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火藉木生,無水不能蘇木。
政,原鎬池龍君,亦五帝子。
時至而起,前有神醫在彼,教民投旱得雨,秦已有之,況他處乎?不日將甘霖四沛也。
魏騫果能誌心求道,亦當引入仙班。”
長武君曰:“此須天台王君檢察。”
須彌會後,天帝降敕子喬,賜號元虛真君,令注錄地仙人數,執掌簿籍。
去年初夏,有神人數輩見武夷君,稱為山主,雲天台君欲假此山避冗注籍。
二君擇對麵百丈山,古木蒼藤,人跡罕至,東南飛瀑如散珠噴雪,暑氣可銷。
令山匠廠廳曲院,鬼府神工,迎王君館此。
真君子七人,皆太玄所出,曰屬臨、屬雋、屬清、屬誼、屬殷、屬將、屬仁,二女曰麗英、霄貞。
七子常至武夷參讚,籍成,藏天台洞府。
時於百丈校定未完,亦來上壽,聞子騫事,即令七王子屬仁往視。
湛聞之,招十一人,奔至峰頭報知。
騫陳禮物,焚香伏候。
屬仁席散控鶴而起,覺香篆氤氳,即從空下視,騫、湛等拜見。
屬仁觀騫豐骨異常,遂攜至洞。
真君遣玉女何鳳兒往檢山籍,知是老君弟子亢倉。
先以飲酒過度,不循玉律,故謫居塵世,須二百年方得脫骨羽化。
因有憫世之心,可即度世矣。
遂語之曰:“湛等是汝舊徒,能引濟其師,我並度之。”
於是賜騫等胡麻仙飯、九品丹書,又書一符與之曰:“子既欲雨,可往南山龍潭,投之即雨。雨後速回報知汝父,早畢政事,時至便行。”
騫泣問父齡國數,真君曰:“汝父壽不出二十月,國祚不出二十年。”
言訖,別武夷諸仙,駕雲軿統眾回山。
騫遵命至山南禱囑龍神,投符未久,即雲霓四塞,大雨滂沱。
騫、湛等賦詩紀其事,即回魏報命。
時秦王政丁巳三年,以魏信其反間,複用兵伐趙。
自信陵廢後,趙魏好絕,趙孝成王薨,子悼襄王立。
是年魏信陵卒,明年戊午春,安釐王病,聞陽城有郤儉者,少行獵墮空塚中,不得出,饑甚。
見一大龜,數數回轉,俯仰張口吞氣,儉素聞龜能導引,乃試隨所為,遂不複饑。
百餘日後有人窺塚,見而出之,竟能咽氣辟穀。
後遇子安王公,授以蒸丹之法,自此能含棗不食,閉氣不息,可至半歲,方飲水三升。
舉家習其法甚效。
魏王召試其術,閉置土室中,數月不與食,顏色悅澤,王始求教。
儉乃神異其說,王不能行,病危,囑太子增曰:“秦愈強盛,魏必為其所並。當以國史與我同葬,不敢棄先王之典章也。”
及薨,子景閔王立,是秋葬父於牧野,盡將周書、晉乘、度數、文章藏於塚中,托婿衛君角守墓。
已未五年,秦遣蒙驁攻魏,拔朝歌,魏君率支屬東走野王。
魏王因父墓失守,北向痛哭,欲拜弟騫為相,騫堅辭,密約張湛等間關走入東閩。
一路碧水丹山,重至武夷,拜見聖母求道,教在附近諸山尋覓姻緣,道可成矣。
山多人熊、黑狒、木客、山魈,時出傷人。
騫等至東南一山,形勢峭拔,多雲霧籠罩,隔溪一帶鬆林,湛等結廬於此。
子騫煉銅鑄劍七口,佩劍獨行而東,見岩洞中一道姑獨坐,發光若炬,騫疑怪魅,拔劍前叱。
姑起對曰:“妾乃龍湖君之女大魚姬也。奉天台真君命,居此候君,以諧姻眷。”
騫愈以為魅,揮劍直取,姑以長袖拂開,遞一竹簡曰:“禱雨時曾將此符投我潭乎?”
塞驗之果是,沉吟未答。
姑指曰:“淅仙至,可作證明也。”
騫舉頭見白鶴從括蒼來,即前所遇控鶴仙人,釋劍恭迎。
屬仁雲:父言真君是太上高徒,偶謫塵世,今將授職名山。龍女曾助雨應禱,夙緣當合,可納為室。”又授以換骨之訣而去。
不敢違命,與大魚姬居數月,忽旌旗車馬,侍衛萬人,雲奉老君法旨,敕為司命真君,迎往天湖山居住。
真君遂屍解登車,與姬同赴。
其山有三十六景,殿宇反建於潭中。
後生四子,長子撥居晨山,凡歲旱禱之立應。
張湛等常來會於玉清洞。
一日,焦先、琴高、趙廓至,曰:“我三人別後居泗水香城,年來察楚之王氣漸衰,將擇帝至之鄉,欲識真命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