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型對《論語》進行內容重構,解決它看起來編排雜亂、無邏輯的狀況。

54《論語釋讀》閱讀課1??敘述體敘述體是對孔子及其所處社會生活的客觀記載,多散見於對話體與自由體中的敘述部分。如: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衛靈公篇第十五》第2章)這種語錄多敘述社會環境(在陳絕糧,從者病)或孔子與弟子們的言行舉止(莫能興、慍見等)。其特點是具有實錄性,敘述一般比較客觀,語氣和緩,節奏明快。

《鄉黨篇》集中使用了敘述體,詳細介紹了孔子的容色言動、衣食住行等,表現了孔子的日常起居和生活追求,為我們全麵了解孔子、研究孔子提供了生動的素材。

2??對話體對話體指孔子與他人的對話。對話雙方將自己的思想、情感和願望以口頭表達的形式講出來,具有很強的思辨性。在一問一答之間,基本解決了某一問題,再問再答就是對這一問題的深入探討。從形式上看,對話體可分為問答式、衝突式和互補式。

(1)問答式。問答式就是一人問,一人答。如: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顏淵篇第十二》第1章)通過上麵孔子和顏回的一問一答,我們了解到孔子對“仁”的內涵以顏淵問仁。子曰:“克己複禮為仁。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焉。為仁及達成路徑的基本看法。在這種對話中,“子曰”使用的頻次最高。“子”是古代對老師的尊稱。“‘子曰’連用,恰是一種文體的標誌,是‘王若第二章閱讀門徑55曰’、‘君子曰’傳統在新的形式下的延續。”①在《論語》的對話中,弟子多是詢問者,孔子是主要的敘述者,他常常隻給出結論,而不加評說。

(2)衝突式。衝突式指的是“對話雙方或幾方所持觀點相去甚遠,且各有其支撐自身觀點的一整套理論和論據,於是,互不相讓,各自施展自身的才華,充分陳述自己的觀點和論據,試圖說服對方”②,由此產生觀念的碰撞。如: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孔子曰:“知禮。”孔子退,揖巫馬期而進之,曰:“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君取於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君而知禮,孰不知禮?”巫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述而篇第七》第31章)陳司敗問孔子魯昭公是否知禮,問答的衝突點是孔子認為其知禮,而陳司敗依據同姓不婚的古禮認為其不知禮。最後孔子欣然承認了錯誤。這種對話體不側重最後的論辯結果,而側重論辯的過程,論點的提出或結果往往可以忽略掉。

(3)互補式。“所謂互補式則在於強調對話各方意見的並存和相互補充、啟發。它並不否認對話各方意見的分歧乃至尖銳的對立,也不簡單地調和或調解其分歧趨於一致,而是力圖站在一個比較高的位置上來審視各種意見,盡可能地發現存在於它們各自身上的合理性和內在聯係,尋找差異的原因,最終形成一種互補的格局。”③也就是說互補式不否定、不排斥對話雙方的分歧和矛盾,但是它力求綜合各方的意見,發現它們的內在聯係和合理過常寶??《論語》的文體意義[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22(6):30-31??

1994:213-214??

1994:228??

①②

③蔣原倫,潘凱雄??曆史描述與邏輯演繹:文學批評文體論[M]??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蔣原倫,潘凱雄??曆史描述與邏輯演繹:文學批評文體論[M]??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56《論語釋讀》閱讀課性,最終讓各方意見形成一種互補。

子們暢所欲言。子路的觀點是“可使有勇”(即強兵),冉有的觀點是“可使足民”(即富民),公西華的觀點是“願為小相”(即治禮),曾皙的觀點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是一個畫麵)。對話過程中幾個人的觀點相互接觸,相互補充。

