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論語釋讀》閱讀課2??選擇檢索字段,確定檢索詞。

3??構建檢索式,進行檢索。

4??在數據庫中檢索,輸出檢索結果。

5??評價檢索結果,如果滿意,獲取原文,檢索結束;如果不滿意,調整檢索策略,重新選擇數據庫再進行檢索。

另外,通過檢索獲得的原始文獻,可以按照不同的主題進行分類和分析,形成標引,存儲起來,便於日後查看和分析。具體過程可參看下圖。

開始分析檢索課題原始文獻選擇數據庫主題分析選擇檢索字段標引確定檢索詞構建檢索式檢索存儲數據庫輸出檢索結果調整檢索策略評價檢索結果滿意獲取原文結束不滿意文獻檢索流程圖第二章閱讀門徑37庫,輸入“顏回”字段,輸出檢索結果,評價檢索結果是否滿意,如果滿意,檢索結束;如果不滿意,重新選擇檢索詞,按照以上步驟檢索。

如檢索孔門弟子顏回,可以選擇檢索詞“顏回”,進入中國知網數據(二)製作孔門弟子名片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而《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卻說“孔子曰‘受業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皆異能之士也”。根據鮑鵬山《孔子傳》的記載,孔門七十七弟子的姓名和字(括號內)分別如下:顏回(子淵)、閔損(子騫)、冉耕(伯牛)、冉雍(仲弓)、宰予(子孔子到底有多少弟子呢?坊間說法不一。《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我)、端木賜(子貢)、冉求(子由)、仲由(子路)、言偃(子遊)、卜商(子夏)、顓孫師(子張)、曾參(子輿)、澹台滅明(子羽)、宓不齊(子賤)、原憲(子思)、公冶長(子長)、南宮括(子容)、公皙哀(季次)、曾點(皙)、顏無繇(路)、商瞿(子木)、高柴(子羔)、漆雕開(子開)、公伯寮(子周)、司馬耕(子牛)、樊須(子遲)、有若(子有)、公西赤(子華)、巫馬施(子旗)、梁鱣(叔魚)、顏幸(子柳)、冉孺(子魯)、曹恤(子循)、伯虔(子析)、公孫龍(子石)、冉季(子產)、公祖句茲(子之)、秦祖(子南)、漆雕哆(子斂)、顏高(子驕)、漆雕徒父(未詳)、壤駟赤(子徒)、商澤(子季)、石作蜀(子明)、任不齊(子選)、公良孺(子正)、後處(子裏)、秦冉(開)、公夏首(子乘)、奚容蒧(子皙)、公肩定(子中)、顏祖(子襄)、鄡單(子家)、句井疆(子疆)、罕父黑(子索)、秦商(子丕)、申黨(周)、顏之仆(子叔)、榮旂(子祈)、縣成(子祺)、左人郢(子行)、燕伋(子思)、鄭國(子徒)、秦非(子之)、施之常(子恒)、顏噲(子聲)、步叔乘(子車)、原亢(籍)、樂欬(子聲)、廉絜(庸)、叔仲會(子期)、顏何(冉)、狄黑(皙)、邦巽(子斂)、孔38《論語釋讀》閱讀課忠(子蔑)、公西輿如(子上)、公西蒧(子上)。①通過檢索《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孔子家語》《論語集注》《論語集解》《論語詞典》《孔子弟子考》《孔子傳》等圖書,依照示例,為孔子的弟子製作名片。

姓名字

國別職務科目與孔子的年齡差《論語》中的稱呼《論語》中出現的次數典型形象孔子的評價顏回子淵魯國無

德行科四十歲回、顏淵、顏回二十一次②安貧樂道、大智若愚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具體步驟:1??選擇五個你喜歡的孔門弟子,檢索文獻中關於他們的資料。

2??製作名片,名片的內容包括姓名、字、國別、職務、科目(孔門分①

②鮑鵬山??孔子傳[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7:334-337??

李零??喪家狗:我讀《論語》[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附錄85??

