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畢,衝天而去。
大安乃舍家修道,應聲度患。
其後,太上命玉童賜玉鑰匙十事,大安意開神解,仰觀歲星,暫臨趙地,遂束裝入趙。
庚戌春,平原君卒,燕兵襲趙,趙用廉頗、李牧為將,大破燕師。
是秋,秦昭襄王薨,太子柱為孝文王,三日而薨,呂不韋奉子楚嗣為莊襄王。
蔡澤知王深德不韋,乃托疾以相印讓之。
東周靖公聞秦連喪二君,說各國合縱伐之。
秦用不韋為將,執靖公歸,遷於陽人聚,以奉周祀。
是冬至明年癸醜夏,天下大旱,皆祈禱不應,魏安釐王憂之,問於孔斌曰:“世有排難解紛者乎?”
斌曰:“魯仲連。”
王曰:“仲連強作之者,非體自然也。”
斌曰:“作之不止,乃成君子;作之不變,習與體成。”
王曰:“不肯帝秦,今逃之海上不可得。”
斌請出榜,召募高士,王從其言。
騫薦梁丞張湛能知未來,召問:“雨可致乎?”
湛曰:“月出如血,天尚未雨,非求之可得。”
王知不可強,歎息不已。
湛出朝門,二相士交語曰:“真鶴形龜背也!”
湛恭身前問,相士邀至僻處,曰:“子具仙骨,何汩沒塵世?為子惜之!”
湛曰:“因卑官拘係,王子多情,不能即去。曾從墨子數年,有約來度,故暫留此耳。”
老相士曰:“學出世者,國猶可棄,何有於區區之職!
且求師非執一,惟道高者從之。
閩中皇太姥者,相傳神星之精,為彭真人之配。
母子居武夷山,能呼風檄雨,乘雲而行,時人呼為聖母。
既魏王有求雨之意,可假此往彼,得見聖母,自有益於子,我二人先往相待也。”
湛喜問姓氏,子卿語之而別。
湛以其言入告,王命子騫親齎禮物,令湛隨行。
撥侍者十人、禦者一人,乘軺車速去拜求。
其夏四月,秦莊襄王郊上帝於雍,代周而祀。
是日,日有食之。
立三年薨,不韋扶太子政即位,時年十三,尊趙姬為太後,不韋號稱仲父。
明年乙卯改元,子騫同湛等假道於楚,渡江過吳越,百日始達武夷山下。
見姑布、唐舉坐林中,招騫、湛謂曰:“已先見聖母,雲火德將興,雨水未至。
如魏王子心誠救濟,可往前山天柱峰頭獨居辟穀數年,或能感格天意。
湛等留此服勞,時至即遣相報。”
騫如命往,坐峰下,辟穀靜養。
至丙辰中秋,彭真人回山相聚受慶,四嶽具禮來賀,惟北嶽杜真人親來上壽。
有浮丘玉子、太陽夫婦、蔡鄧二寘、鄰近仙華之眷屬、華蓋之容成太武、天台王君父子。
焦先、琴高往香城,以餘桃啖趙廓,即能飛走,帶至武夷。
先在者,子卿、舉、湛等。
是夜,月明如晝,在峰下結彩亭設寶座,施紅雲裀、紫霞褥,群仙請彭君、聖母輪流把盞稱壽,依次就座飲宴。
酒酣,仙女謝英妃撫長劍作歌,伶人奏樂,音飄山穀。
此山有三十六峰,天柱峰即騫坐處。
玉女峰有三石,比肩而立,其色紅潤,望之若仙。
鐵佛峰即建幔亭飲處也,下有九曲溪直通山頂。
溪旁村民四繞,安居種耕,常時隻有猿啼嶂月,雲鎖溪篁。
此夜忽聞笙歌隱約,笑語依稀。
有好事鄉民相約追尋,隨聲行及峰頭,見彩幔下輝煌燦爛。
芳筵上許多名衣上服之士,羅列佳肴美醞、鮮果山蔬,鄉人垂涎之甚。
武夷君知有人來窺探,命童引至會見。
二君呼之為曾孫,賜宴亭下。
村人見屋宇器用甚盛,樂色食味皆美,惟酒味差薄。
有童斟送,村人歡喜大嚼,不覺大醉,皆倚桌枕臂而臥。
至日午醒來,卻在家中床上,起身共說其事,猜疑不已。
覓蹤至山頂,並無幔亭仙侶、燈火笙簫,止有酒香撲鼻,果核堆階,不勝驚異而下。
蓋飲宴群仙見天色微明,撤去幔亭,移入洞天深處,換席更酌。
杜真人不識騫、湛,問之,武夷將禱雨事言之。
杜真曰:“細論氣運,周德非火莫繼,贏秦金王,但能滅周,非相繼之正。
呂政以水繼秦,陰險待國,上天惡之,故不欲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