單從結論來看,子路、冉有和公西華都傾向於從不同的方麵治國,曾皙的回答與他們有較大的分歧,描繪了一幅祥和的“暮春風詠圖”。當站在一個更高的視角來審視,曾皙的觀點與前三人觀點的關聯是什麼?差異及其原因是什麼?深入分析之後可以看出:前三人是凸顯治國的手段和內容,曾皙強調的是通過一個畫麵呈現以禮治國的最終目標或願景,所以後者是對前三者的恰當補充,他們四人的回答共同形成了孔子的治國格局。

3??自由體自由體多指人物的獨白,是人物在極為放鬆的情況下,自然流露出的情感和精神個性。自由體的顯著特點是沒有對話客體,淡化背景和語境。如此一來,說話者的思維更加發散,文本的解釋維度也更加多元,為質疑和探究留下了廣闊的空間。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篇第九》第17章)—這是孔子發出的一句慨歎,曆來對其有多種解釋。有一種說法是:孔子看著奔騰的江水不舍晝夜地流逝,感慨歲月的消逝,體現出一種消極的意味。另一種說法是:孔子認為人應該像不舍晝夜的江水一樣永遠奔流向前,體現一種積極進取的精神。不同的解釋體現了解讀者不同的信念和理想,反映了他們不同的個性。

如在《先進篇第十一》第26章中,孔子在開頭提出言誌的話題,讓弟(二)語錄體的閱讀策略要想充分理解語錄體,就要在閱讀《論語》時學會發現問題(會問)第二章閱讀門徑57並解決問題(能答),這也是理解《論語》和孔子思想的一般路徑。具體步驟為:1??提出問題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提問是一種能力。根據《論語》語錄體的特點,我們可以把問題分為四種:可見。

提出的問題。如針對“克己複禮為仁”可以提出這樣的理解類問題:“克”什麼?怎樣“複禮”?“克己”和“複禮”之間有何關係?

(2)理解類問題。這是為了深入理解對話體和自由體中的關鍵信息而(1)現成類問題。即文本中現成的問題,這類問題在《論語》中隨處所以然。如敘述體的《鄉黨篇第十》,很多人認為它大篇幅地敘述孔子的生活,既煩瑣又沒有價值,因而在閱讀時直接跳過。那麼,《論語》中為什麼要設置這一篇呢?這就是一個究因類問題。

在閱讀時的獨特感受。如“語錄體對《論語》思想內容的表現有什麼價值?”就是一個評鑒類問題。

2??解決問題的路徑下麵介紹兩種解決問題的路徑:一種是想象和還原,一種是關聯和比較。

地浮現書本中的場景,這就是在想象中還原。閱讀《論語》時,我們可以則不威;學則不固”時,可利用想象和還原來理解“重”“威”“固”分別是什麼意思,探討“君子不重,則不威”與“學則不固”有什麼關聯。

(1)想象和還原。在閱讀時人們看到書本上的內容,頭腦中會不自覺(4)評鑒類問題,多是針對語言、藝術手法等提出的問題,體現讀者(3)究因類問題。如“為什麼……”等問題,力求做到知其然並知其通過想象來還原場景,從而加深對《論語》的理解。如在閱讀“君子不重,58《論語釋讀》閱讀課弟子:老師,做一個君子,為什麼一定要顯得很莊重呢?

孔子:君子如果不莊重,就沒有威嚴。

弟子:一個君子如果很威嚴,就不怕脫離群眾嗎?就不怕出現自以為是、剛愎自用、固執己見的毛病嗎?

孔子:隻要他每天堅持學習,就不會固陋無知。

以是《論語》的文本內容和研究成果,也可以是《孟子》《荀子》等儒家經典著作,還可以是跨媒介資料。如在閱讀和理解“無友不如己者”這則語錄時,可以關聯相關文獻資料中的觀點,並將這些觀點進行對比、整合,形成自己的結論。

(2)關聯和比較。即通過在關聯中比較來解決問題。關聯的內容既可(三)我為《論語》做批注體現,古稱“評點”,現叫“批注”。我們可以結合自身的閱讀情況,對閱讀材料加以綜合分析,運用圖或文等批注方式來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困惑、見解和收獲。