第二章閱讀門徑39為四科:德行、言語、政事、文學)、與孔子的年齡差、《論語》中的稱呼、《論語》中出現的次數、典型形象、孔子的評價等。

以及孔子對他們的評價。

基本要求:檢索的文獻要可靠;要熟悉孔門弟子的基本情況、典型特點(三)建立孔門朋友圈具體步驟:1??先將孔子的弟子按孔門四科進行分類。

息可以將顏回的個性簽名寫成:“一簞食,一瓢飲,自有仁在,樂在其中,何必多言!”這個簽名體現了顏回安貧樂道、謹言慎行的個性特征。

3??設計獨特的朋友圈頭像和圖案。

基本要求:要有一定的分類標準;簽名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和個性;設計形式要個性化,有興趣的同學可為弟子畫上符合其個性的頭像。

2??為孔門弟子擬寫一個符合他們個性的簽名,例如根據顏回的名片信二、生活關聯《論語》雖是一部先秦著作,卻高頻出現在現代社會的大街小巷、各大媒體、人們的日常言談中。孔子的智慧曆經時間的流轉自然而然地走進我們的生活,與我們進行跨越時空的親切對話。我們對此驚歎不已。

(一)關聯策略《論語》與我們的生活有千絲萬縷的聯係,閱讀時可以運用關聯策略。關聯策略,指閱讀時憑借觀察圖畫、展開想象等手段,結合生活實際以及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去思考、理解上下文以及相關補充材料,獲得自己的閱讀感受。在運用關聯策略時,可以從與自我關聯、與社會關聯兩個角度切入。

40《論語釋讀》閱讀課(二)與自我關聯將《論語》與自我關聯起來,讓它幫助我們排憂解難。《論語》中隨處可見弟子問難孔子的場麵,如樊遲,三問仁,二問智,一問崇德、修慝、辨惑,連孔子都誇讚他“善哉問”。透過這樣的詢問,我們可以想象他可能也如我們一般,並不能很透徹地領悟老師的“仁”和“智”,所以一問再問,甚至三問來深入理解老師的思想。詢問成了弟子們排憂解難的一種好方法,也是我們學習《論語》並將它與我們自己的生活關聯起來的好方法。下麵請向樊遲學習,嚐試用提問的方法求教於《論語》。

具體步驟:1??將你在閱讀《論語》的過程中產生的三個問題記錄下來。

2??認真閱讀《論語》,從中尋找解決方法。

孔子的回答和解決結果。

基本要求:提出的問題要明確,如《論語》中的“仁”是什麼。搜索全書,查找孔子對這個問題的所有回答。孔子麵對不同的弟子,回答是不一樣的,要找出孔子關於弟子問仁的所有回答。解決結果就是你對孔子的回答理解並整合後所形成的認識。

3??製作三張“我問孔子答”的問答卡片,卡片的內容包括我的問題、(三)與社會關聯1??展開調查通過調查,了解《論語》以何種形式存在於現實社會中。

調查的路徑有三條:街頭巷尾,主要調查廣告語、牆體標語、警示語、標誌語等中所引用的《論語》語錄;各大媒體,主要調查電視、網絡中書麵語或口語中所引用的《論語》語錄;身邊,主要調查在家庭、學校、公共場所中聽到或看到的《論語》語錄。

第二章閱讀門徑412??分析用途修身的),製作一張簡易的《論語》社會調查表。調查不求全麵、精準,但要求實地勘察、真實調查。

《論語》社會調查表調查路徑街頭巷尾各大媒體身邊說明:統計《論語》在現實社會中的使用頻次時不要求十分精準,隻要能還原《論語》在現實社會中的真實存在方式即可。

調查時,要關注語錄的用途(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主要是用於《論語》語錄和頻次主要用途3??形成調查報告通過以上調查,你會發現很多《論語》語錄高頻出現在社會的各個角落,選擇一個視點或一個高頻語錄進行分析,形成調查報告。調查報告的內容包括調查內容、主要用途、主要結論、語錄對生活的影響等。

三、預測體驗讀《論語》就是一場遇見,一種思考,一次情感碰撞。閱讀《論語》究竟是一種怎樣的體驗?我們不妨進行一次大膽的預測。

(一)預測策略預測策略,是指利用已讀過內容中的有效信息推斷文本接下來將要發生的事情、事情發展的結局、人物的命運等。你需要通過閱讀後麵的內容對預測的結果加以印證。你可以從文章的題目、插圖、作者、自己的認知經驗等得到有效的信息。預測策略的實施過程是:首先,確定預測依據;然後,進行推理和預測;最後,得出結論。

