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mann T, Puri M.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roduct Market and Financing Strategy: The Role of Venture Capital.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2000, 13(4): 959984.。Ueda和Hirukawa(2003)指出專利作為創新指標的弊端,首次采用全要素生產率(TFP)衡量技術創新,通過對1968年—2001年美國製造業數據的麵板自回歸分析和產業時間序列分析,使用Granger檢驗,結果發現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對隨後的風險投資有明顯促進作用,而風險投資增長卻沒有引起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這個結論還因行業而異,技術創新和風險投資在計算機行業、通信行業呈正相關的關係,在醫療行業卻是負相關的。
Ueda M, Hirukawa M. Venture Capital and Productivity. Working Paper,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2003.Keuschnigg(2004)從一般均衡角度進行研究,認為富有經驗的風險投資家為創業者提供風險資本、管理服務等,創業者負責提供關鍵技術,二者之間建立一種合約關係,能夠大大提高創業成功率和均衡狀態下的技術創新率。
Keuschnigg C. Venture Capital Backed Growth. 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 2004, 9(2): 239261.
(三) 關於從金融投機史視角看待技術創新的研究
熊彼特認為,在新技術或新產業出現之初,社會上極易發生投機狂熱,人們容易高估技術創新所蘊含的收益,從而一擁而上、過度投資。James Buchan(1997)一針見血地指出,投機者的願景毀於他們靠不住的時間觀念,“股市中的大多頭試圖把未來濃縮成短短幾天,把漫長的曆史進程打折,把整個未來折成現值收割”
James Buchan. Frozen Desire: An Inquiry into the Meaning of Money. London: Picador, 1997.。Edward Chancellor(1999)生動而透徹地記述了17世紀以來的金融投機史,從荷蘭的鬱金香狂熱到日本股市的瘋狂,從南海泡沫到20世紀90年代美國大牛市,“發明和新奇的東西總是讓投機者興奮不已。17世紀90年代的潛水設備、消防車和防盜警鈴,1720年的機槍和‘永動輪’,這些都是投機者熱衷於科技進步的早期例證。不過,直到工業革命以前,能夠吸引投機者關注的創新要麼用途有限,要麼就是狂熱期間匆匆拋出的騙局。然而從18世紀末期開始,交通和通信領域出現了很多真正的創新,對社會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首先是運河,接著是鐵路、汽車、無線電、飛機、電腦以及最近的互聯網。投機者對這些創新給予了熱情關注,而且對它們的成功做出了巨大貢獻”
[英]愛德華·錢塞勒:《金融投機史》,薑文波譯,機械工業出版社,2013年版,第110頁。。Perez(2002)指出,在技術革命的狂熱階段,“人們開始探索由技術革命開辟的所有可能的道路。為了創造新市場和重振舊產業,通過大量多種多樣的試錯性投資,人們充分挖掘了正在擴散的新範式的潛力,同時它也在整個經濟和投資者的思維地圖中牢牢紮下了根。因而,生產率的爆炸性增長影響到越來越多的活動,引發了生產領域中的重構過程,在這裏新的或得到更新的活動繁榮起來,而舊的卻是枯萎凋零。……大量多餘的資金傾注到技術革命的深化進程中去,尤其是其基礎設施(運河熱、鐵路熱、互聯網熱),這常常導致無法達到預期的過度投資”[英]卡蘿塔·佩蕾絲:《技術革命與金融資本:泡沫與黃金時代的動力學》,田方萌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58頁。。伴隨一些金融人才的股市資產呈幾何級增長,錢生錢的造富神話激發愈演愈烈的投機狂熱,越來越多的人蜂擁而至、投身其中,金融泡沫日益膨脹、難以遏抑並最終迸裂。
可見,國外學者普遍認同資本市場推動與支撐技術創新的重要功能。技術研發的試錯糾錯、成熟適用直至應用於生產過程均離不開持續有力的資本投入,資本市場作為各類資本融通、彙聚的主要場所之一,提供了由投資者直接承擔技術創新和企業發展風險的市場化融資途徑。投資者熱衷發掘和追蹤技術創新潛在的豐厚收益,從而有效分散企業技術投入風險,激發企業開展技術創新、攀登行業高峰的動力和活力。有的學者運用規範精確的數學方法,建立理論模型,進行實證研究,論證了美國資本市場對於推動高科技產業繁榮發展的巨大作用,並強調資本市場支持技術創新的實際效用遠超銀行體係。有學者認為資本市場助力技術革命之際,必將引發技術—經濟與社會—製度之間的不協調,當這種失諧和衝突在更高層次上逐步得以化解,資本市場又將推動接踵而來的新一輪技術革命。就風險投資對企業技術創新的作用而言,許多學者認為風險投資比傳統融資方式更有效,風險投資內在契合技術創新的特點和需要,有助於提升技術創新的產出效率,受風險投資支持的企業獲得的專利量遠超沒有風險資本支持的企業,風險投資對專利創新的促進作用大大優於研究開發投入。他們采用歐美發達國家的大量經驗數據,從專利申請指標、全要素生產率、一般均衡分析等多重視角進行實證分析,盡管有些具體結論存有差異,但這些研究總體來說是富有成效的,並為上述觀點提供了有力支撐。然而,基於發達國家數據的實證分析結果是否完全匹配發展中國家技術創新活動的實際狀況?R&D投入對專利創新的促進作用是否在技術創新各階段均弱於風險投資?