批注是一種既傳統又新鮮的閱讀方法,是“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直接具體步驟:1??從《論語》中選擇五則與君子有關的語錄。

2??明確這些語錄各是何種語錄體類型。

3??根據問題的類型提出問題。

4??根據問題的解決路徑解決問題。

5??總結,形成關於君子的簡要結論。

基本要求:批注的形式可以多樣化,可以用文字、符號或圖解。

二、言約旨遠《論語》通俗淺顯的文字背後傳遞的是孔子深邃的思想,充分體現了第二章閱讀門徑59《論語》“言約旨遠”的特點。這一特點是綜合了《論語》的口語表達特點和“微言大義”的春秋筆法特點而形成的。

(一)言約旨遠的表現方式關於“言約旨遠”,錢穆有一番經典評價:孔子思想,扼要言之,乃在即事論事,即人論人。極具體,但可達於極玄遠。極親切,但可達於極超脫。極平實,但可達於極幽深。極分別,極零碎,但可達於極會通,極圓成。論其出發點,則人人盡知盡能。求其歸宿處,亦人人易到易達。而其中間過程,則可以極廣大,極多端。①1??正名《論語》中主要運用了以下四種言約旨遠的表現方式:關於“正名”,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解讀。楊伯峻先生用“用詞不當”來解釋“名不正”,認為這樣更接近孔子的原意,體現了孔子用詞的慎重和精確。這種用詞慎重和精確的背後是孔子對事理的深刻認知。如: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對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雖不吾以,吾其與聞之。”(《子路篇第十三》第14章)一般的事務,而不是政事。什麼是政事呢?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顏淵篇第十二》第18章)密切關係。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子路篇第十三》第6章)①

孔子嚴肅地將“政”改為“事”,就是正名,他認為冉求隻是辦了一件孔子用“正”進一步闡發了“政”的核心內涵,指出二者之間存在的錢穆??孔子思想與世界文化新生[M]//龐樸,馬勇,劉貽群??先秦儒家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413??

60《論語釋讀》閱讀課則恰恰相反,即使發布命令,百姓也不會聽從。孔子闡釋了“身正”對統治者為政的重要意義。

2??一以貫之統治者“身正”能夠收到不發號施令而事事行得通的效果;“身不正”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裏仁篇第四》第15章)孔子的“道”是一以貫之的,“忠恕”二字道出了孔子最深邃、最豐富、最有創造性的思想,語言簡約竟到了此等地步,讓人驚歎不已。孔子善於用一句話、幾個字甚至一個字來概括複雜的內容和精神實質,而且用起來得心應手、精彩絕倫,極好地體現了“言約旨遠”的特點。

3??引譬連類“引譬連類”中的“引”可理解為引用,“譬”是譬如,“引譬”就是由此及彼,“連類”指把相同或相近的事物連在一起,使它們產生聯係。孔子經常引用客觀世界中的“鳥獸草木之名”做譬喻,傳遞由此及彼的思想,讓文學的語言高於客觀世界中的真實經驗,生發出深遠的思想和意義。如: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雍也篇第六》第23章)“山”和“水”是客觀世界的事物,“樂”是人內心的感受,二者分屬不同的類別,其相關性在於智者和水、仁者和山的特點。智者內心的快樂、活潑和悠然,同客觀世界中流水的樣貌類似;仁者內心的寧靜、崇高,同客觀世界中高山穩固高聳的樣貌類似。孔子借助人們對流水、高山的認識來闡釋智者和仁者。流水、高山,是“此”;而孔子對於智者和仁者的闡釋,才是“彼”。

第二章閱讀門徑614??以小見大《論語》中的“以小見大”高度濃縮了孔子對社會、人生乃至宇宙的深入思論的表達就是春秋式的“微言大義”,即用小事物來折射大道理,或從日常行為中去評定某個人的品格。如: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為政篇第二》第9章)孔子判斷顏回不愚的依據是他“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顏回不是真“以小見大”指從事物微小的細節出發,委婉地闡釋事物的深刻內涵。