42《論語釋讀》閱讀課(二)按圖索驥打開《論語》,在目錄中你會看到二十篇的篇名有些奇怪。

《論語》二十篇篇名篇名學而篇第一為政篇第二八佾篇第三裏仁篇第四公冶長篇第五雍也篇第六述而篇第七泰伯篇第八子罕篇第九鄉黨篇第十篇名先進篇第十一顏淵篇第十二子路篇第十三憲問篇第十四衛靈公篇第十五季氏篇第十六陽貨篇第十七微子篇第十八子張篇第十九堯曰篇第二十的篇名一般取開篇的前兩個字或三個字,若開篇是“子曰”,則跳過;若開篇前三個字是一個詞,則取前三個字。這種命名方式跟《論語》各篇的內容是否有關聯呢?我們不妨“按圖索驥”來預測一下。“圖”指的是《論語》的目錄,“驥”指的是《論語》的內容。如第一篇是“學而篇”,之所以篇名會這樣,跟《論語》的命名方式有很大的關係。《論語》“學”是篇名的主要提示詞,《論語》中“學”是非常重要的內容。通過這個“圖”,可以尋找到“驥”——《論語》中有關“學”的眾多內容。再—如第三篇是“八佾篇”,“佾”是篇名的主要提示詞。“佾”作為一種宮廷舞樂,其隊列和人數因為地位的不同而不同,這個“圖”折射出作為“驥”要內容。

的君臣之禮。由此可見,《論語》的某些篇名從不同的側麵提示了各篇的主第二章閱讀門徑43具體步驟:1??至少選擇五個篇名,確定篇名的主要提示詞,作為“按圖索驥”中2??運用預測策略預測各篇可能會談到的主要內容,即“按圖索驥”中3??閱讀各篇的內容,尋找“按圖索驥”中實際的“驥”,檢驗你所預4??選擇其中一篇完成一份“按圖索驥”的報告,報告內容包括篇名中的“圖”。

預測的“驥”。

測的結果。

的“圖”、預測的“驥”、實際的“驥”,以及你對於篇名和各篇內容之間關係的認識。

基本要求:認真閱讀《論語》各篇的內容,運用預測策略完成閱讀任務。可反複嚐試,注意要立足文本內容檢驗預測結果。

第二節通讀一、文通字順《論語》是用文言文寫成的先秦文化典籍,要想讀懂它,首先要疏通文言,做到文通字順。疏通文言的方法有很多,現介紹幾種基本的訓詁學方法。

(一)訓詁學方法1??聲訓法聲訓法,又稱“因聲求義”,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來解釋字義或詞義,比較常見的是同音為訓。古人以音載義,聞聲即知義,音同或音近的字,其義44《論語釋讀》閱讀課往往相同,又往往來自同一語源,可以互訓。如:子曰:“誌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述而篇第七》第6章)朱熹《論語集注》認為“德,得也,得其道於心,而不失之謂也”,朱熹以“得”訓“德”,就是根據“得”與“德”語音相同來探知它們的意義。又如: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為政篇第二》第1章)朱熹《論語集注》認為“政之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以“正”訓“政”也是同音互訓。

2??形訓法形訓法,又稱“以形索義”,通過分析漢字的結構和各組成部分的意義(樊遲)曰:“敢問崇德,修慝,辨惑。”(《顏淵篇第十二》第22章)來解釋字義,常用於探求文字的本義或古義。如:“慝”從結構上看,分為“匿”和“心”兩部分,它是一個會意字,意義從“心”從“匿”,指隱藏在心裏(的錯誤或陰奸)。這種方法形象具體,通俗易懂。又如: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裏仁篇第四》第15章)3??義訓法朱熹《論語集注》認為“中心為忠,如心為恕”,用的就是形訓法。

義訓法,又稱“直陳詞義”,不借助字形、字音,直接說明某字的含義。義訓法在先秦文獻中有廣泛的使用。在此介紹義訓的兩種方法:直訓和辨析。

(1)直訓。即用同義詞訓釋,尋求被訓釋詞和訓釋詞的相同之處。如: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泰伯篇第八》第7章)鄭玄注:“弘,大也。毅,強而能斷也。士當寬大強斷決,以其所任者第二章閱讀門徑45重,而行之又久遠。”他將“弘”釋為“大”、“毅”釋為“強而能斷”,認為士人應當胸懷寬大有決斷,因為士人所擔當的責任重大,走的道路久遠。