照搬照套發達國家技術創新政策是否會帶來潛在風險甚至造成損害?不同的國情、不同經濟發展階段對技術創新融資方式的側重和依托有很大差異,這要求我們因時因勢做出具體分析,既要注重吸收借鑒發達國家已有的實證研究成果,又要在新時代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體係的戰略視野中,以實現高質量發展為目標導向,深入探究風險投資、R&D投入等在企業技術創新活動中的作用機理及實施成效,真正使創新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還有一些國外學者從金融投機史的視角研究技術創新,認為金融投機與技術創新相伴相生,廣大投資者對技術創新的關注、追逐直至狂熱,在金融領域展現得淋漓盡致。從一定意義上說,整部金融投機史記述的就是一個又一個瘋狂追求財富、形成羊群效應直至金融泡沫最終破滅的事件,盡管造成了諸多破壞性的後果,還是在客觀上促進資本市場風險定價功能和直接融資功能的實現,大大推動了技術創新進程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推進新時代我國資本市場改革發展,必須從係統和全局視角優化資本市場監管機製,堅持抑泡沫、去杠杆、防風險的政策導向,堅決防控係統性金融風險和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不斷促進資本市場與技術創新、實體經濟良性互動。
第三節創新之處
回歸馬克思創立和闡釋相對剩餘價值理論的原初語境,攫取超額剩餘價值、最大限度實現資本擴張增殖是資本家熱衷采用先進技術的內在驅力,日益激化的勞資矛盾和階級鬥爭狀況在理論層麵集中呈現,從而為無產階級革命高高擎起理論旗幟。在馬克思及其後繼者那裏,相對剩餘價值生產主要作為資本家剝削工人更隱蔽、更殘酷的手段,對追逐與實現技術創新的理論內涵挖掘、彰顯、運用尚不充分,仍處在被“遮蔽”的狀態。須臾不懈推進技術創新及其應用,既是相對剩餘價值理論的潛在理路,也是微觀主體參與市場經濟運行的一般規律。創新往往意味著對舊模式舊業態的顛覆與重構,企業開展技術創新活動投資量大、時間跨度長、風險指數高,離不開持續有力的融資支撐。馬克思高度關注當時蓬勃興盛的新的資本組織形式——股份製,係統探討了信用製度、股份公司、虛擬資本等重要問題,深刻揭示資本市場作為股份經濟發展的高級形態,通過價值發現功能和風險定價機製,連接投融資需求,高效篩選評價技術創新,為孵化和推廣引領未來發展潮流的新技術優化配置金融資源。相對剩餘價值理論深刻揭示了物的依賴性社會的一般規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仍然是相對剩餘價值理論的存在場域。在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進程中,必須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國情,更好地發揮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更加自覺地運用和發展相對剩餘價值理論,不斷深化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內在要求、發展規律和運行特點的認識,進一步完善以資本市場為戰略依托、技術創新與金融資本互動互促的經濟運行機製,增強利用和駕馭資本邏輯的能力,更好地發揮資本市場對全麵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的支撐作用,通過持續提升技術創新水平和資源配置效率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一、解蔽追逐與實現技術創新的理論內涵
從認識論來講,遮蔽反映主體對客體某種不真實的認識關係。本研究所稱“遮蔽”,是指馬克思未予以明示、蘊藏於相對剩餘價值理論之中的內容。相對剩餘價值理論博大精深、內涵豐富,由於早期追隨者在解讀時失之全麵準確,而諸多後繼者並未緊扣馬克思文本本身,對早期追隨者已有論說承繼有餘、批判不足,沒有真正做到與馬克思對話,在闡釋之路上漸行漸遠,相對剩餘價值理論的遮蔽愈加難以祛除。正因如此,對相對剩餘價值理論的闡釋一直停留在資本家攫取剩餘價值的手段上,沒有彰顯蘊含其中的追逐與實現技術創新的隱意。個別資本家熱衷於引進先進適用技術,旨在提高個別勞動生產率,獲得超額剩餘價值。隨著此項技術在該生產部門普及開來,勞動生產率普遍提高,繼而實現相對剩餘價值。馬克思創立相對剩餘價值理論伊始,文本之中並沒有專門就追逐與實現技術創新展開係統闡述,始終處於“猶抱琵琶半遮麵”的狀態。本研究的首要任務就是解蔽和澄明,通過係統梳理古典馬克思主義特別是馬克思本人對相對剩餘價值理論的詮釋,使被遮蔽的內容逐漸顯現出來。進而證明,相對剩餘價值理論不僅僅揭露了資本家攫取剩餘價值更為靈巧的方式,更深刻洞明技術創新的內在驅力與實現機製。
在馬克思看來,“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7頁。,正是緣於新技術的發明創造和機器的廣泛使用,而這種創新與變革的根源在於資本逐利本性和市場競爭機製。資本邏輯就是資本在運動中無休止地追求價值增殖,社會需要、市場需求就是資本邏輯的擴張指向,這實際構成了市場經濟的內在運行機製。馬克思強調,賦予生產以科學的性質是資本樂此不疲的追求,科學本身成為致富的手段,發明因而變成一種專門的職業,科學、技術和生產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統統被納入資本邏輯的擴張中,其規模超越了過去一切時代的想象。為實現資本增殖擴張,資本家必然積極采用新機器、新技術、新的生產組織方式,最大限度縮短商品生產的個別勞動時間,從而取得相對於其他資本家的競爭優勢和超額剩餘價值。隨著科學技術加速度發展,新行業、新產品層出不窮,產品更新換代周期越來越短,僅靠被動適應、跟蹤模仿難以契合日新月異的市場需求,唯有持續開展技術創新才能引領市場甚至創造需求,才能獲得其他競爭者一時難以企及的超額剩餘價值。