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欣
歆讀
主編
整本
書閱
與研
討閱
論《
叢書
讀郭
翠翠
著語
課讀
》釋
河北出版傳媒集團整
本書
閱讀
與研
討叢
書閱
讀郭
翠翠
著《
論語
課讀
》釋
河北
出版
傳媒
集團
圖書在版編目(CIP)數據《論語釋讀》閱讀課\/郭翠翠著.--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19.10(整本書閱讀與研討叢書\/吳欣歆主編)ISBN978-7-5545-5308-4Ⅰ.①論…Ⅱ.①郭…Ⅲ.①閱讀課-高中-教學參考資料Ⅳ.①G634.333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19)第129713號《論語釋讀》閱讀課《LUNYUSHIDU》YUEDUKE著者郭翠翠策劃董素山張輝責任編輯薑紅裝幀設計牛亞勳郝旭出版河北出版傳媒集團http:\/\/www.hbep.com(石家莊市聯盟路705號,050061)印製山東德州新華印務有限責任公司排版保定市萬方數據處理有限公司開本787mm×1092mm1\/16印張22字數280千字版次2019年10月第1版印次2019年10月第1次印刷書號ISBN978-7-5545-5308-4定價64.00元版權所有,侵權必究前言“整本書閱讀與研討”是《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十八個學習任務群之一,是語文學習的重要內容,其重要性毋庸置疑。為了幫助更多的中學生通過閱讀整本書,探索閱讀門徑,拓展閱讀視野,建構閱讀經驗,形成適合自己的讀書方法,提升閱讀鑒賞能力,我們組織了一批優秀的中學語文教師,為大家選定書目,開設“閱讀課”。
“整本書閱讀與研討叢書”的呈現方式為“原典+閱讀課”,用意有二:一是幫助中學生樹立版本意識,第一次接觸的就是比較好的版本,未來選書的時候也會有高標準;二是便於查閱,“閱讀課”上引用的原典就在手邊,能夠隨時翻閱,重讀、細讀部分內容,跟“老師”形成良好的互動。
原典是精心選擇的適合中學生閱讀的版本,不必多說。“閱讀課”的“主講教師”全部來自北京,選定北京的教師開設“閱讀課”,主要考慮地緣優勢,研討方便,觀摩教學方便,互相提建議也方便。編寫過程中,我們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這是寫給中學生看的,馬虎不得”,書中設計的閱讀任務大多經過教學實踐的檢驗,經過檢驗後的調整和優化,使用的語言經過幾個輪次的打磨,盡量和藹可親,貼近中學生的接受水平。
“閱讀課”包括五部分:經典溯源、閱讀門徑、名家視點、延伸導航、2《論語釋讀》閱讀課研究旨要。“經典溯源”從創作的背景、出版發行、受到關注的變化曆程以及研究視角的轉型等方麵討論這部作品“為什麼會成為經典”,啟發中學生思考經典的永恒價值和當代意義,思考我們閱讀經典的真實目的。“閱讀門徑”是“閱讀課”的重中之重,提供閱讀這本書或者這類書的合理路徑與方法。需要說明的是,選入“整本書閱讀與研討叢書”的書目涉及類型相對豐富,不同類型的作品,閱讀門徑有所不同,這一章提供了豐富多彩的閱讀任務,這些任務能夠引領中學生走進作品,尋幽探秘。“名家視點”梳理了研究這部作品的主要觀點,有助於中學生從文學評論的角度深度理解作品,寫法與文獻綜述類似,從中可以梳理探究文獻綜述的撰寫方法,為研究性學習奠定基礎。“延伸導航”主要提供拓展閱讀的書目,不同類型的作品拓展閱讀的角度也有所不同,“閱讀課”不僅提供了書目,還提供了找到這些書目的路徑,知道從哪些範圍去找書,這是擴大閱讀視野的先決條件。
“研究旨要”側重引領基於閱讀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其中包括做研究的一般流程,適合中學生使用的研究方法,結合具體的作品給出樣例,以供參考借鑒。
這是一套挺樸實的書,希望用合宜的內容、合理的互動、恰切的文字吸引中學生,在使用上我有三點建議:其一,在閱讀原典的基礎上修習“閱讀課”。“閱讀課”不是代替閱讀的,而是輔助完整閱讀、深入閱讀的。沒有零距離接觸原典,任何分析鑒賞、什麼視角觀點都無法提升你的閱讀素養,換言之,讀書是自己的事情,無人可以替代。如果你自己完成整本書的閱讀有困難,可以邊上“閱讀課”邊閱讀,在“老師”的幫助下讀完原典。
