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培養孩子的合作意識在五彩香包的製作過程中,不論是時間選擇、材料準備、分工製作,還是最後的成果分享,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媽媽負責準備材料,奶奶負責縫製,曉梅負責給媽媽和奶奶拿針、取線、遞彩線、收拾廢料,共同為了全家的幸福努力著。小小香包的製作過程,不僅植入了傳統文化色彩,營造了節日的文化氣息,給人一種儀式感,也讓孩子體驗到合作的重要性,培養了孩子的合作意識,鍛煉了孩子的動手能力。
三增進親子感情很多成年人經常因為日常工作繁忙,沒有時間和家人團聚。借助端午節假期,遠在外地的親朋好友都會抽時間回家看看,這也是老人們期盼的時刻,是很多家庭增進親情的大好機會。
案例中的這個家庭感情非常融洽,老人毫不吝惜地將自己所知道的端142第三篇?家庭建設午節文化講給孫輩,完成了端午節文化的傳承;媽媽則是端午節文化傳承的搭建者,利用端午節,將孩子、老人組織在一起,共同完成香包製作,利用製作香包的實踐活動,完成了對孩子的節日文化教育;曉梅是一個好學上進的孩子,與家人一起共同製作香包的同時,了解了端午節的習俗以及端午節的傳說。一家人其樂融融,對孩子真正達到了教育潤無聲的境界。
建議如何通過製作五彩香包,將傳統文化傳承給孩子,並培養孩子的合作意識呢?
一多渠道了解節日文化在端午節的傳統習俗當中,最富於靜態美和溫馨氣息的莫過於製作和佩戴香包。傳統節日習俗是曆史的延續,是文明的傳承。在醫學水平高度發達的今天,五彩香包的作用已經不再是驅蟲辟邪,而是一種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尊敬。
家長要與孩子一起學習端午節文化,可以通過家長口授,也可以由親子共同上網搜索,還可以聽家中老人講述民間傳說故事,以各種渠道幫助孩子了解端午節的由來、相關曆史故事、習俗、紀念意義等,激發孩子的民族自豪感。
二合作中體驗製作工藝讓孩子參與到五彩香包的準備工作中來。家長與孩子一起,143家長學會陪伴學會愛三年級學堂從書上或者網絡上查閱五彩香包的製作工藝,提高孩子的信息檢索能力。列出香包製作所需物品的清單,和孩子共同準備。家長要弄懂每種物品在香包製作過程中的作用與價值、製作意義等,並教給孩子,必要時指導孩子動手準備幾種材料,鍛煉孩子善於動手、勤於思考的能力,讓孩子對製作五彩香包充滿期待。
準備就緒後,家長要組織家人共同完成五彩香包的製作。可以鼓勵孩子將搜索到的五彩香包的製作工藝講解給家人,讓孩子對香包製作有一個整體認識。在講解過程中,家長可以從製作步驟、選材色彩、香包形狀、縫合度、彩墜懸掛等方麵適時提醒,培養孩子的記憶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製作過程講解清楚後,家長做好分工,從穿針引線、形狀確定、色彩布料分布幾個方麵入手,每個人具體負責哪一項工作要安排清楚。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給孩子安排合適的任務,既不能太難,讓孩子無法勝任,也不能太容易,讓孩子體驗不到成就感。製作過程中,家長要及時回應孩子的問題,給孩子一定的指導,但也不要對孩子要求過高,處處指手畫腳容易打擊孩子的積極性。家長應該對孩子的表現適當給予點評,多肯定孩子合作完成製作的重要性,並以先肯定後提建議的方式進行指導,讓孩子更容易接受家長的建議。然後跟孩子一起,逐步完善香包,讓孩子體驗到成就感。
三戴香包以堅定文化自信在端午節當天,孩子身上佩戴著自己親手製作的香包,會生144第三篇?家庭建設發出滿滿的成就感、自豪感,感受到傳統節日文化的神聖感、儀式感。
中國傳統節日經過曆史的變遷、文化的傳承,積澱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文化內涵。家長要以傳統節日為契機,大力宣傳節日文化,將祖輩流傳下來的優秀傳統文化加以傳承,堅定孩子的文化自信,讓逐漸淡化的傳統節日越來越受到重視,讓傳統節日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發揚光大。
思考與應用1.與孩子一起感悟端午節文化,激發孩子的民族自豪感。
2.與孩子共同包粽子,增進親子感情。
145家長學會陪伴學會愛三年級學堂第31課莫把壞情緒帶回家當工作遇挫受阻時,家長帶著消極的情緒回家,既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也破壞親子關係。家長該如何有效地控製好自己的情緒呢?