風險是創新的副產品,創新本身就是一種高風險的行為。資本市場通過評估技術創新價值、增加資本有效供給、優化金融資源配置,分散和降低創新風險,堪稱最有效率的直接融資平台乃至整個市場經濟運行最具活力的環節。在馬克思所處時代,股份製和資本市場開始勃興,在經濟社會生活擔負日益重要的角色,迅速躍居資本主義經濟體係中樞地位。馬克思密切關注資本主義生產關係調整中出現的這個極為重要的經濟現象,不僅深入考察了股份製和資本市場曆史沿革、對社會生產關係的影響,還從“由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轉化為聯合的生產方式的過渡形式”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99頁。、“作為最完善的形式(導向共產主義的)”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7頁。的恢宏視域,揭示了股份製對社會曆史發展的非凡價值;他不僅尖銳批判當時證券交易領域欺詐與掠奪叢生的弊端,也深刻闡明了股份製和資本市場在更為廣闊的領域推動和支撐技術創新的重大意義。
二、探究資本市場篩選評價技術創新規律
馬克思認為,股份資本的出現,順應了社會化大生產和科技進步的客觀要求。19世紀中葉,以蒸汽機、紡紗機為主要標誌的機器大工業迅猛發展,企業生產規模驚人地擴大了,資本有機構成大大提高,個別資本有限性與生產規模擴張、新技術新產業成長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馬克思指出:“積累,即由圓形運動變為螺旋形運動的再生產所引起的資本的逐漸增大,同僅僅要求改變社會資本各組成部分的量的組合的集中比較起來,是一個極緩慢的過程。”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24頁。僅靠單個資本滾動發展的資本積聚方式遠不能滿足資本積累要求,資本集中作為資本積累的另一種重要方式,開始走向前台、擔負重任,通過彙聚不同來源的資本,迅速實現巨大的資本規模,廣泛用於修建鐵路、開鑿運河、建造船舶等大規模工程。恩格斯對此深以為然,“交易所朝著集中的方向改變分配,大大加速資本的積聚,因此這是像蒸汽機那樣的革命的因素”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97頁。,“交易所正在把所有完全閑置或半閑置的資本動員起來,把它們吸引過去,迅速集中到少數人手中;通過這種辦法提供給工業支配的這些資本,導致了工業的振興(絕不應把這種振興和商業繁榮混為一談)”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450頁。。在馬克思看來,資本集中既是技術創新和資本有機構成提高的結果,反過來也對技術創新產生極大的促進作用,二者是相輔相成、有機統一的關係。他強調,“單個的貨幣占有者或商品占有者要蛹化為資本家而必須握有的最低限度價值額,在資本主義生產的不同發展階段上是不同的,而在一定的發展階段上,在不同的生產部門內,也由於它們的特殊的技術條件而各不相同。還在資本主義初期,某些生產部門所需要的最低限額的資本就不是在單個人手中所能找到的”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58頁。。為適應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的要求,隨著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過渡,現代股份公司迅速發展起來,“一個獨立的工業企業為了進行卓有成效的生產所必需的資本的最低限額,隨著生產力的提高而提高,這種情況在競爭中表現為:隻要新的較貴的生產設備普遍得到采用,較小的資本在將來就會被排除在這種生產之外”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2頁。。其一,當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市場機製進一步完善,資本市場加快彙聚閑置資本,有效克服資本積聚有限性的缺陷,成為推動技術進步和經濟發展的有力杠杆;其二,不同生產部門的技術水平對應不同程度的融資需求,引領行業發展的前沿技術通常對融資的規模和效率要求更高,資本市場通過擇優篩選和價格發現,為技術創新提供有力有效的融資供給。有鑒於此,美國經濟學家謝勒聲稱,“馬克思不同於19世紀中期其他的經濟學家,他察覺到資本主義基本的天才在於它能夠把資本積累和不斷的技術創新結合起來”
[美]F.M.謝勒:《技術創新——經濟增長的原動力》,姚賢濤等譯,新華出版社,2001年版,第24頁。。
大力支持企業技術創新,從金融體係安排的視角就是要建設一個能夠擔負與技術創新相伴而生的風險、對技術創新進行估值和定價、使技術創新的成功者獲得相應收益的資本市場。換言之,完善的資本市場之所以能夠成為技術創新的強勁引擎,關鍵在於其功能高度契合技術創新特點,也就是資本市場篩選評價技術創新的規律在發揮作用。無論是機構還是個人、無論是內資還是外資,進入資本市場的目的就是為了賺錢,追求收益最大化,自然會競相追捧蘊含豐富潛力的新藍海。由於新產業新技術新業態剛剛被墾殖出來,發展前景廣闊,預期利潤豐厚,在資本市場上極易受到各方青睞,有利於企業融集長期資金,增強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使技術創新活動以更大規模進行。資本市場具有風險定價功能和資源配置功能,由於市場上存在大量投資者,隻要流動性具備,技術創新企業或項目的價值總能被發現。因此,資本市場能高效甄別和處理技術創新企業或項目信息。資本市場正是通過“無形的手”篩選和發現那些真正富有價值、能夠引領行業發展的前沿技術,優勝劣汰,大浪淘沙,使經得起市場檢驗的好企業好項目脫穎而出,充分展現市場競爭力,帶來高額投資回報,從而形成投融資良性互動。這種篩選機製即便不盡完美卻是卓有成效的,被淘汰出局的企業或項目可以通過並購重組或退市等方式被市場消化。不僅如此,資本市場有助於優化企業治理結構和激勵機製,促進企業改善經營管理,通過資本市場的約束力保證企業管理者實施技術創新的動力。需要強調的是,資本市場深層次的功能在於厚植創新沃土、弘揚創新文化、激發創新潛力,激勵企業家、工程師等技術創新活動的組織者和實施者探索試錯,真正使創新創造蔚然成風。
