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還原社會文化語境社會文化語境指一個民族在其發展過程所形成的獨特的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即文本所表達的一定的社會、時代、民族的文化傳統和文化心理。在劇本創作時,要將社會文化語境還原出來。如: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述而篇第七》第23章)單看這則語錄,不容易理解意思,你可能會覺得孔子是個宿命論者,認為上天將德行賜予他,桓魋不能拿他怎麼樣。那到底發生了什麼事讓孔子發出如此感慨呢?我們需要了解一下當時的社會背景。

孔子去曹適宋,與弟子習禮大樹下。宋司馬桓魋欲殺孔子,拔其樹,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史記·孔子世家》)70《論語釋讀》閱讀課這件事發生在魯哀公三年(公元前492年)。孔子在衛國時,衛靈公去世,孔子失去了依靠,不久便離開衛國。他想到陳國求仕,在途經宋國時發生了這件事。孔子此行是途經宋國,並未打算在宋國久留,但是宋國大夫司馬桓魋誤以為孔子到宋國是來攪局的,因為孔子不僅有宋國貴族的血統,而且在諸侯國中聲名顯赫,影響很大,他的到來對當時權勢很盛的桓魋造成了很大威脅,所以他“欲殺孔子”。通過再造想象,還原了當時的場景。這樣一來,也就加深了對“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這句話的理解。

3??還原孔子和弟子的生平通過再造想象,還原孔子和弟子的生平,有助於更好地理解文本。如:(曾皙)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先進篇第十一》第26章)曾皙之誌曆來是人們爭論的焦點。我們在創作劇本時,為了更好地理解人物、寫出恰當的舞台說明,需要進一步了解曾皙其人其事。據《禮記》記載,當時魯國最有權勢的執政大臣季武子去世時,曾皙靠在他家大門上唱歌,因而被稱為“狂士”。“鼓瑟”這一細節很好地體現了他的這一特點。

在理解曾皙的生平之後,我們把他想象成為一個挑戰世俗的狂放之士,他在呈現平靜、和諧、安寧的“暮春風詠圖”的同時,也是在描繪未來的美好藍圖而不是歸隱的山林之景。

(二)通過創造想象構思劇本我們要基於《論語》的語錄原貌,將表現同一個主題的多則語錄進行整合,然後通過創造想象構思劇本。

1??確定劇本的主題,篩選相關語錄什麼是戲劇主題呢?戲劇主題就是故事講述背後的目的。例如,《狼來了》的主題就是告訴人們不要撒謊。劇本創作是主題先行,即在構思劇本第二章閱讀門徑71時,先要在材料的基礎上提煉出明確的主題。主題被稱為戲劇的靈魂,可以是一個道理、一種精神,也可以是對生活的思考。主題可以多樣化,但最終都會指向一個問題——這個戲寫出來到底是為什麼。—在《論語》劇本創作前,先要確定一個明確、清晰的主題。中央電視台曾經創作了一百零二集大型儒學文化電視係列片《演說論語》,用電視劇的手法展現《論語》,分為教學篇、修身篇、處世篇、治國篇四大部分。每一集都有一個鮮明的主題,不但有原文、講述,還有情景再現,還原了孔子的講學情境,寓教育於形象當中,便於大家更好地領會孔子的思想。“教學篇”前三集的主題如下:第一集虛心好學一好學是孔子最大的特點和優點。孔子是天下最好學、最會學、最學有所成的人。

第二集虛心好學二“見賢思齊”,向一切比自己好的人學習;“溫故知新”,在此前學習的基礎上有所發揮。

第三集虛心好學三虛心地學,廣泛地學,向各方麵學習。隻有多學多問,才能學到真本領。

2??整合相關語錄,設置戲劇衝突圍繞某個主題篩選出來的語錄需要按照一定的邏輯進行整合,讓其充滿戲劇衝突。戲劇衝突是劇本創作的關鍵。好的劇本一定有好的戲劇衝突,如角色之間的衝突和角色自身價值觀的衝突等。好萊塢有一套經典的劇本結構:開端,設置矛盾,解決矛盾,再設置矛盾,直至結局。這個結構雖然看起來生硬,但是對初寫劇本的人來說,還是很有借鑒意義的。在具體設置戲劇衝突時,可以這樣做:72《論語釋讀》閱讀課衝突展開要早,開門見寶;衝突發展要繞,出人意料;衝突高潮要飽,扣人心竅;結束衝突要巧,別沒完沒了。

