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引導孩子與書籍互動一是“不動筆墨不讀書”。很多孩子在借書後就坐在書吧旁的180第四篇?合作共育小凳子上安靜地閱讀,有時遇到了很喜歡的好詞好句,卻苦於沒有帶筆。校園書吧的守護員此時就可以為孩子提供橡皮、鉛筆,鼓勵孩子邊讀邊記。
二是讀後體會要交流。孩子們一起閱讀一本書之後,需要組織討論。雖然閱讀的是同一本書,但由於不同孩子的經驗、價值觀以及思考能力有所差異,感想也會有所不同。因此要在讀完一個故事後,專門拿出時間讓孩子進行集體討論。一本書可以啟發思想,點燃希望,引起討論,帶來發現。可以引導孩子通過口頭表達、寫作或其他藝術表現形式來表達感受,一定要采用孩子自己喜歡的方式。
三協助孩子組織讀後拓展活動在孩子讀完相關書籍後,可以帶著孩子就書中提到的知識進行實踐操作。比如讀完繪本故事《小黃和小藍》後,可以帶著孩子用彩筆或是彩泥進行顏色的混搭,孩子們通過動手將會發現原來顏色有這麼多的秘密,同時還會進一步啟發他們試試別的顏色的混搭會產生什麼樣的效果。這樣的閱讀方式,既讓孩子們動了手,也讓孩子們動了腦,培養了對藝術的興趣。還可以帶著孩子根據書中提到的小實驗,一起動手操作,培養孩子的科學興趣。
對於一些故事性強、角色多的故事,可以帶著孩子進行分角色的朗讀或是舞台劇的編排。對於三年級的孩子來說,必讀書目中增加了很多童話類的故事書。童話情節有趣,人物性格鮮明,如果181家長學會陪伴學會愛三年級學堂能通過分角色表演的方式將其演繹出來,可以讓觀看的孩子更直觀生動地明白故事的內容;對於表演的孩子來說,塑造人物性格和形象將能夠更好地幫他們分析人物的特點。更為重要的是,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充分鍛煉孩子的表演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這對於他們自信心的培養大有裨益。
思考與應用家長嚐試走進孩子的班級,走進學校的校園書吧,做一次或一周的校園書吧守護員,家長與學校合力,培養孩子良好的閱讀習慣。
182第四篇合作共育第38課和孩子一起去“上學”學校組織家長走進學校“校園開放日”活動時,很多家長總是有這樣那樣的理由拒絕參加,這種拒絕參加的行為對孩子的成長非常不利。
案例收拾書桌的時候,媽媽無意間看到了兒子吳華的習作本,其中的一篇是《我的爸爸媽媽都很忙》,裏麵有這樣的兩段文字:“我的爸爸是一名神聖的海軍戰士,爸爸經常說他們乘著威武的大輪船行駛在浩瀚無邊的大海上,保衛著人民的財產,守護著國家的安寧。我為有這樣的爸爸而驕傲,可是我多希望我的爸爸可以陪我一起參加學校的親子運動會,多希望爸爸可以參加學校組織的‘爸爸拔河比賽’活動。有爸爸在,我們班一定會得第一名的!