三、呈現相對剩餘價值理論當代在場樣態
馬克思明確指出:“一般剩餘勞動,作為超過一定的需要量的勞動,必須始終存在。”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925頁。剩餘勞動是人類社會存在與發展的根基。既然剩餘勞動不過是超過必要勞動時間的界限而延長的勞動,剩餘價值又是剩餘勞動的凝結,那麼剩餘價值範疇就不應被視為資本主義社會的專有名詞,而必然具有一般屬性。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馬克思提出社會發展三大階段的論斷:“人的依賴關係(起初完全是自然發生的),是最初的社會形態,在這種形態下,人的生產能力隻是在狹窄的範圍內和孤立的地點上發展著。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是第二大形態,在這種形態下,才形成普遍的社會物質變換,全麵的關係,多方麵的需求以及全麵的能力的體係。建立在個人全麵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是第三個階段。”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頁。人的自由全麵發展是對“人的依賴關係”和“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的根本超越和積極揚棄,是全人類解放的真正實現,以市場經濟為基礎的第二階段就是要為以產品經濟為基礎的第三階段創造條件。馬克思在資本主義場域中闡釋相對剩餘價值理論時,指出技術創新的動力源於資本家追求超額剩餘價值的內在動機、資本主義競爭規律的強製壓力以及滿足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撇開製度因素,馬克思的論述揭示了物的依賴性社會的一般規律,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和現實啟迪,技術創新仍是獲得相對剩餘價值、提高勞動生產率、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重要途徑。正如恩格斯在談論“競爭”範疇時所說,“它正是市場的規律、交換的調料、勞動的食鹽”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68頁。。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我們無須諱言剩餘價值,而應深刻認識相對剩餘價值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從而進一步豐富和發展馬克思相對剩餘價值理論。
從世界曆次技術革命來看,資本市場對技術創新始終發揮著中流砥柱的作用,“從蒸汽機和鐵路時代的公司股份製,到鋼鐵、石化、汽車為代表的重工業時代的投資銀行和製度化的金融資本融資,再到信息和遠程通訊技術時代的風險資本和金融衍生工具的湧現,引領技術創新及其產業化發展的無一不是借助資本市場這個核心載體的,並且,每次技術革命的更替也是借力於資本市場的創新”殷德生:《資本市場應成為創新驅動的核心載體》,載《文彙報》,2014年9月23日。。中國資本市場發展與經濟體製轉軌緊密相連,實質就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製度的前提下強化市場機製在經濟活動中的作用,通過價格杠杆和競爭機製,優化社會資源配置,增強全社會發展活力。自1990年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設立以來,中國資本市場20多年櫛風沐雨、砥礪前行,持續促進各類生產要素充分流動、迸發活力,努力使社會創富源泉充分湧流,對於推動技術進步、釋放創新動能、優化經濟結構乃至我國經濟快速騰飛、躍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可謂功績卓著。但也要清醒看到,較之國外成熟市場數百年發展曆程,我國資本市場起步較晚,“新興加轉軌”仍是階段性顯著特征,還存在市場的包容度和覆蓋麵不夠、風險投資體係尚不健全、法治和誠信建設需進一步加強等亟待解決的問題。我國資本市場與高新技術企業未能充分有效對接,資源配置效率還不高,在一定程度上製約了服務技術創新功能的發揮。近年來,我國單位勞動產出(勞動生產率)增速遠超世界平均水平和其他主要經濟體,但實際水平仍較低,特別是研發投入的強度和效益有待提高,加上一些國家采取戰略性技術貿易壁壘,科技創新領域競爭愈發激烈。我國經濟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靠創新驅動,著力提升全要素生產率,真正使創新成為引領經濟發展的第一動力。實現創新驅動的最佳平台、最優途徑就是資本市場,打造完善高效的多層次資本市場是確保我國經濟轉型成功的關鍵因素,通過促進資本市場與科技資源有效對接互動,深化資本與科技融合,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係與發展模式,釋放更強增長動力,實現更佳質量效益。
技術創新與資本市場|第二章古典馬克思主義對相對剩餘價值研究的脈絡
第二章
古典馬克思主義對相對剩餘價值研究的脈絡