案例家長會上,媽媽看到明明寫的作文,陷入了深思。
作文題目是“媽媽,我想對你說”。明明這樣寫道:“媽媽,我不想對你說話。我覺得你現在不愛我了。我要對你傾訴的時候,你都不願意聽。媽媽,有些話我不願意說給你聽了。”看著明明的作文,媽媽的心一下子收緊了起來,臉漲得通紅,她努力回想著近期的點點滴滴。前段時間,單位工作比較忙,她負責的幾個項目都沒有做好,為此被領導批評了一頓,心裏很不舒服。而就在這段時間,明明的狀況也特別多。有一次,明明飛奔回家告訴媽媽他被體育老師選進籃球隊了,高興得又蹦又跳,而媽媽卻因為工作滿麵愁容,一點也高興不起來。還有一次,明明在體育課上不小心摔倒,膝蓋磕破了皮,回家告訴媽媽,媽媽卻批評了他。仔細想想,這一陣,明明變了,不像以前那樣愛說話了,經常吃完飯就鑽到自己的小書房裏。
媽媽感到深深的內疚。
分析原來愛說話的明明,現在不愛說話了,覺得媽媽不愛自己了。明明媽146第三篇?家庭建設媽帶著工作中的不良情緒回家,對孩子成長的影響是巨大的。
一負麵情緒影響親子溝通情緒會影響人的行為。當一個人情緒好時,言行舉止會讓人如沐春風;而當一個人情緒差時,說話、做事的分寸就難以掌握,極易陷入煩躁心態。生活和工作中,家長難免會遇到一些不順心的事,並因此苦惱、煩躁。此時,如果家長管控不住自己的負麵情緒,就會影響與孩子的溝通與交流。案例中,明明媽媽在工作受挫時,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負麵情緒會帶來這一係列的後果,沒有將工作與家庭分開來,沒能及時調整自己的情緒,而是把工作中的不愉快帶到家庭中,使孩子受到自己負麵情緒的影響。明明每次想跟媽媽交流感受的時候,媽媽都無法有效反饋,孩子想要溝通卻屢屢受挫。久而久之,明明就不願意向媽媽表達感受,不願與媽媽溝通了。
二負麵情緒影響關愛表達孩子向家長表達,有時候是遇上開心的事,需要有人能分享他的快樂、喜悅;有時候是遇上不順心的事,需要向親近的人傾訴宣泄;還有可能是遇到了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需要向家長尋求幫助。此時,家長越允許孩子充分表達,就能越早地了解孩子的想法,也就越容易幫助孩子梳理問題。但孩子在表達時,特別是孩子出現問題時,如果家長不認真聽孩子訴說,不仔細捕捉信息,分析情況,而是不問青紅皂白地對孩子批評、訓斥,那孩子就會不願、不敢開口,久而久之,孩子的問題會越積越多,問題的嚴重性也會越來越大。案例中,明明的膝蓋摔破了,想從媽媽那裏得到安慰,而媽媽沒有問明情況就責怪明明,明明不但沒有得到媽媽的關愛,還不被媽媽理解和包容。如果這樣的事情經常發生,明明以後再受委屈自然也就不願意向媽媽訴說了。如果媽媽關切地問一問明明受傷的情況,那麼結果就會是另外一種局麵。
147家長學會陪伴學會愛三年級學堂三負麵情緒影響孩子成長很多家長不能把工作和生活分離,常常把自己在職場上的情緒帶回家,這樣,就會分不清什麼才是當前最應該麵對的事情,就會讓自己的情緒影響孩子的狀態甚至心理健康。當工作遇到挫折的時候,父母回到家裏就很難有一個好心情,做什麼事情都提不起來精神。此時,如果孩子有什麼要求或者有什麼委屈想向家長傾訴,家長往往會變得極為煩躁,會“雞蛋裏挑骨頭”。有些父母還會習慣性地把問題的根源推到孩子的身上,抱怨孩子整天就會添亂,對孩子不停埋怨。工作與生活不分,會讓父母忽視與孩子交流的重要性,忽視孩子的情緒。而這種忽視,帶給孩子的將是致命的成長缺憾。孩子會沒有安全感,沒有方向性,不知道該做什麼和不該做什麼。父母的“喜怒無常”,會讓孩子無法判斷怎樣做在父母眼裏才是對,進而感到茫然和無助,無所適從。