“我的媽媽是一位職場‘女超人’,她能掙很多錢,給我買好看的衣服、好吃的食物、許許多多書。可是,我多希望媽媽可以在校園開放日那天和我一起去‘上學’,坐在我們的教室後麵,看我上課時挺直的腰板,聽到我響亮的回答;中午,拉著我的手一起去學校餐廳吃飯。要是能那樣,我該多麼幸福啊!”看到這裏,媽媽陷入了沉思……分析??在學校組織校園開放日的時候,很多父母總是有這樣那樣的理由不參加活動。究其原因,主要是家長走進了以下幾個誤區。
183家長學會陪伴學會愛三年級學堂一孩子表現不好,不好意思見老師有的家長之所以不參加學校的活動,是因為在他們的心目中,自己的孩子不夠優秀。在家長會上,老師時常會表揚學習優秀的孩子,得不到表揚的孩子家長就會覺得很丟臉,認為自己的孩子一無是處。因此,即便是學校為了發揚孩子的閃光點,定期開展的一些親子活動,比如親子運動會、家庭藝術節展示活動等,因為害怕孩子在活動中表現不好會引起其他家長異樣的眼光,這些家長會主動選擇缺席。其實,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長處,學習成績的暫時不理想不代表一切都不能做好。如果家長總是缺席孩子的親子活動,孩子就會覺得自己的付出沒有得到父母的認可,性格會變得內向,不願意和別人交往,而且會越來越自卑。因此,身為家長,應該給孩子多一點信心,讓他們去展現自己,也應該給自己多一些機會,去嚐試發現孩子的閃光點。
二孩子的教育有媽媽就可以了不論是去參加孩子班上的家長會還是學校的親子運動會,總會發現,媽媽很多,爸爸卻很少。究其原因,很多爸爸認為育兒主要是媽媽的責任,爸爸的責任就是賺錢養家,所以他們不會在育兒這件事上投入太多的時間和精力。
建議那家長該如何走出誤區,積極參與學校的校園開放日活動呢?
184第四篇?合作共育一積極參加家委會,做家校教育的“同盟軍”如果家長有時間、有精力,關心熱愛教育並且想了解孩子的在校情況,那麼,請家長申請加入學校的家委會。這是一個代表大多數家長利益的組織,是學校各項教育活動的知情者、參與者、建議者、監督者,協助並推動學校的教育活動。家委會能夠及時把學校的政策法規、教育改革措施傳達給更多的家長,獲得家長的理解與支持。家委會也能及時向學校反映家長的意見和建議,幫助學校改進工作。作為家委會成員,家長會有更多的機會出現在校園活動中,對於低年級孩子來說,在學校裏看見自己的爸爸媽媽是家長委員會的成員,會讓他們感到更安心。在集體活動中,家委會成員可以代表全體家長對孩子們的活動做一些照片和視頻的記錄,上傳到班級家長群中,讓更多的家長看見孩子在學校的表現。雖然是短暫的陪伴,也會讓孩子們更安心,家長們更放心。
二適時抽出時間,做孩子校園的陪伴者適時放下手中的工作,抽出時間,和孩子一起去“上學”,一起走進校園,哪怕是做一名“護校誌願隊”的誌願者,站在學校門口,維護上下學時段校門口的秩序,那也是孩子眼中的風景;走進課堂,哪怕是坐在教室後麵聽課,孩子也一定會努力表現自己,坐得格外直,回答問題的聲音也會格外響亮。自己的家長走進學校,與自己共處一室,無疑會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家長積極185家長學會陪伴學會愛三年級學堂參加活動的表現,會給孩子以巨大的精神支撐和模範帶動作用,大大提升孩子在學校裏的成就感,進而推動孩子敢於突破自己,敢於邁向更高的台階,成就更好的自己。
三帶上自己的專業特長,做孩子的好老師家長是學校教育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共存者,其存在是顯性的,其蘊涵的課程資源和師資力量是隱性的。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家長都有著各自的職業優勢。如果可以帶著自己的職業屬性走進校園、走進課堂、走近孩子,必將拓寬孩子的視野,早日埋下職業教育的種子。