馬克思和恩格斯是馬克思主義創始人,這兩位偉大導師的思想就是“古典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譜係內各家各派的思想均源於古典馬克思主義。要準確把握相對剩餘價值理論的思想脈絡和邏輯理路,必須複歸古典馬克思主義,就是要追根溯源、走進文本,深入探究馬克思本人及其親密戰友恩格斯對相對剩餘價值理論的闡釋與延伸。《遮蔽與在場——馬克思相對剩餘價值理論研究》首次以馬克思經典文本為據,將相對剩餘價值理論發展過程大致劃分為孕育、萌芽、創立、拓展四個時期。其中:孕育期的理論著述主要包括《博士論文》《萊茵報》和《德法年鑒》時期的文章,《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等;萌芽期的開啟以唯物史觀的形成為主要標誌,具體包括《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德意誌意識形態》《哲學的貧困》《雇傭勞動與資本》《共產黨宣言》等;創立期以《資本論》四卷及有關手稿為代表性著作;拓展期主要包括《哥達綱領批判》、馬克思晚年筆記等內容。
朱斌:《遮蔽與在場——馬克思相對剩餘價值理論研究》,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本章緊扣追逐與實現技術創新這個主題,不求覆蓋每個環節單元,重點擷取具有裏程碑意義的經典著作予以深度探討,主要內容包括馬克思青年時期
關於馬克思青年時期,本研究界定為從1841年3月底《博士論文》完稿(馬克思生前沒有發表),到1848年2月《共產黨宣言》發表期間。馬克思更多的是進行哲學層麵的研究和探索,逐步確立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並運用於政治經濟學研究,相對剩餘價值理論尚處在孕育和萌芽狀態,這個時期是不可或缺的,也是無法逾越的。思想探索、《資本論》及其手稿係統論述、“第二小提琴手”繼承與闡發。
第一節馬克思青年時期思想探索
馬克思在《資本論》及有關手稿中創立並係統闡釋相對剩餘價值理論,追尋《資本論》之前馬克思的思想探索,旨在呈現相對剩餘價值理論的研究範式和必要積澱。馬克思在青年時期的思想觀點幾經轉變、逐步走向成熟,確立了科學的實踐觀和唯物史觀,為探究剩餘價值的來源、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產條件和作用機製,深入剖析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直至最終消滅私有製、實現共產主義提供了科學的立場、觀點和方法。
一、《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之理論積澱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是馬克思於1844年4月—8月撰寫的一部尚未完成的手稿,主要由三個筆記本組成,與《詹姆斯·穆勒〈政治經濟學原理〉一書摘要》統稱為“巴黎筆記”。這是馬克思在巴黎居住期間悉心研究政治經濟學學說史的基礎上,首次從生產勞動實踐的觀點闡述經濟學問題。盡管《手稿》仍有明顯的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痕跡,兩種截然相反的邏輯並存,“以抽象的人的本質為出發點的思辨邏輯,和以現實的經濟事實為出發點的科學邏輯”,而“曆史唯物主義隻有在後一種邏輯的基礎上才能逐漸產生出來”
孫伯鍨:《探索者道路的探索——青年馬克思恩格斯哲學思想研究》,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157193頁。。《手稿》之於相對剩餘價值理論的首要意義,就在於立足生產勞動實踐的“後一種邏輯”。
在《手稿》中,馬克思采取從批判到建構的研究方法,即分析批判以往政治經濟學家使用的概念,繼而提出自己的異化勞動概念以及其他一係列概念。馬克思說:“我們是從國民經濟學的各個前提出發的。我們采用了它的語言和它的規律。我們把私有財產,把勞動、資本、土地的互相分離,工資、資本利潤、地租的互相分離以及分工、競爭、交換價值概念等當作前提。我們從國民經濟學本身出發,用它自己的話指出,工人降低為商品,而且是最賤的商品;工人的貧困同他的產品的力量和數量成正比;競爭的必然結果是資本在少數人手中積累起來,也就是壟斷的更可怕的恢複;最後,資本家和靠地租生活的人之間、農民和工人之間的區別消失了,而整個社會必然分化為兩個階級,即有產者階級和沒有財產的工人階級。”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89頁。馬克思深刻闡述了他對資本的理解:“資本是對勞動及其產品的支配權。資本家擁有這種權力並不是由於他的個人的或人的特性,而隻是由於他是資本的所有者。他的權力就是他的資本的那種不可抗拒的購買的權力……資本就是積累的勞動。”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62頁。馬克思明確指出,“各個資本之間的競爭擴大各個資本的積累。在私有製的統治下,積累就是資本在少數人手中的積聚,隻要聽任資本的自然趨向,積累一般來說是一種必然的結果;而資本的這種自然使命恰恰是通過競爭來為自己開辟自由的道路的”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67頁。。在馬克思看來,私有財產不過是異化勞動的外在表現形式而已,共產主義就是對私有財產的積極揚棄、對人的社會存在的複歸。
