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衡嶽峰金簡呈祥 岷山下玉書告績(3 / 3)

禹召土人引至清溪,留劍自佩,親執琴為贄,步入洞口,鬼臾區正席地布沙為圖。童報客至,即模糊沙圖,延入相見。

禹道來由,捧龜求教。區曰:“此龜出自九江,數合五行,背負之文,乃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惟五居中。中者土,火之子,金之母,寄於坤也。”伯禹恍然大悟,不暇留連,辭別而出。謂天錫靈龜,納之於朝。

遂北渡洛水,至於南河。西南荊山,北距河水。限豫州之界,先導伊、洛、澗、瀍,合流入於河。次導滎、波二澤及荷澤、孟諸之水。田為中上,賦則上中,間有第一。

浮洛直達河表,東距華山之陽,西據黑水之北,乃梁州之界。地多高山,頗為易治。

深入蠻獠之地,一山橫亙於前,壅塞水勢。禹命鑿之,用功甚多,因名多功山。岷山江水所出,嶓塚漢水所出,連綿二千餘裏。軍士山行乏食,禹命采山石以充饑。

眾疑而問,禹曰:“昔太乙氏有餘糧石,本一種也。何怪焉?”因取而煆末,果可食。岷、嶓二山皆可樹藝。

禹至岷山之北,仿佛見一人身披絳繡,長丈餘,白麵胡髯而魚身。自稱玄夷神使,捧黑玉書一方,謂曰:“水精至聖命授子以山海河圖之經,告汝功業後至委宛,並玉印一齊繳還。”言訖,舞而入水,有黃魚雙躍後隨。

禹視其赤文莫識,未幾見兩神女立於泉上,俄而不見。乃旅祭蔡、蒙二山之神。蒙山有五峰,前一峰最高,曰上清。禹聞有玉晨真人居之,設醴遙祭,上降甘露於地。其田下上,其賦八等九等。

更治西傾山,因桓水而轉,直底績於和夷之地。再浮於潛,逾漢上之沔之,入於渭。

亂流而渡於冀之西河,此水西據黑水,東距龍門,在冀州北,相接昆侖之墟。西北一隅,為雍州地境,眾水東流,獨導弱水西流。

至於合黎山右,治汭與涇,北流屬於渭。理漆沮之水,南從渭流。理灃水同入於渭,而達於河。

西至荊山,更西至岐山。禹喟然曰:“賴祖宗神靈,獲治至此!”時因洪水,祭祀久廢,乃辦牲醴旅祭,言治水功畢而告成也。

回顧終南、敦物二山,與鳥鼠同穴之山相望。從渭水至西北豬野之澤,凡原隰高下,鹹底績焉。

直陟鳥鼠西南,是三危境。度其脈絡,與岐山連。時三苗之子聚族居此,聞伯禹導水至,乃率眾來迎。禹知其賢,令為西裔之長。雍州田最上上,賦隻中下。

其昆侖析支渠搜,皆西域之戎,荒服之外,流沙之內。鹹就次第之美,河水發源於昆侖之南,自地湧出百餘泓。履高瞰之,若列星,故名星宿海。其色黃而濁,千年一清,應生聖人之大端,名曰黃河。東北流之積石山,始入中國。又東北流經沙漠,析而南流,入冀州之西,故雲西河。橫過豫州,直抵泰岱入海。

伯禹鑿通河水處,廣八十步。循小積石山,浮河東北而下,曆靈勝之北,始順流南行,至於龍門西河。伯禹鑿之得通焉。又南至潼穀,渭水從西來,注齊會於渭汭。

自戊子春始,至乙未冬功成,禹八年於外,腓無胈,脛無毛。荒度九州,勞身焦思。舉天下之民,皆得平土而居。

禹抵河津龍門登陸,回平陽。大舜郊迎,禹同棄、契、皋陶、益拜見於臥龍山下。大舜慰勞其功,招五人並車入城,引朝帝堯告績。賜坐詳問,對於治導之次。

帝複問致治之本,禹曰:“當修金、木、水、火、土、穀六府,成賦於中國。封建諸侯,賜之土地姓氏。天子畿內方千裏,去王城五百裏皆甸服。外五百裏為侯服。凡百裏為采地,二百裏為男邦,三百裏為侯服。”

正是:儀式既班,章程始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