如果您是位科技工作者,那就給孩子們做幾個有趣的小實驗,鼓勵孩子們動手、動腦,說不定“小牛頓”“小霍金”們會就此而產生。
如果您是位人民交警,就給孩子們講講各種交通指揮手勢的意義及交通標誌牌的意思,那將是一堂紮紮實實的交通知識課。
如果您是位牙醫,就給孩子們講講如何愛牙刷牙,保護牙齒,減少齲齒的產生。
如果您是位船長,那就給孩子們看看船模,講講大海的喜怒無情,還有它的浩瀚無邊、博大精深。
如果您是位清潔工,那就給孩子們講講勞動最光榮,城市的美麗整潔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的維護。
如果您是位農民,那就給孩子們講講“麵朝黃土背朝天”的過去,講講機械化大規模生產的現代農業。
186第四篇?合作共育無形之中,家長的參與給了孩子莫大的鼓勵與支持。孩子會明白父母愛他們,時刻關注著他們,他們不是自己孤獨地成長,而是擁有家人的陪伴。
思考與應用學校藝術節就要到來了,請爸爸媽媽們暫時放下手中的忙碌,準備一段舞蹈、一篇詩朗誦或是一個小品,和孩子一起參加吧。
187家長學會陪伴學會愛三年級學堂第39課和孩子一起去研學讀萬卷書,行萬裏路,孩子的成長不能隻拘泥於校園,更應接觸廣闊的生活大舞台。孩子研學旅行的過程中,父母不應置身事外,應該和孩子一起參與,這裏有打開孩子內心世界大門的鑰匙。
案例在學校精心策劃下,孩子們萬分期待的研學旅行開始了。本次研學地點是一處紅色教育基地。為了鍛煉孩子的意誌力,需要孩子們徒步登山到達目的地。研學中,部分學生的家長跟隨孩子們一起參與,一路上給予孩子適時的鼓勵、肯定,疲累的跋涉變成了勇敢、堅強的見證。而沒有家長陪伴的孩子則互相加油打氣,最終大家都挑戰了自我,順利到達目的地。
活動中,組織者設計了“一封家書”的環節,需要孩子們讀一讀爸爸媽媽給自己寫的家書。在經曆了漫長的徒步考驗之後,孩子們打開了家書,家書裏字字樸實、句句真切的話語讓在場讀信的孩子無不感動得淚流滿麵。有家長陪伴的孩子,在讀完信之後,與家長相擁而泣。沒有家長陪伴的孩子,此時此刻,也和父母產生了心靈共鳴,感受到父母養育子女的不易,激發了自己堅強的鬥誌。
而有一些孩子卻兩手空空——父母因為工作忙碌沒有為他準備家書,強烈的反差讓沒有家書的孩子無地自容,本來脆弱的內心在此時更是無處釋放,孩子哭了,那淚水裏飽含著對父母的不滿。研學活動之後,有些孩子與同學的距離越來越遠,與父母的交流也越來越少了。
188第四篇?合作共育分析通過對案例的分析,可以發現,在家長中普遍存在以下幾個對研學旅行的誤區。
一研學旅行是危險的事參與研學旅行活動的學生人數多,每次外出少則幾十人,多則幾百人,安全出行的壓力很大。大量的學生集體外出,在校外活動多日,學生每日的飲食、住宿、交通以及各種參觀考察活動,隨時可能出現各種意外情況。而每次帶隊外出的教師人數有限,一旦出現安全問題,學校就要麵臨來自家長和上級教育行政部門以及社會的多方壓力和責難。很多家長盡管能夠認同研學旅行的價值,但是對學生安全問題的擔憂卻使其在能否讓孩子參與研學旅行這個問題上躊躇不定,猶豫不決。
二研學旅行是學校的事研學旅行是由學校根據區域特色、學生年齡特點和各學科教學內容需要,組織學生走出校園,在與平常不同的環境中拓寬視野,豐富知識,加深與自然和文化的親近感,增加對集體生活方式和社會公共道德的體驗。
因此,很多家長覺得既然是學校策劃的事情,那就應交由學校全權負責,和自己無關。其實,這樣的研學機會是參與孩子生命成長的關鍵契機,家長不能置身事外。
學校組織的研學旅行有利於促進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激發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有利於引導學生主動適應社會,促進書本知識和生活經驗的深度融合;有利於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學習需求,從小培養學生文明意識,養成文明行為習慣。這些可以想見的利益,父母並不是不知道,但在學校通知研學事項,需要家長予以配合時,家長卻常常會視而不見,認為這隻不過是學校所發眾多通知中的一個而已,是學校的事。殊不知,家長對研學活動的助力,會給孩子的研學旅行帶來189家長學會陪伴學會愛三年級學堂別樣的意義。
