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短篇小說《關連長》由朱定創作,最早載於《人民文學》1950年第一卷第三期,小說發表後,曾被改編為電影,進而引發了對作品的批評和討論。這也是建國以後對軍事題材小說的第一次討論。
《關連長》的內容是關連長率領連隊去摧毀負隅頑抗的敵人,卻發現敵人以一群孩子做掩護。他果斷地改變作戰方案,變摧毀目標為近戰奪取目標。結果關連長犧牲,連隊傷亡很大,卻換取了這群兒童的生命。小說塑造了一個用自己的生命保護祖國下一代的軍人形象,表現了解放軍是人民子弟兵的主題。就小說本身來說,立意是好的,人物描寫也是豐富多彩的。然而,1951年當小說被改編成電影後,卻招致了理論界及群眾的批評,自然而然地也波及到小說作品。1951年6、7月間《人民日報》、《文藝報》等報刊相繼發表文章,批評小說和電影宣揚了小資產階級人道主義思想,嚴重歪曲了人民解放軍的形象。這個觀點得到了批評界、理論界及大多數讀者觀眾的認同。實際上,小說受到了電影的拖累,在電影裏,關連長是個魯莽、粗野的人物,這主要是因為電影編導為片麵追求劇情效果所致。但這一特點在小說裏表現得並不突出。因此,與其說這次批評是針對小說的,倒不如說是針對電影的。對這次批評,也同樣有不同的聲音,有人曾撰文認為這是對文藝創作的橫加幹涉,但這種反批評過於微弱,沒能引起讀者的重視和注意。其實,這次批評,是50年代至60年代,關於人情、人性、人道主義問題討論的組成部分。中國從五四運動以後,就開始倡導“人道主義”。建國以後這一思想一直受到批評。比較有代表性的文章如巴人《論人情》、錢穀融《論文學是人學》、王淑明《論人情與人性》等。這一討論一直持續到80年代,胡喬木、陸梅林等人都有專論發表。這一討論涉及哲學、文藝學、心理學、倫理學等許多學科,對文學創作起到的影響是明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