“弘”和“大”同義,又如: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學而篇第一》第15章)是同義詞的關係,這也是直訓,且釋義更加明確。

(2)辨析。即辨析同義詞。同義詞的意義不可能完全相同,有詞義相同的一麵,也有詞義不同的一麵。在直訓時,直接用同義詞訓釋,忽略了被訓釋詞與訓釋詞之間的差異,被稱為“不完全的訓釋”。朱熹、鄭玄辨析同義詞時通常采用“對文則別,散文則通”的方法,即它們在分別使用時取其同,在同時使用時取其異,並對其異加以辨析。如: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子罕篇第九》第22章)朱熹注:“穀之始生曰苗,吐華曰秀,成穀曰實”,“苗、秀、實”在語朱熹注:“諂,卑屈也。驕,矜肆也。”他用複音詞解釋單音詞,二者“毅”和“斷”同義,這種方法就是同義詞直訓。

境中形成近義詞,指稱生長時間的先後,先有苗,後秀,再生果實。鄭玄注“不秀,諭項讬。不實,諭顏淵”,一個是“生而知之者”,但十二歲因不願為齊國效力而被殺;一個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但英年早逝,未能出仕傳名。

(二)翻譯大闖關明確基本的訓詁學方法後,進入翻譯大闖關環節。本次闖關設置三個關卡,分別是聲訓關卡、形訓關卡和義訓關卡。

具體步驟:1??領關卡任務(1)聲訓關卡46《論語釋讀》閱讀課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為政篇第二》第1章)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篇第六》子曰:“邦有道,穀;邦無道,穀,恥也。”(《憲問篇第十四》第1章)(2)形訓關卡子曰:“誌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述而篇第七》第6章)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裏仁篇第四》第15章)(3)義訓關卡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嚐無誨焉。”(《述而篇第七》第7章)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裏仁篇第四》第23章)第27章)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泰伯篇第八》第9章)章)2??開始翻譯大闖關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裏仁篇第四》第2逐一過關,先在不同的關卡任務中找出可以聲訓、形訓、義訓的字或詞並解釋,然後翻譯全句。

3??完成闖關對照相關注本訂正翻譯,完成闖關。

4??總結根據闖關結果,總結自己運用上述訓詁學方法進行翻譯時的經驗和困惑。

基本要求:認真學習訓詁學方法,了解文言翻譯的一般規律。

二、還原孔子不同的曆史時期對孔子的評價大相徑庭,這就給我們留下了很多謎團:第二章閱讀門徑47孔子到底是什麼樣的人?我們該如何客觀地評價他?解開這些謎團的一個有效途徑是通過《論語》所記錄的孔子言行去透視孔子的精神特質。《論語》是語錄體著作,沒有固定的情節,沒有集中的人物塑造,那用什麼方法閱讀呢?文本細讀法不失為一種好方法。

(一)文本細讀法文本細讀法重視研究作者在作品中表達了怎樣的意義,作品能讓讀者產生怎樣的感受。如何運用文本細讀法讀出一個有血有肉的孔子呢?

1??細讀文本,品味能夠表現孔子或弟子思想情感的關鍵語句,這是把握孔子形象的關鍵點。

2??細讀文本,充分發揮聯想和想象填補文本的空白處。文本的空白處多是省略的文字或模糊之處等。

3??細讀文本,發現文本不合邏輯或違背常理之處。

人的口氣、表情、動作)以及文化語境。

4??細讀文本,分析文本的語境,包括上下文語境、說話場合(如說話(二)孔子畫像磚文案畫像磚是在磚上模印、刻畫、拍印人物或動物等圖像的一種具有裝飾和建築兩種性質的墓磚。畫像磚流行於我國漢魏六朝時期,是一種很有特色的築墓材料和工藝美術品。一般來說,它上麵所刻的人物或動作不是單一的、呆板的。畫像磚具有豐富的內容,展現出生動形象的畫麵。如“武士畫像磚”模印執盾、荷劍、背長弓的武士形象,“樂隊畫像磚”模印吹胡角、擊腰鼓的四人樂隊形象,“運糧畫像磚”模印二人馭馬運糧的場景,“供獻畫像磚”模印成年男子持博山爐狀物和童子持華蓋形象。這些形象既有現實主義的寫實風格,又有浪漫主義的誇張技法,充分反映了當時的生活、曆史、傳說等。