考和領悟。孔子舍棄係統推理和論證的過程,直接說明最後的結論。這個結愚,而是大智如愚。孔子透過現象看到了顏回的本質,他用的就是“以小見大”的方法。

(二)言約旨遠的閱讀策略孔子如此驚人的簡潔語言也帶來了一個問題:怎樣才能讀懂他簡潔語言背後的深遠旨意呢?我們可以運用聯想策略來解決這一問題。

從《辭海》的釋義看,聯想是指由一事物想起另一事物的心理過程,是現實事物之間的某種聯係在人腦中的反映,往往在回憶中出現。聯想有相關聯想、相似聯想、對比聯想等形式。我們運用的更多的是相似聯想來理解《論語》的言約旨遠。

相似聯想指讀者受到閱讀的刺激而由一種事物聯想到另一種在性質或特點上和它相似的事物。運用相似聯想時,最重要的是尋找事物之間的相似性,通過相似性的確立來理解簡潔語言背後的深遠旨意。“引譬連類”就是尋找本體和喻體的相似性,借助喻體的特點來理解本體的特點,尋找二者的相似性。如孔子對子貢的評價: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公冶長篇第五》第4章)62《論語釋讀》閱讀課孔子用物品“器”來評價子貢,並指出他是“瑚璉之器”。現在,我們運用相似聯想策略來理解孔子的評價。

1??確定聯想的兩端:子貢和瑚璉之器2??確定聯想之物的典型特征現實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器具,如茶具、餐具、廚具等,它們共同的特點是具有一定的容納功能。每種器具隻能具備某一種或某幾種功能,而沒有萬能的器具。概而言之,“器”的典型特點是具有一定的功能,一般的器具可能具備較少的功能,好的器具可能具備較多的功能。而“瑚璉”是古代祭祀時盛糧食的器皿,相當尊貴,所以“瑚璉之器”是好的器具。

3??關聯相似性通過分析聯想之物的典型特征,將其與本體進行關聯,尋找相似性。

“人”和“器”的相似性是都有一定的功能(能力),可以被使用(任用)。

將子貢看作“器”是肯定子貢的能力,將其看作“瑚璉之器”是充分肯定其在政事、外交、經商等多方麵的才能,是“器”中的極品。

4??體察言外之意在品讀出孔子的肯定意味之後,我們還需追問一個問題:“瑚璉之器”是孔子對弟子的最高評價嗎?也就是說:子貢有沒有達到孔子對弟子的最大希望?孔子主張“君子不器”,即希望弟子們不要成為“器才”,而是成為通曉君子之道的“道才”。子貢的才能雖然值得肯定,但還沒有達到孔子育人的最高目標,用孔子的一言點評是“達”,而不是“仁”或“聖”。

言。”指代天子草擬詔命,現在指代表某方麵發表言論。在領略了孔子“言約旨遠”的獨特魅力後,你不妨小試牛刀,為孔子做代言。

“代言”一詞出自《書·說命上》:“恭默思道,夢帝賚予良弼,其代予第二章閱讀門徑63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衛靈公篇第十五》第24章)言約表現:一以貫之。

代言的內容: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己不想要的不要推及別人。由此可見,“恕”體現了一種推己及人的思想。把自己的愛推及父母,就是愛父母;把父母之愛推及君王,就是忠君;把君王之愛推及百姓,就是愛民。這就是我思想中的“孝”“忠”“仁”。因此,我用“恕”這種推己及人的方法構建起了以“仁”為核心的思想體係。

深遠旨意:我所說的“恕”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具體步驟:1??選擇下麵一條語錄作為代言的內容。

1章)(1)子曰:“邦有道,穀;邦無道,穀,恥也。”(《憲問篇第十四》第(2)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裏仁篇(3)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室也”。(《先進篇第十一》第15章)第四》第11章)4章)(4)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憲問篇第十四》第2??分析所代言內容言約旨遠的表現方式。