建議家長應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呢?
一正視負麵情緒的存在家長首先要正視自己在工作中出現的負麵情緒。當自己傷心、憤怒的時候,要明白這些情緒的存在是正常的。接著告訴自己,不要讓這些情緒替代了理智,讓自己冷靜下來。家長還要做到公私分明,即在單位不要想著家裏的事情,下班後也不要把與148第三篇?家庭建設工作相關的事情帶回家。上班時,為了保持自己的職業形象,在同事麵前,家長經常把一肚子委屈壓在心裏。很多人錯誤地認為,在家人麵前,情緒是不需要克製的,所以一回到家裏,就將自己心中的怒氣與怨氣發泄出來,拿自己的孩子出氣。家是安全溫馨的地方,但家不是轉移情感的出口,孩子更不是家長發泄壓力和煩惱的出氣筒。不能讓最親密的人,受到最無辜的傷害。家長在勞碌了一天之後,回到家裏,要把工作關在門外。要明白,除了工作之外,還有自己的生活,家庭成員是最堅實的精神依靠,孩子是可貴的財富。所以下班以後才是自己生活的開始,要多陪孩子,多傾聽,多交流。隻有這樣,身心放鬆,才能在溫暖的氛圍中體會家的樂趣,才能有更多的精力兼顧工作和家庭。
二承認自己的不良情緒如果家長實在控製不住自己的情緒,要給自己消化的時間,跟孩子說清楚自己的狀況。可以告訴孩子:“媽媽(爸爸)今天工作上有些不順心,心情不好,不能很好地聽你說話,等我調整好情緒,你再講給我聽,好嗎?”相信孩子聽了家長的話,會理解家長,與家長的心會貼得更近,會選擇合適的時間再與家長交流分享。控製好自己,照顧好自己,就是家長給孩子最好的禮物,也是家長給孩子最好的榜樣。家長以身作則地向孩子示範,耳濡目染,也會讓孩子學會處理情緒,學會真誠溝通,學會做一個熱愛生活、充滿愛心的人。
149家長學會陪伴學會愛三年級學堂三調節自己的情緒家長要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要會克製、會忍耐、會調節、會溝通,遇到不開心的事情,及時地排解出去。工作和生活一定要做好分界,工作的時候就應該認真工作,生活的時候就必須積極生活。可以嚐試運用一些方法,趕走自己的不良情緒,把自己從辦公狀態調整到居家狀態:(1)下班後盡量不要將工作帶回家中,即使是迫不得已,每周的居家工作盡量不超過兩個晚上,要把充足的時間留給孩子。(2)在上班後列一個清單,弄清哪些是今天必須完成的工作,哪些工作可以留待明天。這樣就有充足的時間來完成任務,從而減少各種擔心。(3)如果是自駕車上下班,可以放自己喜歡的CD或是音頻書;如果是坐公車或是地鐵,則可以讀一讀小說。下班路上,花上幾分鍾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有助於緩解工作的緊張情緒。(4)與孩子接觸之前,花上3—5分鍾閉上眼睛做深呼吸,想象著將新鮮空氣吸入腹部,再徹底呼出,清醒頭腦,卸下工作的壓力。(5)如果在工作當中遇到很大的困難,回家後仍然不可能放鬆,那麼請拿起筆和紙,一口氣將所遇到的困難或是不愉快寫下來,寫完後撕下這張紙扔掉。(6)找個朋友大哭一場,傾訴一下,或者在無人的地方大吼幾聲,宣泄自己的情緒。(7)讓自己多微笑,以麵部笑容調整自己的心情。