我們的閱讀任務不是讓你去製作畫磚像,而是讓你撰寫關於孔子畫像磚48《論語釋讀》閱讀課的文案,把你通過文本細讀法分析出的孔子形象還原在一個個畫麵中。

依照示例,選擇你喜歡的能體現孔子獨特性格或精神的五個畫麵,完成五個畫像磚文案。

整體設計:孔子與弟子們穿著莊重的服飾在樹下習禮。突然,凶神惡煞的桓魋帶領一隊人馬過來欲殺孔子,他們將大樹砍倒。

弟子們紛紛想要逃跑,而孔子氣定神閑,淡定從容。

篇第七》第27章)具體步驟:“博學的孔子”“誠實的孔子”“落魄的孔子”等。

1??選擇關鍵詞,擬定畫像磚標題,比如“可愛的孔子”“嚴謹的孔子”2??對畫像磚進行整體設計,畫麵人物可以是孔子一個人,也可以是孔文本支撐:孔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述而子與弟子、孔子與時人或帝王,要求呈現正在進行的事件、人物的姿態和服飾、周圍的環境、相關道具等。

3??在《論語》中,尋找畫像磚的文本支撐,並摘錄下來。

基本要求:文案要準確規範,點明主題;語言要簡明精練,生動形象,能吸引大家的注意力;文本支撐要充分、準確。

三、思想框架翻開《論語》,一條條語錄按章節排列開來,表麵看似乎沒有關聯,甚至有些雜亂。可它們之間究竟有沒有聯係,有什麼聯係,這是閱讀《論語》第二章閱讀門徑49必須解決的問題。

(一)內容重構策略內容重構策略是指在通讀全書或部分章節後,提取有關信息,並按照新的形式重新組合和呈現的一種閱讀策略。《論語》是以一條一條的語錄呈現的,需要采用內容重構策略將散亂的內容進行重新整合。

比如“孝”作為孔子的重要思想之一,有關“孝”的語錄散布在多個章節裏,且與孔子的其他思想有關聯,需要進行內容重構。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學而篇第一》第2章)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於兄通過這樣的梳理,可以建立起“孝”和“仁”的聯係(“為孝”是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為政篇第二》第21章)“為仁”之本)以及“孝”和“政”的聯係(“為孝”是“為政”的表現),這對重構全書的思想體係有重大啟發意義。據此類推,可以利用內容重構策略在“仁”“孝”“禮”“忠”“聖”等多個概念間建立起聯係,從而形成《論語》的思想體係。

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的人對《論語》的內容重構也會不同。從重構範圍看,內容重構可分為三層:對全書內容的重構,對某個專題(核心內容或核心人物)的重構,對某個章節的重構。內容重構的具體步驟如下:1??確定主要話題和次要話題進行內容重構時,首先要確定一個主要話題。比如《學而篇第一》的主要話題是“學習”;整部《論語》的主要話題可以是“學習”,也可以是“仁”或“禮”等。然後圍繞主要話題將相關語錄進行分類,確立次50《論語釋讀》閱讀課要話題。如《學而篇第一》的主要話題是“學習”,圍繞主要話題對相關語錄進行分類,確立次要話題為“學習內容”“學習態度”“學習實踐”“好學”“學習結果”等。

《學而篇第一》的主要話題和次要話題主要話題學習學習內容學習態度次要話題學習實踐好學學習結果2??重構相關語錄圍繞主要話題或次要話題篩選語錄,將相關語錄整合到一起。《學而篇在《學而篇第一》1??1中,孔子提出了主要話題“學習”。在1??2中,第一》內容重構的結果如下:孔子闡釋了君子之本或君子之道是什麼,即孝悌是為仁之本。何為“仁”?