3??運用聯想策略分析所代言內容的深遠旨意。

64《論語釋讀》閱讀課基本要求:代言既要言簡意賅,又要闡釋出孔子話語的深遠旨意。

三、中和之美《論語》作為一部儒家經典著作,內容涉及中國人的生存方式和精神氣質,在閱讀時我們要關注其中的文化元素,“中和之美”就是需要關注的內容之一。

是古代美學的核心範疇。孔子把“中和”思想納入以“仁”為核心的思想體係中,讓“中和”思想有了較大的發展並逐步走向成熟。

何謂“中和”?《中庸》中說:“中和”是中國古代思想文化史上一個極其重要的範疇,“中和之美”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中”是“喜怒哀樂之未發”,具有含蓄性;“和”是“發而皆中節”,具有恰當性。“中和”就是含蓄而恰當,體現了天地萬物的普遍運行規律和中國古代文化的特點。從文化審美的角度讀《論語》,首先要讀它的“中和之美”。

(一)中和之美的內容表現從內容上來說,“中和之美”有很多種表現,禮樂教化和中庸思想是比較突出的兩個。

1??禮樂教化“中和之美”的基本內容是禮樂教化,禮樂教化是“中和之美”得以實現的重要途徑。“中和之美”在禮樂教化上突出表現為“君子人格”。那麼,孔子心中理想的君子人格是什麼樣的呢?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雍也篇第六》第18章)第二章閱讀門徑65子人格具有獨特的“中和之美”。“文”“質”如何理解?

孔子希望通過禮樂教化培養既文雅又樸實的君子,“文”和“質”讓君棘子成曰:“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鞟猶犬羊之鞟。”(《顏淵篇第十二》第8章)孔子的教誨深深地印在子貢的頭腦中,子貢認為本質和文采同等重要,如果隻強調本質,忽視文采,就好像把虎豹和犬羊兩類獸皮有文采的毛拔去,那這兩類獸皮就很難區別了。從這個角度來看,“文”很重要,“文”能顯“質”。

2??中庸思想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雍也篇第六》第29章)“庸”,平常,即恒常不變。“中庸”以“中”為核心,講究不偏不倚,強孔子說:“中庸應該是最高的道德了。”“中”,折中,無過,也無不及;調萬事萬物應處在恰當、合理的位置上,達到最理想的存在狀態。中庸是孔子的最高道德標準,由此形成了古代特有的思維方式和生存哲學。中庸思想在《論語》中很常見。它有時用於評價: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先進篇第十一》第16章)有時用於表達觀點: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為政篇第二》第14章)從語言上看,典型的帶有中庸意味的表達方式主要有兩種:(1)“A而B”式的表達方式。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學而篇第一》第6章)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裏仁篇第四》第24章)66《論語釋讀》閱讀課“謹而信”中的“謹”和“信”),或是對立的(如“訥於言而敏於行”中的“訥”和“敏”),形成了取長補短的特點,通過連接、轉換和融合形成和諧體,表現了中和之美的藝術特點和文化精神。

(2)“A而不B”式的表達方式。

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子路篇第十三》第26章)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衛靈公篇第十五》第22章)在這種表達方式中,把A和不B作為兩端,構成互補的關係,雖說A在這種表達方式中,“而”字連接A和B兩端,A和B或是相近的(如是可取的因素,但如果沒有不B就是孤立的一麵。A和不B相互補充、相互製約,達到和諧的狀態。

(二)方法:叩其兩端如何領略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中和之美?孔子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方法——叩其兩端。—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孔子說:“我有知識嗎?沒有哇。有個種田的人向我求教,很誠懇的樣而竭焉。”(《子罕篇第九》第8章)子。我從他那個問題的首尾兩端去盤問,領會到很多意思,然後盡量告訴他。”在這個小小的案例中,孔子告訴我們一個非常寶貴的方法——叩其兩—端。“叩”是盤問或追問,“端”是事物的某個方麵,“兩端”就是事物的“叩其兩端”又分為兩種情況:1??叩問相關的兩端兩個方麵。“叩其兩端”就是從事物兩個有聯係的方麵去追問,尋找答案。