馬克思深刻指出,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勞動的實現“表現為工人的失去現實性,對象化表現為對象的喪失和被對象奴役,占有表現為異化、外化”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1頁。。馬克思係統闡述了異化勞動的四層含義。第一,工人與自己的勞動產品相異化。工人生產的產品越多,作為異己的力量就越大,工人受資本家的奴役就越深重。這就導致令人震驚的兩個極端,“勞動為富人生產了奇跡般的東西,但是為工人生產了赤貧。勞動創造了宮殿,但是給工人創造了貧民窟。勞動創造了美,但是使工人變成畸形。勞動用機器代替了手工業勞動,但是使一部分工人回到野蠻的勞動,並使另一部分工人變成機器。勞動生產了智慧,但是給工人生產了愚鈍和癡呆”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3頁。。第二,勞動過程的異化。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勞動過程並不彰顯人之為人的本質,不是肯定的、自由的,反而是否定的、壓抑的。第三,人與人的類本質相異化。人的類本質突出表現為人是有生命的類、自由的存在物,然而這種有意識的生命活動卻被現實中養家糊口的謀生手段掩蓋和消解。第四,人與人相異化。“人同自己的勞動產品、自己的生命活動、自己的類本質相異化這一事實所造成的直接結果就是人同人相異化。當人同自身相對立的時候,他也同他人相對立。凡是適用於人同自己的勞動、自己的勞動產品和自身的關係的東西,也都適用於人同他人、同他人的勞動和勞動對象的關係。”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798頁。異化勞動理論的提出與闡釋,是馬克思全麵超越以往政治經濟學研究成果的重要裏程碑,是無產階級政治經濟學形成過程中的階段性成果。
在《手稿》中,馬克思還深入探討了人與技術的關係問題。按照馬克思的觀點,人的本質就是勞動的對象化過程,即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無論在怎樣的條件下,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即勞動都是不可或缺的。馬克思指出:“工業是自然界同人之間,因而也是自然科學同人之間的現實的曆史關係。”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8頁。進入資本主義社會以後,工業就是一般意義上的技術,“人們至今還沒有從它同人的本質的聯係,而總是僅僅從外表的效用方麵來理解,因為在異化範圍內活動的人們僅僅把人的普遍存在,宗教或者具有抽象普遍本質的曆史,如政治、藝術和文學等,理解為人的本質力量的現實性和人的類活動”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7頁。。技術是人的創造物,技術的本質就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隻不過在資本主義條件下,這種力量對象化的產物非但沒有促進人本身的豐富和發展,反而以一種否定的、對立的、異己的形式呈現出來,其結果就是人被奴役、被束縛、被驅使,人變得非人。
二、《哲學的貧困》之科學路徑
1847年7月,馬克思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政治經濟學著作《哲學的貧困》(全名為:《哲學的貧困。答蒲魯東先生的〈貧困的哲學〉》)出版。這是馬克思為了批判法國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者蒲魯東的唯心史觀及改良主義思想,全麵闡述自己新的曆史觀和經濟觀,而專門撰寫的一部論戰性的著作。關於《哲學的貧困》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尤其是政治經濟學研究中的地位和價值,馬克思本人在晚年有過重要評述,“在該書中還處於萌芽狀態的東西,經過二十年的研究之後,變成了理論,在‘資本論’中得到了發揮”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248頁。。這些“萌芽狀態的東西”蘊含著馬克思對相對剩餘價值問題的最初見解抑或理論形成過程中的必要沉澱,其後在《資本論》中得以確立和闡發,《哲學的貧困》可謂相對剩餘價值理論的思想起點。馬克思在這部著作中深刻闡述了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辯證關係尤其是生產力的決定作用,“隨著新生產力的獲得,人們改變自己的生產方式,隨著生產方式即謀生的方式的改變,人們也就會改變自己的一切社會關係。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的社會”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2頁。。他還特別強調勞動者在生產力構成要素中的主體地位和核心作用,認為勞動階級本身就是最強大的生產力。馬克思具體分析了資本主義內在矛盾的對抗性,隨著階級矛盾的日趨尖銳和激化,資本主義社會必然會被新的社會形態所取代,而工人階級正是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社會的根本社會力量。
在《哲學的貧困》中,馬克思首次提出剩餘價值問題。在蒲魯東那裏,“勞動商品”是永恒存在的,等同於生產商品的勞動、勞動創造的價值。而馬克思強調“勞動商品”隻是一個曆史性的範疇,是與一般商品不同的特殊商品,“勞動本身就是商品”正是資本家剝削工人的秘密所在。因為,勞動創造的價值比“勞動”本身的價值要大,二者之間的差額以利潤的形式為資本家所占有。盡管此時馬克思尚未對勞動和勞動力予以明確區分,甚至在表述上仍以“利潤”指代“剩餘價值”,但他已經緊緊扭住並初步揭示了剩餘價值的來源問題,為剩餘價值理論的創立開辟了科學的路徑。
馬克思還對蒲魯東關於機器和分工的思想做出深刻評析,從唯物史觀出發詳盡闡述了自己的理論觀點,這既是《哲學的貧困》最重要的閃光點之一,也突顯了馬克思相對剩餘價值理論的隱性邏輯。蒲魯東認為,每個經濟範疇的出現都源於曆史理性,曆史理性創造一個新範疇的目的是為了消滅之前一個舊範疇的弊端,如此更替演進,形成範疇發展的完整序列和經濟進化的不同階段。在蒲魯東的理論構架中,分工是第一個經濟範疇,它具有提高勞動者熟練程度和促進社會財富增長的積極作用,“可是分工的結果卻使工人處於從屬地位,使智力無用武之地,使財富為害於人,使平等無從實現”