(8)一個雜亂無章的家會給人一種失控的感覺,從而放大了白天的壓力。回家之後,收拾一下房間,整潔優雅的家可以讓自己的情緒平穩下來。
150第三篇?家庭建設思考與應用每天給自己10分鍾與情緒共處,覺察、疏導、解決自己的不良情緒,讓自己心情愉悅地與孩子進行溝通。
151家長學會陪伴學會愛三年級學堂第32課陪孩子寫作業的正確方法很多家長整晚陪孩子學習、寫作業,但這樣的辛苦卻並不能換來孩子的進步,甚至有的孩子學習成績不進反退。為什麼家長越陪,孩子反而越學不好呢?家長該如何科學有效地陪伴孩子寫作業呢?
案例小凱上三年級了,媽媽白天上班,晚上陪他寫作業,寸步難離,否則他就會出各種的狀況,如馬虎錯題、走神、玩玩具、吃零食……本來30分鍾就能完成的作業,小凱每天至少要做3個小時。媽媽每天陪著,做飯的時候“人在廚房心在書房”;洗衣服的時候,幹脆把洗衣盆端到孩子旁邊,一邊洗衣服,一邊看著他寫作業。每天這樣陪著寫作業,媽媽情緒都要崩潰了。
關於作業,媽媽多次和小凱交流過,希望他可以自己獨立完成,但結果總是讓媽媽更生氣。小凱對媽媽的陪伴絲毫不領情,甚至還埋怨媽媽打擾自己的獨立學習。媽媽感覺出力不討好,更加委屈了。
分析小凱媽媽這種陪孩子寫作業的情景在很多家庭都普遍存在。為什麼這樣陪孩子寫作業非但沒有好的效果,還弄得家長和孩子都身心俱疲呢?
一家長大包大攬,阻礙孩子獨立學習能力的形成有的家長對孩子的作業大包大攬,事無巨細,表麵上看是家長對孩子152第三篇?家庭建設極度的不信任,其潛意識是家長在標榜自己對孩子的極度重要性,是家長對孩子的一種情感依賴。
成長就是孩子學會獨立的過程,獨立後便會展翅高飛。事實上,每個孩子都會努力地走向獨立。很多家長潛意識裏害怕和孩子分離,為了體現自己對孩子的重要性,便大包大攬,替代孩子做很多事,無形中阻斷了孩子自立、成長的步伐。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形成習慣性依賴,選擇留在溫暖的家庭港灣而逃避成長的責任,比如不主動學習、不獨立完成作業等。
二家長“身在心不在”,低質量陪伴引發孩子不滿情緒陪孩子寫作業的陪是“陪伴”,不是“陪著”。有的家長,明明坐在孩子旁邊陪孩子寫作業,手裏卻不停地擺弄手機,不是刷朋友圈,就是看短視頻,甚至有的家長還在手眼不停地玩手機遊戲。這樣的陪孩子寫作業的意義又何在呢?孩子在努力計算、奮力書寫,家長則優哉遊哉。孩子心裏首先想到的是,憑什麼你們輕鬆娛樂,我卻要辛苦地寫作業?孩子會將不滿的情緒發泄到作業中,導致作業完成時間長、質量低。
三家長指手畫腳的“監工”行為讓孩子反感有的家長在孩子寫作業的時候,總是有事沒事跑到孩子身邊看一眼,似乎不看這一眼,孩子就肯定沒認真寫作業一樣。陪孩子寫作業的過程是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不是監視孩子有沒有犯錯,有沒有違規。有的家長一旦發現孩子玩橡皮等小動作,立刻嗬斥並製止:“你在幹什麼?趕緊寫作業!”看到孩子的字寫錯了,馬上用手指戳著作業本:“這個字寫得對嗎?”“這麼簡單的題你都不會!”在陪孩子寫作業的過程中,很多家長的指手畫腳都會讓孩子無所適從。孩子的無助狀態則讓家長更加無法壓抑內心的怒火。
153家長學會陪伴學會愛三年級學堂建議家長應如何正確陪孩子寫作業呢?