三研學旅行是孩子的事每次在孩子研學旅行前,需要做很多準備工作,例如安全須知、資料收集、親子共讀、計劃製訂、材料準備。家長們往往認為這些都是學校布置的簡單易操作的任務,就好像孩子做家庭作業一樣,他們自己完成就可以。可實際上,一次真正意義上的研學活動,如果全憑孩子尤其是小學三年級階段孩子的一己之力,是很難圓滿完成的。在這個過程中,父母的忽視很有可能造成孩子自信心受挫,使他們降低了對研學旅行的期待。忽視這些有意義的準備工作更會使孩子萌生盡早結束旅程的想法,因為孩子自己一個人根本完成不了,也缺乏家人的參與幫助,哪怕是精神支持都很匱乏,從而對孩子產生情感傷害。
建議如何應對孩子的研學旅行活動呢?以下建議可供參考。
一研學前,積極響應研學中孩子的安全問題自然是最重要的。家長在挑選研學旅行活動的時候,需要注意很多的事項,比如研學旅行的環境怎麼樣,師生配比如何,安全應急措施是否到位等。孩子在參加研學190第四篇?合作共育旅行的時候,一般會通知帶一些生活用品,家長需要提前按照要求準備。應急的食物、簡單的藥品、替換的衣物、手電筒、防蚊水乃至孩子離不開的玩具之類的常規旅行物資,都需要家長全麵考慮,提前準備。
家長主動參與到孩子的研學旅行的過程中,能夠借助學校和社會提供的得力條件滿足父母和孩子雙方的需求。雙方在體驗中,得到了共同成長,也實現了親子互動,親子關係升溫。研學旅行的根本目的在於引導學生走出校園,走向社會,在實踐中增長閱曆,鍛煉意誌,所以家長應該在研學前期就給予孩子積極回應,在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陪伴他一起完成。
在參與傳統文化相關主題的研學旅行前,可以幫孩子查閱資料,了解所去研學地點的曆史文化,和孩子一起提前解讀文化含義,激發學習興趣;在參與紅色研學的過程中,可以給孩子講一講紅色故事,憶苦思甜,讓孩子的感受更加深刻,深知現在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出發前一定要給孩子做好相關的規則樹立與心理建設。讓孩子勇敢麵對、積極嚐試的同時,家長還要叮囑孩子聽從老師安排,和夥伴團結協作。
二研學中,主動參與家長應該發揮自身特長為孩子的研學經曆增添濃墨重彩的一筆。家長可以為孩子提供專業的知識引導,可以為旅途需要的物品提供支援,還可以在征得老師和孩子的同意後加入研學團隊,輔助研學工作,亦師亦友,亦父母亦夥伴,孩子會很喜歡這樣一191家長學會陪伴學會愛三年級學堂種新鮮的相處方式,在同學之間也會更加自信。如果家長不能夠陪伴,要保持關注。在孩子參與研學旅行的過程中,堅持每天與孩子通話聯係,通過微信等方式關注孩子的行程與安全。如果發現孩子有任何不妥,要及時與帶隊老師溝通,確保孩子的身心安全。
作為家長,不要孤軍奮戰,在期待孩子健康成長的道路上有很多誌同道合的家長夥伴,可以組建家長群,為孩子的研學出謀劃策,給他們選擇更多諸如紅色教育基地、民俗文化館等有教育意義的研學場地,策劃多種多樣的研學活動。眾人拾柴火焰高,借力家長團隊教育資源,讓家長成為研學旅行設計的智囊團,家校合力共育學子。
三研學後,成長留痕研學旅行結束後要多傾聽孩子的分享,細看孩子的研學手冊,了解孩子的興趣所在。一起和孩子分享研學收獲,在分享過程中,拉近自己與孩子的親子距離;和孩子一起完成研學旅行記錄,書寫或整理研學感悟。孩子在家人的幫助下,重溫研學美好時刻,研學收獲也可以得到鞏固。若幹年後,孩子在不經意間看到自己的研學痕跡,相信內心一定會升騰起倍加溫暖的感覺。
