、尊敬師長、誠實守信等一些傳統美德。隻有懂得生活禮儀的孩子才能做到彬彬有禮,並向他人展示出良好的教養和翩翩風度。
平時,家長就要教導孩子學會禮讓,讓孩子懂得團結和友愛。很多孩子都喜歡爭搶,尤其是一些男孩由於好強和霸道,往往不懂得禮讓,這不僅不利於孩子們之間的團結友愛,還會讓男孩形成不良的品格。學會禮讓,不僅有助於他的成長,還能讓男孩受到歡迎和肯定。孔融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他的文學創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而“孔融讓梨”的故事更是婦孺皆知。團結友愛是生活中的重要文明禮儀,它不僅有助於增進親友之間的感情,還是人際交往中必備的潤滑劑。
除了禮讓的品格,家長還應讓男孩學會尊敬師長,對長輩有禮貌,這也是必備的文明禮儀。
宋代學者楊時原來的老師是程顥,後來程顥去世了,那時楊時已經40歲了,而且已經考上了進士,然而他依然孜孜不倦地求學,他決定前往嵩陽書院拜程頤為師。楊時初次到嵩陽書院拜見程頤的時候,正好是隆冬時分,天氣十分寒冷,更不巧的是趕上了程頤先生睡午覺的時間。楊時不好打擾,便恭恭敬敬地侍立門外,不言不動等了半天。等到程頤知道的時候,楊時身上已經蓋滿了積雪,然而他竟然沒有一絲不耐煩的神情。“程門立雪”的故事千古流傳,表現了一代學者的品格風範,而楊時的尊師重教的禮節不僅讓他獲得了名師的欣賞,還讓他流芳後世,成為後人學習的榜樣。
要想讓自己的男孩有修養和風度,家長就要注意平時的禮儀教育,讓男孩成為受大家歡迎的小男子漢。無論是禮節還是教育的原則,家長都不能掉以輕心,可以說上述的禮儀和品格都是教養的基礎,是在教育過程中必須貫徹的。
讓合作變成快樂的事
時代不斷地發展,社會不斷地進步。各種生存和生活條件的改善,使人類之間的聯係更加緊密,人們便開始了廣泛的合作。現代的生活已經離不開合作了,沒有合作精神的人很難融入社會生活,最終也將被社會淘汰。人隻有團結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進步,才能適應社會成就美好的人生。因此,家長在教育孩子時,要注意培養孩子的合作精神。
俗話說:“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一個人不可能樣樣精通,總會缺乏某些技術或者能力,而合作就可以彌補這一缺陷。無論在生活上還是在工作上,合作都必不可少。有些人經常為了一些小糾紛而煩惱,如果人們都能夠本著互利互惠的合作精神來處理這些糾紛,那麼人們就能夠讓矛盾消除,使問題得到解決。如果男孩從小就懂得合作的精神,也不會為了一些小事爭強鬥狠。善於合作的男孩能在合作中體會到一種友愛和榮辱與共的思想。融洽的合作讓男孩的眼光更遠、胸懷更寬,使男孩的人際交往能力得到提高,並為以後的生存架設了堅固的橋梁。
父母應該讓男孩明白,合作是一種廣泛的友善精神,不僅在同學間、師生間、親友間、兄弟姐妹間存在合作,隻要有人存在的地方就有合作。合作是友善、溫和的,它能營造良好的氛圍,消除人與人之間的隔閡,使雙方產生默契。合作的精神很感人,它就像生活中的潤滑劑,能夠化解摩擦與矛盾。如果沒有合作精神,生活就會變得矛盾叢生,失去應有的條理和秩序,最終導致人生的失敗。
合作是一件快樂的事情,讓男孩學會與人合作,樹立雙贏的意識非常重要。合作並不意味著自己吃虧,與人合作的目的是幫助自己,讓自己更強。事實上,真正的合作常常能夠得到雙贏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