[法]蒲魯東:《貧困的哲學》,餘叔通、王雪華譯,商務印書館,1998年版,第113114頁。。正因為分工導致這樣的不利結果,機器這個新的經濟範疇應運而生。機器將分工割裂的各個獨立狀態的勞動重新聯結起來,構成一個完整的生產勞動鏈條,工人通過操控機器提高了工作效率、減輕了勞動強度。然而,機器應用帶來的弊端也十分明顯,機器逐步確立了對工人的統治,工人深陷異化狀態和赤貧境地。蒲魯東對此形象地比喻說:“一部機器和一門大炮一樣,大炮除了長官之外,還需要配備一批炮手,機器也需要有一批奴隸來伺候它。”[法]蒲魯東:《貧困的哲學》,餘叔通、王雪華譯,商務印書館,1998年版,第172頁。馬克思針對蒲魯東的觀點,逐次展開評析。馬克思堅決批判所謂機器通過揚棄分工而誕生的論調,“勞動的組織和劃分視其所擁有的工具而各有不同。手推磨所決定的分工不同於蒸汽磨所決定的分工。因此,先從一般的分工開始,以便隨後從分工得出一種特殊的生產工具——機器,這簡直是對曆史的侮辱”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1頁。。機器與分工不是邏輯反題的關係,二者都有各自發展的規律和過程,並且是彼此作用、融合互動的。就蒲魯東對機器利弊的有關論述而言,馬克思將批判焦點主要集中在蒲魯東的唯心史觀上。馬克思指出,蒲魯東所理解的觀念與現實之間,的確具有深刻的一致性,但其根源在於經濟範疇演進反映現實經濟關係的變動和發展,而不是經濟進化應當遵照範疇更迭的要求。可見,蒲魯東的立論基礎不過是對黑格爾唯心主義的效仿和翻版而已。馬克思深刻指出:“機器隻是一種生產力。以應用機器為基礎的現代工廠才是社會生產關係,才是經濟範疇。”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1頁。可見,盡管馬克思在《哲學的貧困》裏並沒有直接批判蒲魯東僅從現象層麵探討機器應用的做法,但他已從唯物史觀出發,將機器與機器的資本主義應用明確區別開來。
三、《雇傭勞動與資本》之初步表達
如果說馬克思在《哲學的貧困》以及之前的著述中,主要以理論研究的方式探討剩餘價值有關問題,那麼《雇傭勞動與資本》則是馬克思采取通俗易懂且富有感染力號召力的演說形式,在1847年底布魯塞爾德意誌工人協會上闡明自己關於剩餘價值研究的理論成果,將資本家剝削工人的秘密公之於世,在廣大工人群眾中引起了強烈反響。恩格斯後來明確表示,《哲學的貧困》和《雇傭勞動與資本》足以證明,馬克思在19世紀40年代末已經能夠清晰地把握剩餘價值的來源和過程。馬克思指出,“勞動商品”不是一個從來就有的概念,而是伴隨私有製和商品經濟的發展才出現的,更準確地說,隻有到了資本主義社會“勞動”才真正成為商品,“勞動商品”構成資本增殖不可或缺的條件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重要特征。資本和雇傭勞動之間的交換關係,看似平等公正,卻深藏著長期以來不為人知的奧秘,這就要求到交換背後探尋真相。雇傭勞動之所以能和資本交換,不因為別的,隻在於它能夠增加資本、增強奴役自己的資本權力。“工人拿自己的勞動換到生活資料,而資本家拿歸他所有的生活資料換到勞動,即工人的生產活動,亦即創造力量。這種力量不僅能補償工人所消費的東西,並且還使積累起來的勞動具有比以前更大的價值。”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489頁。工人勞動所得到的工資,“是資產者為了償付勞動在一定的時間或完成一定的工作而支付的一筆貨幣”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475頁。。工資和利潤成反比關係,二者此消彼長,一方之所得即另一方之所失,這深刻反映出雇傭勞動與資本的對立、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對立。雖然馬克思在這裏仍未精準區分勞動和勞動力這兩個不同概念,但總體上並未影響他對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剖析尤其是對剩餘價值來源的指向和探究。恩格斯在《雇傭勞動與資本》導言中,根據馬克思後來對這個問題的研究進展和科學表述,做出了極為必要的澄明,“我所做的全部修改,都歸結於一點。在原稿上是,工人為取得工資向資本家出賣自己的勞動,在現在這一版本中則是出賣自己的勞動力”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2頁。。正是這一字之差,使馬克思主義的勞動價值論與古典政治經濟學徹底劃清了界限,剩餘價值理論才有可能真正確立和科學表述。
馬克思進而指出,各個資本家為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竭力擴大分工和改進機器以增加勞動生產力,由此形成一種常態化的競爭方式和剝削手段。對此,馬克思進行了詳細分析:“一個資本家隻有在自己更便宜地出賣商品的情況下,才能把另一個資本家逐出戰場,並占有他的資本。可是,要能夠賤賣而又不破產,他就必須廉價生產,就是說,必須盡量增加勞動的生產力。而增加勞動的生產力的首要辦法是更細地分工,更全麵地運用和經常地改進機器。內部實行分工的工人大軍愈龐大,應用機器的規模愈廣大,生產費用相對地就愈迅速縮減,勞動就更有效率。因此,資本家之間就發生了各方麵的競爭:他們竭力設法擴大分工和增加機器,並盡可能大規模地使用機器。”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499頁。然而,個別資本家所獲得的特權和優勢是十分短暫的,同樣水平的分工和機器會迅速在競爭者中得到普及,大家很快又處在同一競爭水平上,新的一輪圍繞分工和機器的爭鬥再度展開。馬克思總結說:“這是一個規律,這個規律一次又一次地把資產階級的生產甩出原先的軌道,並迫使資本加強勞動的生產力,因為它以前就加強過勞動的生產力;這個規律不讓資本有片刻的停息,老是在它耳邊催促說:前進!”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501頁。顯然,馬克思此處的分析已經對超額剩餘價值產生以及相對剩餘價值出現的動因、過程和本質,乃至整個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動力和趨向做出了較為清晰的闡述。從一定意義上說,在《雇傭勞動與資本》中馬克思相對剩餘價值理論已雛形初現、躍然紙上。
