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善詼諧仙官演劇 持戒律老佛談禪(2 / 3)

偓佺問曰:“此仙家醽醁,非人世曲蘖之比。我師何為不飲?”

牟尼曰:“釀或不同,而名則無殊。醽醁非醉心之味,豈俗客能嚐?曲蘖有亂性之權,乃眾生宜斷。

五濁世中,上善稀有接引,下根防微杜漸。若非行自本身,愚蒙便生疑見。所以五百大戒,先於我始。”

水精曰:“善哉,老佛之言。即吾儒克複之功也。”

偓佺曰:“酒能亂性,我師戒之,又能陶情,仙家飲之。我今無酒且從佛,遇酒仍學仙,不必拘此執彼也。”

黃蓋、廣壽、五龍巨靈諸人皆笑。文始曰:“但能性命歸真,便與乾坤等量。假天漢作屠蘇,引長河為酥酪,猶窪樽而杓飲耳。”

老君微笑頷之。

觀音素喜清淨,乃恭敬啟問佛之設教雲何?

牟尼曰:“我好釋,故以釋為教。蓋釋去萬緣之意也。”

文殊、普賢亦合掌求示,牟尼從肉髫中湧出百寶光,怡然曰:“諸世尊見問,請言其概。世人皆苦空貪著,入垢執迷,我教以解脫嗔癡煩惱,斷除慧業塵勞,覺彼愚蒙,拯諸沉溺,拔有漏之身,超無量之劫。以戒律為教文,以禪定為功課。仿佛乎天尊之醍醐甘露也。”

三大士歡喜謝教。

黃老曰:“承諸真不棄,辱降荒山,無以為敬,有新成九鼎神丹,服之者與天無極。”呼內侍取來。

有頃推一輛小金輿至堂,壘無數丹藥,滿座周旋,每位一顆,恰符其數,無有餘欠。

黃老命金童以所著《正一經》九卷,陳與各席傳觀一遍。

齊聲讚美曰:“元君立言,無上至真玄妙旨也。”

飲至夜闌,皆起告辭。赤精曰:“既因蟠桃作會,且待摘來上壽,以應千歲之期。”

黃老曰:“桃核散播,雜出於眾樹間,典守乏人,成熟時被紫鸞、玄鶴、丹鳳、黃猿采啄狼籍。已命小童去摘,未知可能遍供。”

宛丘、浮丘、應元、鎮元皆曰:“長筵廣席,酒已過多,不如偕至林下,隨意摘嚐鮮果,何必定於桃實。”

群仙曰:“妙哉!”出席相攜同步,揖遜下堂。

隻見:“數百對碧綃燈,高挑前導,照山徑崎嶇;

幾千柄翠羽扇,貼近橫遮,防露華沾濕。

風清三界步虛聲,月白九天沆瀣降。

參橫鬥轉,氣朗雲消。

曉籌初唱,共瞻飄渺天關;

旭日將升,乍見微茫煙樹。

隱現樓台宮殿,從衡匾額標題。

金光堂、戊巳堂,繡袍仙吏紛紛;

中央殿、廣明殿,羽服道流簇簇。

資始樓頭,玉麵仙姬憑碧欄;

承天宮外,金爪力士裹黃巾。

數不盡翠閣瓊樓,遊不了華亭茂苑。

無限峰巒絕壁,環回洞壑層岩。

天成池沼,化龍金鯉潛遊;

生就橋梁,顯瑞青麟閑走。

欲眺望,有台榭登臨;

思延佇,有軒亭徙倚。

古檜長鬆,夾樹委蛇曲徑;

清溪遠岫,周遮幽雅仙居。

非徒仗展難窮,即使舟車莫遍。”

行至一處,殿額上書“神龍殿”,門橫金鎖,戶扃銅駝,外列守門神將,旁參值日功曹。

容成喝退神將,躍上窗欞一望,果有神龍數頭,熱騰騰一窩盤踞,問黃老曰:“獰惡之物,豢養何為?”

黃老曰:“此水官禹王收貢金所鑄之鼎,三代以德相傳。耳足俱有龍文,歲久通靈,不欲就鸞鹹陽,陰來告我,命力士攝至,建此殿居之。”

命功曹啟鑰引進,九鼎按方而列。

諸真曰:“神物豈久居人世哉?”

觀歎良久,出殿曲磴道而下。

在山腰望去,坡前金杏黃梅、赤桃紫李,壘壘滿樹。

金童提筐執篚,滿貯奉獻。

比方諸昆侖者,更覺紅大,啖之甘美非常。

回看樹上,猶自茂密,蓋地大而舒,土肥而厚也。

群仙入林,恣意采食。

小子章摘四顆紅大者懷之,朱襄君紀後曰:“食之足矣,懷之不已甚乎?”

章惶恐曰:“家母不嚐此味久矣,況今尤勝,將以歸獻。”群仙皆稱其孝。

西母適聞之,轉謂女媧曰:“予長女太煥,次女太英,配應元二子。三女太武,已嫁容成。幼女太真,為有黃之室。惟四女太瓊未字,觀小子賢孝,願許以歸之。煩神媒向太乙道意。”

女媧承命言之,太乙應允,即令章拜謝。

時老君與莊子臨溪偶語,王母之侍女各以錦袱包裹果品。

莊子笑曰:“口燥假以止渴。”徑自解袱來取。

母曰:“不問而取為盜,子又來偷食吾桃,獨不畏青鳥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