一“智慧三問”,培養孩子做作業的主動性每天的作業需要合理計劃,才能輕鬆完成。孩子放學回家後,家長可以“智慧三問”:“今天學校有什麼有趣的見聞和爸爸媽媽分享嗎?你計劃先做哪個學科的作業?我就在不遠處,需要幫助時可以喊我,好嗎?”切忌上來就問“今天作業多嗎?你有什麼不會的作業?”等負麵問題。要積極、正向地提問,這樣可以降低作業帶來的壓力,也有利於孩子學會科學麵對作業,增加孩子戰勝難題的動力。此外,家長告訴孩子自己就在不遠處,既讓孩子在心靈上有陪伴感,同時不會讓孩子感覺家長在監視自己,有利於培養孩子做作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二授之以漁,幫助孩子學會思考陪孩子寫作業不是單純地陪坐,也不是有問必答,而是提供思路。許多家長誤以為陪孩子寫作業的主要目的是幫他們解答不會的題,結果導致孩子依賴成性,一有不懂的地方就問家長,自己一點也不積極動腦筋,達不到應有的學習效果。正確的做法是當孩子遇到難題求助時,給予思路,幫助孩子探尋答案。
154第三篇?家庭建設此外,家長的陪是為了日後的不陪。陪孩子寫作業是為了教會孩子自主學習,重點在於幫助孩子掌握方法、學會思考,逐步強化自我管理能力。家長一定要明確,完成作業不是最終目的,寫作業隻是一種手段,真正的目的是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最終達到不用陪的目的。真正有效、正確的陪應該是陪伴時間越來越少,孩子越來越能獨立學習。例如,家長檢查孩子的數學作業,如果發現有錯,不要直接告訴孩子哪一題有錯,而是告訴他“這裏錯了兩道題”,引導孩子自行檢查作業,找出錯題並改正,以此強化孩子檢查作業的良好習慣。針對錯題和孩子共同探討錯誤原因,是概念沒理解,還是省略了必要的步驟,引導孩子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培養孩子專注的學習品質提高孩子的學習效率,需要孩子擁有專注的學習品質。怎樣培養孩子的專注品質呢?