在1??3中,孔子指出不“巧言令色”。怎樣達到“仁”?在1??4中,曾子通過親身經曆向大家介紹了具體方法——反思;在1??5中,孔子提出了具體要—求,治理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要“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這是全篇的開篇,也是全書的總綱。

次要話題1是“學習內容”。在1??6中,孔子明確提出學習內容是“孝悌”“謹信”“泛愛眾”“親仁”“文”。孔子主張的學習更側重修身和愛人,至於對文化知識的學習則放到了最後。在1??7中,子夏將學習內容分為“賢賢”“事父母”“事君”“與朋友交”等幾個方麵。

次要話題2是“學習態度”。在1??8中,孔子認為君子是莊重而威嚴的;應以忠、信兩種品德為主;不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錯誤,就不第二章閱讀門徑51要害怕改正。如何做到莊重呢?在1??9中,曾子提出要“慎終追遠”。那莊良、恭、儉、讓”必定獲悉當地的政事這一事例來說明。

“觀其誌”“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在1??12中,有子認為應該踐在1??13中,有子明確提出要做到“信近於義”“恭近於禮”和“因不失其親”。

次要話題3是“學習實踐”。在1??11中,孔子指出應在孝道中踐行,重的學習態度有什麼用呢?在1??10中,通過孔子周遊列國時憑借“溫、行“禮”,“和為貴”,踐行先王傳下來的道,行不通之處“以禮節之”。

美食安居,敏捷地做事,謹慎地說話等;在1??15中,以子貢好學之例加以說明。

了解別人。這與1??1中的“人不知而不慍”相呼應,結束全篇。

次要話題5是“學習結果”,即不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而擔心自己不從邏輯上看,本章的主要話題是“學習”,圍繞總論(學習),探討次要話題4是“好學”。在1??14中,孔子指出好學的標準,即不追求了學什麼(學習內容)、怎麼學(學習態度和學習實踐)、好學的標準,最後闡明了學習目標(學習結果),為大家展示了學習的基本過程。從行文安排上看,有的語錄雖然看起來有些突兀,但都可以隸屬某個話題,或從不同角度去闡釋話題,或用某個例子來佐證話題。難能可貴的是,《學而篇第一》形成封閉的“總—分—總”結構,很好地呈現出學習多個方麵的內容。

(二)繪製概念圖概念圖是組織和表征知識的一種工具,它通常將某一主題的有關概念置於方框或圓圈內,然後用線將相關概念連接起來,在線上標明概念之間的意義關係。中間大方框或大圓圈內寫的是核心概念,其他方框或圓圈內寫的是與核心概念相關的概念。

52《論語釋讀》閱讀課孝悌謹信學習內容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慎於言就有道成為君子泛愛眾親仁文

好學重、威學習學習結果學習態度忠、信無友不如己者改過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學習實踐和為貴、以禮節之信近於義、恭近於禮、因不失其親《學而篇第一》概念圖選擇《論語》中的一篇或一個核心概念,運用內容重構策略繪製概念圖。

具體步驟:1??選擇《論語》中的一篇或一個核心概念作為內容重構的對象。

合)。

2??篩選相關語錄並進行內容重構(先分類,再按照一定的邏輯進行整3??將內容重構的結果製作成一張概念圖。

基本要求:《論語》中的思想博大精深,內容重構難度比較大。你可以先查閱文獻資料,借鑒別人的研究成果,然後完成內容重構,最後繪製概念圖。

第二章閱讀門徑53第三節研讀一、對話實錄語錄體是《論語》的文體表現形式,用來表現《論語》的思想內容。

子曰:“辭達而已矣。”(《衛靈公篇第十五》第41章)表現形式和思想內容有什麼關係呢?孔子在《論語》中給出了明確的答案。

言辭足以表達想說的意思就可以了。孔子不主張運用過分的辭藻,卻要求形式和內容的完美結合。首先要“文質彬彬”。

第六》第18章)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雍也篇“文質彬彬”本來是對君子的要求,也引申指稱文藝作品內容和形式的其次要“盡善盡美”。

完美結合,成為評價文藝作品的準則。

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八佾篇第三》第25章)由此可見,孔子主張內容和形式並重,兩者不可偏廢。語錄體為我們理解《論語》打開一扇窗戶,讓我們認識到內容與形式要結合在一起,做到“文質彬彬”“盡善盡美”。

(一)語錄體的類型《論語》是孔子及弟子在一定語境下的對話,在語言運用和結構呈現上非常有特點。語錄體是《論語》的文體表現形式,大家可以依據語錄體的簡單地說,語錄體的類型分為三種:敘述體、對話體、自由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