主要用於理解“A而B”式的表達方式。如: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子張篇第十九》第13章)(1)確定這則語錄的兩端是“仕”和“學”。

第二章閱讀門徑67閑)”。既然“仕”了,為什麼還要“學”呢?當然是為了更好地做官。所以,在空閑的時候通過學習來提升自己的能力,實現的條件依然是“優(有空閑)”。“優(有空閑)”就成了“仕”和“學”二者之間的關聯。

時間,這個空閑的時間可以讓君子在“學”和“仕”中實現轉化。

2??叩問正、反兩端主要用於理解“A而不B”式的表達方式。如:(3)得出結論。要想實現“仕”和“學”的中和之美,需要有空閑的(2)尋找兩端的聯係。從“學”到“仕”,實現的條件是“優(有空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裏仁篇第四》第16章)首先,確定兩端為君子和小人、義和利,它們構成對立關係,旨在用求義還是求利的典型對立來區分君子和小人。其中的關鍵在於尋找二者的對立點,即在哪個方麵形成對立。“義”和“利”體現人的追求目標,君子和小人的不同在於追求目標(即對立點)的差異。

兩種事物相近或對立,可以透過兩端的外在聯係進一步體會兩端的內在關聯,在兩端相互補充、對立統一中感悟二者的不偏不倚、含蓄恰當、有節有製,這就是古代文化的中和之美。

請你結合下麵的示例分析《論語》中有關禮樂教化內容的中和之美。

第三》第20章)文本: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八佾篇叩其兩端:這是典型的“A而不B”式的表達方式,兩端為“樂”和“不淫”、“哀”和“不傷”。無論快樂或悲哀,都要68《論語釋讀》閱讀課有一個度,這是兩端的聯係。

中和之美:孔子提倡有節製的快樂和悲傷。不論快樂還是悲哀,都不要過度,不要達到“淫”或“傷”的地步。

具體步驟:1??篩選《論語》中你感興趣的有關禮樂教化的內容。

2??運用“叩其兩端”的方法分析其中的中和之美。

3??得出結論。

的方法尋找事物的外在關聯和內在關聯,充分體會《論語》所蘊含的古代文化的中和之美。

基本要求:圍繞《論語》中有關禮樂教化的內容,運用“叩其兩端”第四節評讀一、演說《論語》《論語》是語錄體著作,文本缺乏嚴密的邏輯和關聯。但從劇本創作來看,它給創作者留下了充足的創作空間。今天你就來充當一名小編劇,完成一個《論語》的劇本創作吧。

想象是對頭腦中已有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過程。想象有兩種:一種是創造想象,大多指向作者的創作過程,即作者運用想象力把語言文字排列組合成具有一定意義的文本,從而創造出新形象。如曹雪芹在創作王熙鳳這個人物形象時主要運用的是創造想象。一種是再造想象,指讀者充分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通過還原語境,將作者的文字化為自己頭腦中鮮活的新形象或生動的畫麵。如在閱讀《紅樓夢》時,讀者通過再造想象第二章閱讀門徑69在頭腦中浮現出王熙鳳的形象。

(一)通過再造想象還原語境《論語》本身具有很強的畫麵感,容易通過再造想象還原語境。具體步驟如下:1??還原上下文語境上下文語境指上下文和說話時的前言後語,它是判斷文本意義的重要依據。如: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為政篇第二》第9章)這是孔子對顏回的評價。通過上下文,我們可以得知顏回的兩種表現:一是在老師麵前,他從來不提反對意見和疑問,看起來像個愚人;二是回家之後自己研究,可以有所發揮,甚至舉一反三,可見他並不愚。通過再造想象,我們可以在頭腦中還原兩個有關顏回的畫麵:一個看起來愚笨,提不出反對意見;一個默默地學習,用功鑽研,舉一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