給孩子創設一個安靜、簡潔的學習環境。書桌上除了必要的學習資料與用具外,不要有其他與學習無關的用品,這樣能夠讓孩子在學習時更專心,提高學習效率。
設置合理的作業時間表,引導孩子合理規劃學習時間和學習內容。因為孩子年齡小,專注力比成年人保持時間短,所以,家長要幫助他們規劃、管理好學習時間和學習任務。例如每天的固定學習時間段,晚上6點開始做語文作業,完成後休息幾分鍾,然後做數學作業。這樣能夠讓孩子形成良好的學習155家長學會陪伴學會愛三年級學堂習慣,有利於迅速集中精力學習。此外,根據孩子當天作業的數量和難易程度,幫孩子合理安排學習和休息時間,大約每25分鍾完成一項任務後,讓孩子稍作休息,這樣更有利於孩子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提高作業質量。
四每周回顧,幫助孩子學會總結每個周末,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進行作業總體質量回顧,查漏補缺,幫助孩子歸納錯題類別,明確學習重難點,並共同製訂下周作業質量提升計劃。這樣的陪伴,會令孩子的作業質量和效率都得到穩步的提升。在每次引導孩子獨立完成和檢查作業後,多賞識孩子的閃光點,對於有進步的地方尤其要重點表揚。
思考與應用幫助孩子製訂合理的作業時間表,並持之以恒。
156第三篇家庭建設第33課做言行一致的家長古語雲:欲教子,先正其身。對於孩子來說,家長一言一行的影響,比任何人的說教都要管用得多。因此,要教育出優秀的孩子,家長的言行舉止才是重中之重。家長應該努力樹立良好的形象,做言行一致的家長。
案例冬冬上三年級後,迷上了手機遊戲,放學一回家就拿起手機開始玩,別的事情都沒興趣做,有時候做夢都在玩遊戲。每當冬冬拿起手機的時候,媽媽就會提醒他:“別玩手機啦,快去學習!”冬冬媽媽做微商,自己卻是每天手機不離手:陪冬冬看書寫作業時看手機,吃飯的時候也在看手機。冬冬經常反駁:“你能玩手機,我為什麼不能玩?”冬冬爸爸為了改正他玩手機的習慣,規定他每天隻能玩半個小時手機遊戲,做得好,周末就帶他去遊樂場玩。但到了周末,爸爸經常加班,去遊樂場的事往往就不了了之。冬冬也常常說爸爸說話不算數。時間一長,冬冬學習退步,視力下降,家長再跟他做什麼約定,比如考試考好了有獎勵,他也根本不相信了。冬冬家長為此頭疼萬分,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分析??冬冬的家長意識到沉迷於手機遊戲的不利影響,想要幫助冬冬養成良好的習慣。但是,他們卻忽視了家長的言行對孩子的影響,隻對孩子下禁令,卻缺少對自己的嚴格要求,導致冬冬的不良行為更加嚴重。家長的一157家長學會陪伴學會愛三年級學堂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應該是孩子健康生活方式的榜樣。家長隻有做到言行一致,樹立自己的良好形象,孩子才能有更加規範有序的生活。而家長言行不一致,對孩子的影響將是巨大的。
一家長言行不一致,孩子無法辨是非兒童並不總是在家長的說教中成長的,他們更多的是觀察家長是怎樣生活的,學習並成為和家長一樣的人。冬冬癡迷手機遊戲,視力下降,跟他家長的言行舉止不無關係。案例中,冬冬的媽媽自己每天跟手機形影不離,冬冬就會不自覺地仿照媽媽的行為去做,並在潛意識中認為這種行為是對的。可是媽媽卻要求冬冬不能玩手機,告訴孩子玩手機是不對的。家長說一套做一套,對孩子的是非判斷產生不良影響。孩子在將來的成長中也容易出現無規則意識、無是非觀念。
二家長言行不一致,孩子不易服管教三年級的孩子獨立意識不斷增強,當自己的意願跟家長的要求發生衝突時,很難像幼兒時期那樣完全聽從家長的意見。他們需要的是平等和尊重。媽媽不讓冬冬玩手機,冬冬就會質疑媽媽為什麼能玩。爸爸許諾帶他去遊樂園失約了,冬冬就會評價爸爸說話不算數。在這個過程中冬冬會感覺自己沒有被尊重,跟家長不平等。像這樣家長言行不一致的做法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不但會降低家長在孩子心中的形象,也容易讓孩子產生與家長敵對的心態,甚至出現頂撞家長的情況。因此,要做令孩子佩服的好家長,必須言行一致,說到做到。