衝突的每一次較量就是一個情節,每一個情節又有著各自的起、承、轉、合,可在情節中適當設置伏筆,為後麵的劇情發展做鋪墊。

(三)創作劇本,錘煉語言劇本創作時,需要反複錘煉台詞和舞台說明的語言。台詞是劇本的基本成分,是表現人物性格、開展矛盾衝突的主要手段。台詞要有典型性,要充分表現人物的性格、身份和情感,還要口語化和個性化,適合舞台表演。舞台說明作為劇本中的說明性文字,要說明時間、地點、服裝、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動作、上下場等。舞台說明對刻畫人物性格和推動戲劇情節發展起到一定的作用,語言要簡練、精確,在創作時要用括號括起來,與台詞加以區別。

【演員表】(省略)旁白:有一年,魯國舉行太廟祭典,由於曆年主持祭典的主祭官害病,必須臨時請一位精通禮樂的人來代替他。但除了主祭官之外,沒有一個人曾擔任過這個工作,於是宮廷開始了甄選活動。(這個時候,推薦官上台,開始甄選)﹝第一個走上來的是閑人甲,推薦官表示出不滿意的神情;第二個是閑人乙,推薦官顯得更不滿意了;第三個是孔子。

第二章閱讀門徑73推薦官:年齡?

孔子:鄙人三十七歲是也。

推薦官:姓名?

孔子:鄙人姓孔名丘,孔丘是也。

﹝推薦官聽完孔子的介紹後,立即顯得十分驚訝,臉上露出欣喜和傾慕的神情。

推薦官:您就是大名鼎鼎的孔子,我早就聽說您在禮方麵的成就,今日一見果然名不虛傳。

孔子:(十分謙遜)不敢,不敢。

推薦官:那好,就是您了。請您於明天中午之前前往太廟,籌備祭典大會。

孔子:遵命,大人。

旁白:第二天,孔子還沒有來到太廟,一些閑人就開始對這個新的主祭官議論紛紛。孔子來了之後,對不懂的事反複加以詢問。他看到祭典的大廳擺放了一個很大的香壇,於是轉過身來向兩位閑人行禮後詢問。

孔子:請問這個香壇是何年代產出?為何要放在這兒呢?

﹝兩位閑人對孔子的態度極其冷淡。

閑人甲:哦……我……我不知道。

孔子:對不起,打擾您了。

﹝孔子又去詢問別人。閑人甲和閑人乙開始議論起來。

閑人甲:你看那個孔丘,還說他精通禮樂,如此不懂禮節,豈不讓人笑話。

閑人乙:就是,我看那些誇讚他的話全是假的,不知他是靠74《論語釋讀》閱讀課什麼手段當上主祭官的。

﹝孔子聽到他們的談話,但他泰然自若地處理完事情就回家了。

旁白:這個時候,最不安的就是推薦官了。他似乎也覺得孔子今天的行為有很多不妥之處。他走在回家的路上,心情很沉重。這個時候他遇見了子路。

子路:推薦官大人啊!(行了禮)聽說今天老師去參加祭典籌備大會了,他最適合這個職位了。

推薦官:(有些為難)還行吧,隻是今天在太廟上,他每事必問,好像並不真明白,別人對他啊,是議論紛紛啊。

(又平靜下來)我老師啊,平時什麼都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情,就是有些時候太謹慎了。不如這樣吧,我們一起去找老師問問。

推薦官:好!

旁白:推薦官和子路一同來到孔子家。

﹝子路過於莽撞,等孔子與推薦官行完禮之後,他才想起向老師行禮。

子路:老師,我不明白今天您為什麼要事事詢問。這是您嶄露才華的一個大好機會,你怎麼能讓人覺得您不懂禮而對您議論紛紛呢?

孔子:(顯得很坦然)哦,是嗎?那你覺得我的才華是什麼呢?

子路:當然是禮了!

子路:(很生氣)誰敢在背後說我老師的壞話,豈有此理。

第二章閱讀門徑75孔子:那麼,禮又是什麼呢?

子路:行禮要敬,但您今天的行為似乎沒有體現出來啊。

孔子:那你認為我應該怎麼做才算敬?才算符合禮呢?

子路:(疑惑地)嗯?