思考與應用指導並和孩子一起開展一次有意義的周末親子遊。
192第四篇合作共育第40課鼓勵孩子參加誌願服務活動您是否還記得為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服務的誌願者們?他們熱情服務,體現著“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誌願者精神,受到與會者的一致讚揚。其實,我們身邊也有這麼一群人,他們不計時間與精力的付出,不計報酬與得失,在關心他人、服務社會的道路上行走著——他們就是誌願者,從事著非常有意義的誌願活動。
案例媛媛要跟同學、家長一起到敬老院參加誌願服務活動。一大早,媛媛在爸爸媽媽的帶領下來到敬老院,與同學們一起為老人們表演了節目。老人們隨著孩子們表演的節奏,時而思索,時而大笑,時而鼓掌。隨後,孩子和家長一起為老人收拾被褥,先把該清洗的放進洗衣機清洗,然後把被褥、枕芯等拿到太陽底下晾曬,拿起笤帚、拖把打掃衛生。
這些在家很少做家務的孩子,通過到敬老院做誌願服務活動,逐漸學會了掃地、拖地、涮拖把、整理床鋪、陪老人聊天。
最讓媛媛開心的是,一直心情不好的金大媽在媛媛一家人的關心、開導下,性格逐漸開朗起來,開始主動與同宿舍的人交流自己家人的情況,開始與其他人一起參加集體活動。最近,她還報名參加了敬老院的“夕陽紅藝術團”。這些變化,用金大媽的話說:“都是每周來跟我噓寒問暖的小姑娘的功勞”。
媛媛在爸爸媽媽的帶領下,不僅到敬老院獻愛心,還與同學一193家長學會陪伴學會愛三年級學堂起走上街頭幫助農民伯伯推銷“愛心洋蔥”,更將自己的零花錢捐獻給貧困山區的孩子。
分析案例中的爸爸媽媽本身是誌願者,在他們的帶動下,媛媛積極參與了誌願服務活動,他們利用周末與假期,來到敬老院為老人們送溫暖,讓這些孤寡老人感覺到生活的溫暖和希望,讓老人們在敬老院享受多姿多彩的晚年生活。其實,參加誌願活動,收獲更大的是孩子。
一誌願服務,增強了孩子關愛他人的意識案例中的媛媛,學會關心金奶奶的精神生活,這是一個內心成長的過程。這種內在力量是無窮的,絕對不是憑簡單說教就能形成的。在誌願服務過程中,孩子們了解了老人們在敬老院的生活,非常渴望為老人做一些事情,讓老人盡快高興起來。這些想法促使孩子們去行動,為老人們表演節目,收拾被褥,打掃衛生。這是孩子們主動的行為,所以更有幹勁。誌願服務的過程是孩子愛心累積、思想轉變、行動轉化的關鍵過程。媛媛的父母充分利用節假日與孩子一起參加誌願服務活動,切實幫助媛媛增強了關愛他人的意識。
二誌願服務,鍛煉了孩子的交際能力媛媛在陪金大媽聊天的過程中發現金大媽的苦惱,於是,她利用自己小姑娘天真無邪的個性給金大媽帶去歡樂,讓金大媽在敬老院有了精神依托,逐漸開始與同宿舍人交流,甚至參加了敬老院的“夕陽紅藝術團”。這個陪伴過程,媛媛是有思考的。當金大媽發生改變時,媛媛也為此感到無比快樂,這就是人與人交往的愉悅感。誌願服務活動讓孩子走出校園,步入社會,與各種人交往,鍛煉了孩子的實際交際能力。
194第四篇?合作共育三誌願服務,形成孩子的正能量誌願服務是每個文明社會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媛媛在家長的帶領下,犧牲休息時間,不為物質報酬,自願到敬老院為老人們表演節目,清掃衛生,陪老人聊天,幫助老人燃起生活的希望。類似的誌願服務奉獻了愛心,為老人解愁消悶,溫暖了老人孤苦的心。作為一名小學生,適當參加誌願服務活動有助於正確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
建議從小學便學會關愛他人、關心社會、具有誌願服務的意識,將來才能更好地參與國家建設。家長應如何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引領孩子積極參加誌願服務活動呢?