158第三篇?家庭建設建議家長的言行是十分重要的教育因素,對孩子的影響往往是潛移默化的,同時是最直接、最深刻、最持久的。想要孩子擁有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家長的一言一行的影響比空洞的說教更加有效。
一家長需要反省自身,做好示範家長經常會對孩子說“應該這樣做”“不應該那樣做”,以此規範孩子的言行,可是這種空洞的說教所起的作用往往微乎其微。家長常常會發現孩子身上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但經常忽略了這些問題其實往往存在於自己身上。在要求孩子改進的同時,家長也應該進行自省,不斷發現並糾正自身的錯誤,這就是家長與孩子共同成長。因此,家長需要做的是製定“家人行為規範”,規定全家人都要向更好的方向努力,而不隻是讓孩子自己努力改變。
二家長需要慎重許諾,言出必行家長言行一致,說話算話,孩子也能感受到誠實守信的重要意義。家長如果因為特殊原因沒有做到說話算話,一定要勇於承認錯誤,及時彌補失誤。家長敢於承認錯誤不但能補救自己的過失,消除孩子心中的怨氣,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讓孩子能夠知159家長學會陪伴學會愛三年級學堂錯就改、說話算話,幫助孩子建立是非觀念,培養孩子敢於擔當、勇於改錯的良好品質。
三家長需要平等對待,尊重孩子真正的教育始於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來理解和尊重。家長無論是在和孩子交流,還是在對孩子進行教導時,都要盡量做到謙遜有禮,心平氣和地交談,不能因為孩子年紀小就忽略其感受。當孩子對家長的言行提出質疑的時候,也不要感覺自己的威信被冒犯就進行嗬斥,而要把孩子當作一個完整的、獨立的人,去解釋和引導。
思考與應用設立家人說話算話打卡記錄表,記錄家人的諾言是否達成,家庭成員之間互相監督。
160第四篇?
合作共育家校社共育是將家庭教育推向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式網絡構建的必經之路。孩子不僅是家庭教育的核心,更是學校教育的主體,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家校共育。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隻有相互配合,才能形成教育合力,為孩子的健康成長提供和諧穩定的環境。如果學校與家庭在學生教育問題上產生分歧,就會削弱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管理效能,阻礙學生的健康成長。
家長學會陪伴學會愛三年級學堂第34課做孩子尊師的好榜樣《學記》曰:“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孩子親近老師,尊重老師,才會相信老師傳授的知識和道理,才會效仿老師的行為。在尊師重教的環境裏,孩子的學習效果會逐步提升;反之,孩子則會產生厭煩情緒,甚至是厭學心理。
案例小尚是個活潑開朗的孩子,每天都笑嗬嗬的,可是這天他放學回家情緒很不好,還說:“爸爸,我再也不喜歡馬老師了!”看著孩子又委屈又著急的樣子,爸爸大吃一驚。馬老師在孩子們心中一直是無所不能的女神姐姐,小尚怎麼突然說這樣的話?追問之下發現,不知道從哪兒流傳出來“如果孩子們口算比賽得了一等獎,學校會給馬老師獎勵,每個一等獎50元,二等獎30元,三等獎10元”的流言。孩子們認為馬老師為了得獎金才認真幫助他們練口算。每天的義務補課都是為了取得好成績後獲得獎金,而偶爾被罰寫、放學被留都成了老師不惜一切代價獲取獎金的“證據”。小尚的爸爸趕緊跟孩子解釋,老師嚴厲要求是為了他們好。可是還沒有說完,小尚就反駁道:“爸爸,你跟媽媽聊天的時候也說過,老師們都在意我們的成績,我們考得好他們發的獎金就多。”小尚的爸爸愣住了,他也不知道什麼時候和妻子說過這句話,應該隻是開玩笑時說了一句。沒有想到,現在卻成了孩子不喜歡老師甚至不尊重老師的理由了。小尚的爸爸很苦惱,不知道該怎麼和孩子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