孔子:我今天如此仔細,事事詢問,正是謹慎處事,尊重主事者啊!我身居客位,唯有以詢問來表示謙和。況且,禮是因時因地變化的,唯有詢問,才可以知其實情。

子路:哦,我懂了。

孔子:你今天這樣冒失地闖來,是有禮的表現嗎?

﹝經孔子這麼一問,子路才發現自己的行為的確有些唐突,有些不好意思地低下了頭,並向老師告辭後離開了。

旁白:子路走了之後,孔子陷入了沉思。過了一天,在太廟祭典大會上,孔子對以前做得不好的事情加以糾正,以禮行事,受到了大家的一致稱讚。

這是一個以“禮”為主題的劇本,戲劇衝突表現在兩個地方:一是眾人對孔子“入太廟,每事問”的議論紛紛,另一個是弟子子路對孔子的質疑。雖說這兩個衝突不是很劇烈,但它們的存在讓這個劇本耐人尋味。

從下麵孔子周遊列國的事件或專題中選擇一個,運用想象策略完成劇本創作。

猛於虎”。

1??孔子周遊列國的事件:“過宋之危”“喪家之犬”“受困陳蔡”“苛政2??專題:“虛心好學”“交友識人”“正直信義”“從政治國”。

具體步驟:76《論語釋讀》閱讀課1??通過再造想象還原語境,了解孔子及弟子的生平,理解文本。

錘煉劇本語言,完成劇本創作。

2??圍繞一個主題篩選、整合相關語錄,通過創造想象設置戲劇衝突,基本要求:戲劇主題要先行且突顯;戲劇衝突要尖銳、集中;戲劇情節要緊湊、曲折;戲劇語言要簡練、通俗、生動、個性化。

二、講授《論語》讀《論語》就是在跨越時空聽孔子講課,我們能夠感受到孔子作為師者的風度。孔子向弟子們娓娓道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表現出他的博學、智慧和高尚人格。我們不禁也想做一名像孔子一樣的老師。那現在就給你一個機會,讓你化身為孔子,給大家講授《論語》。

(一)因材施教,了解學情孔子教授的內容與方法因時、因地、因人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如不同的弟子問仁,孔子會根據他們的特點回答,做到了因材施教。要想做到因材施教,必須首先知道“材”的特點,即了解學情,包括講授對象的特點、年齡、身份、學習基礎、學習經曆等。

(二)研讀探究,構思教案以通過撰寫教案更深入地理解教學內容,即《論語》的內容與思想。當然,要想寫好一篇教案,需要一定的綜合能力,如選擇課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表達觀點等能力。撰寫教案的過程也是一個自主學習的過程,能夠幫助你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其中,發現有價值的教學問題是教案寫作的起點和基礎。很多人在讀《先進篇第十一》第26章時都會產生一個問題:孔子為什麼讚同曾點的想法?這是一個核心問題。要想解決這個核心問題,需要立足文本把這一問題分解成若幹有價值的小問題,通過對這些小教案寫作是教師的基本功,講授《論語》之前必須撰寫教案。我們可第二章閱讀門徑77問題的解決來實現對核心問題的解決。

我們要在問題的引領下提出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設計教學環節,從而完成教案的主要部分。我們以《先進篇第十一》第26章教案為例,將教師的課堂安排抽掉,隻展示教案的教學目標和教學環節。

教學目標:261??通過孔子四位弟子的言誌和孔子的評誌,分析孔子以禮治國的主張和他所追求的理想社會。

2??理解孔子“吾與點也”的原因。

教學環節:1??教學導入:帶領學生回顧《先進篇第十一》第26章的基本內容。

2??分析弟子之誌,明確孔子想要依托“以禮治國”實現理想社會的人生目標。

3??分析“吾與點也”的原因,深入挖掘孔子所追求的理想社會的實現路徑。

4??探究“以禮治國”在當下的重要性。

5??課堂總結。

(問題:“吾與點也”的原因是什麼?實現路徑是什麼?)(問題:“以禮治國”的現實意義是什麼?)(問題:弟子之誌和孔子之誌分別是什麼?)3??思考“以禮治國”在現實中的重要性。

78《論語釋讀》閱讀課(三)選擇話題,完成教案學背景分析(學生情況、教學內容、教學方式)、重難點分析、教學目標、教學環節等構成的。我們不要求你完成一份完整的教案,你隻要完成教案中的教學目標和教學環節這兩部分就可以了。教學目標是教學環節要達成的結果,需要建立在教學問題的提出和解決之上;而教學環節是用來解決教學問題的。