一了解引導,幫孩子走近誌願服務幫孩子了解誌願服務的起源。家長可以帶領孩子通過各種途徑了解國內外誌願服務的起源與服務模式,在孩子心中種下誌願服務的種子。
幫孩子理解誌願服務的意義。將誌願服務納入孩子的家庭培養計劃中。通過具體的事例,比如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災誌願者的事跡或身邊親戚朋友參加誌願服務的經曆,幫助孩子明白參加誌願者活動的意義所在,樹立良好的誌願服務願望。
195家長學會陪伴學會愛三年級學堂二以身作則,培養孩子的誌願服務意識家長身體力行的誌願服務行動影響著孩子的身心成長。誌願服務活動牽扯誌願者的時間、精力乃至物質上的付出,但這不是被迫付出,而是主動參與。作為家長,充分利用節假日,帶上孩子一起走進敬老院,走進貧困家庭,走進需要幫助的社會群體,用自己的實際行動關心他人,關注社會,激發孩子對服務社會、服務他人的誌願服務的渴望,逐漸培養孩子的誌願服務意識,在誌願服務中引導孩子學習與人為善、平等互助的和諧相處之道。
三鼓勵孩子參與誌願服務活動當前,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誌願服務活動開展得如火如荼。誌願組織也越來越規範,被社會與政府高度認可。
2016年,全國少工委下發了《關於開展“小小誌願者”活動試點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學校要引導廣大少先隊員培養誌願服務意識,提高實踐能力,幫助他人,奉獻社會,更好地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家長可以此為契機,配合學校,幫助孩子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比如自己收拾書包,背書包上學,協助家長做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動。然後逐漸放手,讓孩子走出家庭,走向社會,走進圖書館、車站等,積極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協助社會誌願服務組織進行力所能及的誌願服務活動,以一己之力,帶動更多的人積極參與誌願服務活動,讓整個社會充滿溫馨與和諧。
196第四篇?合作共育思考與應用與孩子一起走進社區,進行愛綠護綠、衛生清掃活動。
197參考文獻[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
[2]崔巒.小學語文教學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3]陳孜虹.有話好好說:和孩子溝通最有效的48個技巧.北京:朝華出版社,2016.
[4]魚爸.和孩子一起成長,是最好的教養.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
[5]黃河清.家校合作導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
[6]王治芳.小學生家長手冊.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18.
[7][美]簡·尼爾森.正麵管教.玉冰,譯.北京:京華出版社,2013.
[8][美]簡·尼爾森,[美]琳·洛特,[美]斯蒂芬·格倫.正麵管教.花瑩瑩,譯.北京:北京聯合出版社,2013.
[9][美]艾瑞克·弗洛姆.愛的藝術.李健鳴,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
[10][美]蘇珊·施蒂費爾曼.陪伴式成長,和孩子一起成為更好的自己.
於娟娟,譯.北京:中國友誼出版社,2016.
[11][美]博多·舍費爾.小狗錢錢.金福子,譯.成都:四川少兒出版社,2014.
[12][日]高取誌津香.忍住!別插手!讓孩子獨立的自我管理課(3)——正確的金錢觀.李俊,譯.北京:九州出版社,2018.
[13]吳小琴.如何對孩子進行愛惜糧食教育.課程教育研究,2017(1).
198參考文獻[14]林欣然.秋天是收獲的季節.農家參謀,2015(10).
[15]吳放.美國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的內容與評價標準.山東教育,2007(3).
[16]本刊綜合.科技改變生活——2018年的那些創意發明.發明與創新(中學生),2019(3).
[17]萬敏.增強小學科技教育,提高學生科學素質.中華辭賦,2019(1).
[18]譚瑞欣.西班牙:家務勞動可以促進孩子創造力發展.人民教育,2019(1).
[19]施曉芬.小學低年級學生分享意識培養淺析.中小學德育期刊,2016(5).
[20]張紀中.最好的家教是言傳身教.杭州(周刊),2018(38).
[21]李永崗.澳大利亞中小學科學教育的行動計劃.教書育人,2011(1).
[22]常保晶.當前小學生勞動教育問題探析.華中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05.
[23]劉德華.論自然科學教育的人文價值.華東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0.04.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