第二節《資本論》及其手稿係統論述
馬克思在青年時期經過艱辛理論探索,確立了以實踐觀點為基石的唯物史觀,他從曆史發展客觀規律尤其是社會進步的動力係統和曆史進程出發剖析社會經濟現象,對資本主義的深層本質及其固有矛盾、社會勞動的組織方式、資本主義條件下人與技術的關係等核心問題做出了積極探討。馬克思在哲學上的革命,為其係統展開政治經濟學批判、深入探索相對剩餘價值問題進而實現經濟學領域深刻革命指引了鮮明的價值取向、價值追求和價值目標,奠定了堅實的方法論基礎。本節著力考察《資本論》及有關手稿,力求清晰顯現馬克思對相對剩餘價值理論的係統闡釋。
一、《資本論》前三卷集中闡釋
1857年7月—1858年5月,馬克思潛心研究並撰寫了一係列經濟學手稿,一共7個筆記本,主要包括“價值章”“貨幣章”“資本章”等三章內容,詳細闡述了他對資本和剩餘價值的主要觀點,合稱《政治經濟學批判(1857—1858年手稿)》。《手稿》是馬克思確立唯物史觀以來經年累月深入研究政治經濟學的思想結晶和理論積澱,體現了從批判到建構的研究重心的轉變、從探索到敘述的學術階段的躍升,成為創作《資本論》這部鴻篇巨著的前期鋪墊和必要準備。《手稿》對相對剩餘價值問題做出了較為係統清晰的表述和闡釋,成為相對剩餘價值思想發展的重要裏程碑,揭開了經濟學領域革命性突破的序幕。馬克思首次超越剩餘價值的各種具體表現形式,從理論上進行高度的概括和抽象,明確提出了“剩餘價值”(Mehrwert)這個範疇並做出科學闡釋。他說:“在資本方麵表現為剩餘價值的東西,正好在工人方麵表現為超過他作為工人的需要,即超過他維持生命力的直接需要的剩餘勞動。”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6頁。資本存在的唯一使命就是無休止地追逐剩餘價值,資本主義生產的實質就是剩餘價值的生產。任何科學理論的創立必然以若幹個科學的核心範疇作為支撐,馬克思確立剩餘價值範疇的非凡意義就在於實現了政治經濟學領域的一場術語革命,沿此路徑繼續前行,資本主義生產的秘密很快就會徹底揭開。馬克思在《手稿》中不僅確立了剩餘價值範疇,還在政治經濟學史上第一次提出剩餘價值生產的兩種方法。既然剩餘勞動是剩餘價值的唯一源泉,資本家就首選延長工作日這種簡便易行的手段,迫使工人的勞動更多地超出必要勞動時間、延伸剩餘勞動時間,從而榨取絕對剩餘價值。馬克思指出:“在這裏,不是勞動力維持正常狀態決定工作日的界限,相反地,是勞動力每天盡可能達到最大量的耗費(不論這是多麼強製和多麼痛苦)決定工人休息時間的界限。”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06頁。運用這種手段必然受製於自然界限的上限和道德界限的底線,在風起雲湧的無產階級革命鬥爭麵前資本家不得不調整策略。他們開始另辟蹊徑,改進生產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工人勞動地提高了的生產力,由於縮短了補償對象化在工人身上的勞動(為創造使用價值即生存資料)所必需的時間,因而表現為工人用在資本價值增殖(創造交換價值)上的勞動時間延長了”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7頁。。這樣,工作日中的必要勞動時間縮短,剩餘勞動時間相對延長,這就是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產方法。馬克思進而指出,資本家將工人的勞動力作為使用價值納入生產過程,除了生產出維持勞動力必需的價值以外,資本家完全奪去了工人創造的剩餘價值。資本家認為這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的,理由是他在購買勞動力商品時已經支付過了對價,無需再向工人支付任何報酬,那麼價值的增量就成了資本自行增殖的結果,不論這種增殖是通過絕對剩餘價值生產或是相對剩餘價值生產實現的。與絕對剩餘價值生產不同,相對剩餘價值生產更多體現為質的差異。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產和實現,亟須生產技術更新換代和自然科學迅速發展,輔以交通、通訊、信貸、教育等各個領域全方位推進,力求將社會生產力提升到極限。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不僅能夠滿足人們即時的需要,還不斷引起和創造著新的需要,造成全麵的社會生產和社會消費。正是由於相對剩餘價值生產,資本才喚起一切自然的和社會的力量,“培養社會的人的一切屬性,並且把他作為具有盡可能豐富的屬性和聯係的人,因而具有盡可能廣泛需要的人生產出來——把他作為盡可能完整的和全麵的社會產品生產出來(因為要多方麵享受,他就必須有享受的能力,因此他必須是具有高度文明的人)——,這同樣是以資本為基礎的生產的一個條件”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9頁。。相對剩餘價值彰顯了資本的文明作用,“創造出社會成員對自然界和社會聯係本身的普遍占有”,堪稱資本主義生產的典型方式。
在《資本論》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馬克思明確提出這項宏偉理論工程的研究對象,“我要在本書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應的生產關係和交換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