選擇《論語》中你感興趣的一個話題或專題,完成一份簡化教案。

具體步驟:1??了解學情,並把它作為教案寫作的基礎。

2??圍繞話題或專題提出有價值的教學問題。

3??圍繞教學問題提出教學目標。

看法。

基本要求:1??先提出明確的教學問題,教學目標和教學環節是圍繞教學問題展開的,由此形成一個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

2??教案寫作采用敘述性、客觀性的語言,語言要簡練、具有概括性。

4??圍繞教學目標提出具體、可操作的教學環節,形成對相關問題的一般來說,教案的結構主要是由教學課題(教學中有價值的主題)、教三、《論語》展覽《論語》是春秋時期的一部語錄體著作,必然會反映春秋時期的曆史風貌,涉及政治、經濟、生活、文化、哲學、教育等方麵。我們可以將《論語》中反映春秋時期曆史風貌的素材挖掘出來,進行研究,最後設計一個關於《論語》的展覽。

第二章閱讀門徑79(一)挖掘素材,確定展區在設計《論語》展覽之前,先要挖掘《論語》中特有的素材,然後按照不同的主題確定展區,各個展區既要凸顯特色,又要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比如可以這樣設計:政治展區,可以展現帝王將相向孔子問政的場景,還可以展示精心設計並製作的帝王臉譜。

遊”,以此來體現孔子的思想學說以及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勇士精神。

生活展區,可以充分挖掘先秦時期使用的器物,整理並歸類,展現先秦時期的風俗,從而更好地理解孔子的思想,比如通過對禮器的認識了解孔子關於禮的思想。

文化展區,可以整理古代的音樂,形成音樂專輯;也可以整理《論語》中的成語,構建獨立的成語主題展區。

“仁”和“道”等,理解孔子基於人倫關係而形成的哲學體係。

想。

哲學展區,可以繪製“君子成長圖”,體會君子的德行和孔子所主張的教育展區,可以舉辦“孔子教育思想交流會”,深入理解孔子的教育思經濟展區,可以挖掘一條孔子周遊列國的旅遊線路,稱為“儒學旅(二)檢索文獻,確定展品確定了展覽主題和展區,下一步就是檢索《論語》原文及相關文獻,確定展品。下麵以風俗名物展為例說明如下:1??檢索全文,尋找名物名物大概相當於專有名詞,是表示人和事物等的名詞。而《論語》中的名物是上古時代特有事物的名稱,體現了先民對現實世界的感知以及事物類別屬性的把握,如穀、圭、社、稷、冕、罄等。檢索《論語》全文,將80《論語釋讀》閱讀課其中的名物全部找出來。

2??整合名物,形成類別這些名物散亂地放在一起,很難發現規律,需要進行整合、歸類,這樣便於對展品進行展覽。如“兕”“豹”“犬”等是獸類,整合到一起可形成獸類展品;木鐸、權、簞、觚、簣、鬥筲等是器具,整合到一起可形成器具類展品;塚宰、太宰、封人、公卿等是官職名,整合到一起可形成官職類展品等。

3??查閱資料,了解名物先秦時期的很多名物詞現在已經不再使用,需要查閱資料來了解。如: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嚐無誨焉。”(《述而篇第七》第7章)通過查閱資料,我們得知“脩”是指幹肉,每條脯叫一脡,十脡為一束。“束脩”就是十條幹肉,古代用來作為初次拜見的禮物。孔子通過“束脩”來恪守師生初次見麵的禮節。

(三)發揮創意,設計展覽要想辦好一個展覽,需要事先進行精心設計,有了好的創意才能吸引人觀看。比如充分挖掘《論語》中豐富的成語資源,做成一麵生動形象的成語牆,並取名為“小成語,大思想”。

在搜索《論語》全文獲得成語之後,根據“仁”“義”“禮”“智”“信”的主題或“為學”“為政”“為師”“為君子”的主題對成語進行整理和分類,然後以獨特的具有美感的形式將其印製在牆麵上,製作一麵成語牆。

