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衡嶽峰金簡呈祥 岷山下玉書告績(2 / 3)

皋陶承命至工所,宣揚刑宥之法。禹即留催趲人夫,布告百姓,使知刑畏法。

又沿江西行,北距荊山,南極衡山之南。是惟荊州之界。禹前至一山,有峰曰紫霄,下有石室深險,禹乃刻石記事。

至衡山致祭,夜宿山下。夢一玄衣男子,稱是蒼水使者,曰:“若欲得我簡書,爾其齋焉。”

禹齋戒三日,果於岣嶁峰下得金簡玉牒,皆蝌蚪字式,其辭略曰:“祝融司方發其英,沐日浴月百寶生。”

於是導江、漢二水入於海,江水出岷山之陽,南流入蜀。經過三峽,與漢水合。三狹水門狹隘,五丁力士,開鑿不入,火焚不裂。工人齊聲曰:“不可為也。”

禹深以為憂,曰:“岷山千裏,惟此一道。若不安流,其害更甚於淮水。”

乃往告山神,祈為默助。至夜大風卒起,聲振崖穀,勢不可遏。

有七人長大異常,叉手至前曰:“巨靈六丁神將,向奉雲華上宮夫人命,助君斷石流波,決塞導厄。吾等托力於子孫,暗助成功。今至夫人治所,未稟懿旨,何敢擅施!值夫人東海之遊,還過江上,因告其事,令君往會焉。”

伯禹悚然曰:“非即石室招見者乎?”

神曰:“然。”禹即整衣隨行,一路見峰岩挺拔,林壑幽麗,有巨石如壇場。有獅子抱關,天馬啟塗,毒龍電獸,八威備軒,森然侍從,不可名識。

顧盼之際,其擁衛之輩,或化峙石,或變清流,或倏然飛騰,散為輕雲,泊然而上,驟為風雨,或現遊龍,或為翔鳥,千態萬狀,不可親近。

禹疑其狡獪非真,問諸神將,答曰:“天地之本者,道也。運道之用者,聖也。聖之品次,真人仙人也。

其有稟氣成真,不修而得道者,木公金母是也。蓋二氣之祖宗,陰陽之原本,仙真之王宰,造化之元光。

夫人為金母之女,太真之妹,西華少陰之氣也。

昔師三元道君,受《上清寶經》於紫清闕下,得受是職。主領教童真之士,能回風混合,萬景飛化之道。

其氣彌綸天地,經營萬物,大包造化,細入毫發,在人為人,在物為物。隱現變化,是其常也。豈止於雲雨龍鶴,飛鴻騰鳳哉!”伯禹然之。

往請崇之巔,見夫人上坐,乃拜而謝。夫人忙起身扶起,設宴於瓊台之上。

伯禹稽首問道,夫人遜坐,語以妙道,稱禹曰聖匠,命侍女開丹玉之笈,授以《上真內經》、金璫玉佩之文,曰:“天寶其玄,地寶其物,人養其氣,所以全也。聖匠得此,將久視存身,與天地等也。”禹拜受,謝宴告辭。夫人仍命神將送回。

轉眼忽失所在,禹於路問曰:“聞古止有五丁,而何有六?”

答曰:“童律為西方至剛之神,故招之以配丁甲之數,專助正人。陸策虎豹,水製蛟龍。斷馘幹邪,檢馭群凶。凡為民害者,悉能誅滅也。”禹肅然起敬。

還至山下臥所,親侍無一知之。密藏所授之物。

次日,忽現黃牛九頭,在前導水。禹令五丁興工,崖崩如雷。上自明月峽,及夷陵,至空舲乃止。三峽共七百餘裏,頃刻疏通。至今黃牛峽壁岸,猶有遺影不滅。故人皆稱神禹。

由是上合九江之水,下趨大海,導出江東之別支,為沱水,入江引涔水入漢為潛水。

伯禹導水至洞庭、青草二湖之東,曰天嶽,周五百裏。石崖壁立,中產草藥百餘種,禹命采而作食。複鑿篆文於石壁記其事。沱、潛既通,雲、夢二澤之水少去。其地漸可耕治,棄即教民樹藝五穀。其土田為下中,賦可上下。

癸巳七十八歲,契奉帝命,賚琴、劍至。伯禹拜受。知契明於禮樂,亦留工所,隨處施教,使民敦倫有敘。

伯禹複入涔漢,將逾洛水之汭。有大龜出水探望,舟近也不驚動,奇而取之。長尺有二寸,負文於背,有數自一至九,與眾端詳良久,皆不之曉。棄曰:“予勸農於雲、夢之間,聞有鬼臾區者,黃帝時人。精通術數,熟諳玄機,往問必得其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