“學習”主題的成語有:溫故知新、見賢思齊、不恥下問、學而不厭、舉一反三、發憤忘食、篤信好學等。

“仁義”主題的成語有:博施濟眾、仁人誌士、克己複禮、殺身成仁、當仁不讓、推己及人等。

第二章閱讀門徑81不同的展區可以有不同的設計,隻要打開腦洞,你就會發現《論語》讀起來一點兒都不枯燥。

(四)撰寫解說詞確定了展區和展品,接下來就是為《論語》展覽撰寫解說詞。

解說詞是廣泛應用於電視、廣播、展覽等方麵的為聽眾或觀眾講述的說明性文體。解說詞通過對事物的準確描述、渲染來感染聽眾或觀眾,讓他們了解事物的實情、狀態和意義,力求收到良好的宣傳效果。解說詞的主要特征有三個:一是讀起來上口,聽起來順耳;二是配合實物進行文字說明,結構不苛求嚴謹,但敘述要完整、有條理;三是語言生動,講究文采,用詩意的語言表達說明性內容。

中國的衣冠服飾製度在夏商時期已初見端倪。春秋戰國時期的深衣,因“披體深邃”而得名,是古代士大夫階層的家居便服;漢承秦製,因織繡工業的發達,有錢人家可以穿綾羅綢緞做成的漂亮衣服,女子的裙子樣式繁多,最著名的當屬流仙裙;魏晉南北朝是民族大融合時期,衣身緊窄、活動便利的胡服成為當時最時髦的服裝;隋唐時期風氣開放,衣冠服飾大都舒展飄逸;宋朝由於受到程朱理學的禁錮,服飾風格簡潔質樸,士大夫喜穿直裰,頭戴東坡巾;到了元代,草原人緊窄方便的質孫服成為主流;明代起,開始用金錢或彩絲織成飛禽走獸紋樣,綴於官服的前胸和後背處;清代男子喜歡穿長袍和馬褂,馬褂後來演變為唐裝,而宮廷女子則穿起了旗袍。

82《論語釋讀》閱讀課具體步驟:1??認真閱讀《論語》,從中挖掘有價值的素材,確定展覽主題和展區。

3??充分發揮創意,精心設計展覽。

4??撰寫一份優美而精當的解說詞。

基本要求:各展區既相對獨立又要相互關聯;展區設計要明確表達主題,要從目標觀眾的角度出發;畫出展覽平麵設計圖,要求圖文並茂;解說詞要求準確、生動、形象。

2??通過檢索文獻,在充分了解展品的基礎上,形成有特色的展品類別。

第三章名家視點司馬遷《孔子世家》李長之《孔子的故事》鮑鵬山《孔子是怎樣煉成的》孔子傳記研究金安平《孔子——囂時代的—喧孤獨哲人》邵耀成《孔子這個人》天命觀研究哲學思想研究中庸研究《論語》思想研究教育思想研究仁學思想研究政治思想研究名家視點何晏《論語集解》皇侃《論語義疏》《論語》注釋研究邢昺《論語注疏》朱熹《論語集注》劉寶楠《論語正義》第三章名家視點85名家視點意在提供專家解讀《論語》的視角和觀點,為《論語》的學習提供更豐富和更深刻的認識。《論語》的研究成果浩如煙海,許多是基於考證和學理方麵的研究,科學性和專業性很強,還有很多是涉及政治、倫理、教育等語文學科之外的研究,我們在此不做介紹。我們重點介紹孔子傳記研究、《論語》思想研究和《論語》注釋研究方麵的名家視點。

第一節孔子傳記研究錢穆先生在《孔子傳》的序言中寫道:孔子為中國曆史上第一大聖人。在孔子以前,中國曆史文化當已有兩千五百年以上之積累,而孔子集其大成。在孔子以後,中國曆史文化又複有兩千五百年以上之演進,而孔子開其新統。在此五千多年,中國曆史進程之指示,中國文化理想之建立,具有最深影響最大貢獻者,殆無人堪與孔子相比倫。①讀《論語》不能不讀孔子。自從西漢司馬遷撰寫了《孔子世家》以來,關於孔子傳記的研究蔚為大觀,在此呈現幾本有特點的孔子傳記。

一、司馬遷《孔子世家》首次為孔子做傳記的是司馬遷,他在《史記》中充分肯定了孔子“素王”的地位和影響。司馬遷按照時間順序為孔子做了一篇洋洋灑灑且充滿感情的傳記,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思想和文化財富。太史公在《史記·孔子世家》中評價孔子說:《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鄉往之。餘讀孔錢穆??孔子傳[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序言1??

①86《論語釋讀》閱讀課氏書,想見其為人。適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禮其家,餘祗回留之不能去雲。天下君王至於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孔子布衣,傳十餘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可謂至聖矣!

這段帶有崇敬色彩的評價,著重介紹了孔子的特長以及孔子對後世上至諸侯將相、下至平民百姓的深遠而深刻的影響。

二、李長之《孔子的故事》能夠做到深入淺出地敘述孔子生平的傳記當屬李長之的《孔子的故一是視角獨特。“我們講孔子的故事,主要是想使大家看一看孔子在事》。這本書有三個顯著的特點:當時是怎樣生活的,以及當時的人(各式各樣的人)是怎樣看待孔子的。”①二是有理有據。雖然本書名為“故事”,是一部通俗讀物,但“李長之卻沒有因此減弱他斟酌史料的嚴肅性,相反,他對於相關的史料在取舍揀擇上都做到有根有據,一絲不苟。《孔子的故事》幾乎每一頁都有相關的腳注。全書不過七萬餘字,而腳注多達239條,引書幾十種之多。可稱言必有據。這些腳注看似不起眼,卻凝鑄著作者曆史的眼光和不苟的精神。作者所引的文獻幾乎囊括了目前我們所見有關孔子事跡言行的所有史料,同時也包括了50年代孔子研究的最新成果”②。三是抒情性強。“《孔子的故事》中的孔子並不因為李長之在文獻上的言必有據而顯得古板無生氣,恰恰相反,在他的筆下,兩千五百餘年前孔子栩栩如生的麵影經常活躍在字裏行間。”③①

②③

李長之??孔子的故事[M]??2版??北京:北京出版社,2017:137??

李長之??孔子的故事[M]??2版??北京:北京出版社,2017:序言7-8??

李長之??孔子的故事[M]??2版??北京:北京出版社,2017:序言9??

第三章名家視點87三、鮑鵬山《孔子是怎樣煉成的》對孔子的認知,存在著“聖人”和“凡人”之辯,從漢武帝時的“尊孔”到五四時期的“反孔”,曆史的起起落落給孔子蒙上了神秘的麵紗。孔子究竟是什麼樣的人?鮑鵬山在《孔子是怎樣煉成的》一書中是這樣表述的:事實上,孔子是兩樣人:聖人和凡人。

他是聖人,他偉大,他是一個民族精神信仰的核心。

他是凡人,他平凡,他是一個人而不是神,他也有著常人的喜怒哀樂、七情六欲。

所以,我們看孔子,也要帶著兩顆心:恭敬心和平常心。①帶著這樣的兩顆心,鮑鵬山帶我們走進曆史近距離地了解孔子,探究凡人是如何成為聖人的,你會發現聖人其實也是可親可近的凡人。

四、金安平《孔子——喧囂時代的孤獨哲人》—在為孔子立傳時,史筆與詩筆如何有機結合,以達到曆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的再現,的確是一個大難題。史筆指的是立傳者須有曆史學家的嚴謹作風,堅持曆史真實,應該具備史學、史才、史實和史德,以嚴肅、科學的態度完成孔子傳的寫作,盡量還孔子以本來麵目。詩筆指的是立傳者須有文學家的激情和技巧,追求藝術真實,以充滿藝術魅力的文筆完成寫作,塑造出不同於他人的“這一個人”。史筆與詩筆的交替使用,應注重傳跡與傳神兩者的完美結合——史實確鑿,文采斐然。在所有的傳記中,金安平的《孔—子——喧囂時代的孤獨哲人》脫穎而出。金安平遍覽中國古代經傳注疏,—①

鮑鵬山??孔子是怎樣煉成的[M]??北京:中國民主法製出版社,2010:2??

88《論語釋讀》閱讀課尋求各種線索,掌握了大量的史料,包括最新的出土資料,加之長期的曆史浸淫和史家眼光,不管是前半部談孔子的漂泊歲月,還是後半部寫孔子的晚年生活,金安平總能窺見孔子思想的奧秘,對孔子有深刻的認識和同情性理解,洞察和剖析孔子的靈魂。作者以細膩委婉的筆觸,真實、活潑、深刻地審視和披露出孔子的心靈、性格、才能、旨趣,使我們強烈感受到孔子跌宕起伏的感情變化,給人以藝術的張力和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