其二,努力完成“閱讀門徑”中提供的任務。“閱讀門徑”中提供的任務按照閱讀整本書的基本目標設計,屬於“入門級”。如果你對這本書感興趣,可以盡量多關注“延伸導航”提供的拓展書目,這屬於“發燒級”。如前言3果你未來有從事語文學習與研究的願望,期待你按照“研究旨要”的提示完成一項研究性學習任務,這屬於“旗艦級”。你可在中學階段多修習幾次“閱讀課”,逐步實現不同級別的進階。
其三,跟周圍的同學分享自己的閱讀收獲。“學而時習之”是自己讀書之樂,“有朋自遠方來”是分享心得之樂,“人不知而不慍”是得到上麵兩種樂趣之後的平和心態。倘若有兩三位同學一起閱讀同一本書,一起討論探索,交流感悟,實在是樂事。不同的收獲往往源自不同的思考方式,在分享過程中拓展思考視角,豐富思想內涵,是中學生自我發展的有效策略。
鮑鵬山老師說:“我們讀經典,初衷不是獲得知識,而是讓你有一個判斷的標準。是非善惡美醜標準從哪裏來?經典就是建立這套標準的。”“整本書閱讀與研討叢書”共十種,期待這些經典走進你的書房,幫你建立起看世界的標準。
感謝人民大學附屬中學季雪娟、清華大學附屬中學趙岩、北京市第一六一中學郭翠翠和張悅、中央民族大學附屬中學周明鑒和李延帥、北京朝陽外國語學校程現亮和李麗娟、北京師範大學第三附屬中學劉婉婷、北京教育學院石景山分院紀秋香等十位老師,他們在繁忙的教學工作中努力探索,認真寫作,承擔起語文教育中的一份責任。期待大家成為真正的閱讀者,享受閱讀的寧靜愉悅。
吳欣歆2019年5月目錄第一章經典溯源第一節成書曆程一、曆史背景二、創作過程1
31117172427282933353539413
第二節發展脈絡一、《論語》作為經學的經典化二、《論語》作為文學的經典化第三節當代意義功利主義一、現代社會的特征:理性化、主體化、二、《論語》提供的兩劑藥方:仁愛與和諧第二章閱讀門徑第一節預讀一、孔門弟子二、生活關聯三、預測體驗2《論語釋讀》閱讀課第二節通讀一、文通字順二、還原孔子三、思想框架第三節研讀一、對話實錄二、言約旨遠三、中和之美第四節評讀一、演說《論語》二、講授《論語》三、《論語》展覽434346485353586468687678838585868787第三章名家視點第一節孔子傳記研究一、司馬遷《孔子世家》二、李長之《孔子的故事》三、鮑鵬山《孔子是怎樣煉成的》四、金安平《孔子——喧囂時代的孤獨哲人》—
目錄3五、邵耀成《孔子這個人》第二節一、哲學思想研究二、教育思想研究三、仁學思想研究四、政治思想研究第三節《論語》思想研究888989909192939393939494979910110299《論語》注釋研究一、何晏《論語集解》二、皇侃《論語義疏》三、邢昺《論語注疏》四、朱熹《論語集注》五、劉寶楠《論語正義》第四章延伸導航第一節外部研究視點導航二、儒家經典著作導航一、先秦思想文化研究著作導航第二節內部研究視點導航4《論語釋讀》閱讀課一、《論語》注本和研讀本導航二、《論語》文學研究著作導航102104107109109110110110111111111111111112112112113第五章研究旨要第一節確定選題一、圍繞問題確定選題二、圍繞熱點確定選題第二節文獻查閱一、確定文獻查閱的範圍二、明確文獻查閱的方法三、有效閱讀文獻第三節研究方法一、文獻研究法二、人文社會學科一般性研究方法三、以意逆誌和知人論世法四、比較研究法和比較文學法四、獲取文獻的常見途徑三、圍繞理論和方法確定選題目錄5第四節論文寫作一、論文結構二、論文示例113113115第一章經典溯源春秋前禮的發展和繁榮禮的發展春秋時期的禮崩樂壞曆史背景士的崛起私學興起孔子學古成書曆程孔子“述而不作”孔子述古弟子編纂《論語》論纂說創作過程《論語》釋名討論說問難答辯說《論語》版本倫理說傳記身份下的《論語》兩漢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隋唐時期經典溯源《論語》作為經學的經典化儒家經典身份下的《論語》宋元時期明朝時期清朝時期五四時期的儒學發展脈絡新時期的新發展現代新儒學1949年後的儒學《論語》作為文學的經典化《論語》在文學領域的缺席《論語》在文學領域的發展現代社會的特征:理性化、主體化、功利主義當代意義《論語》提供的兩劑藥方:仁愛與和諧第一章經典溯源3在陽光、雨露等的滋養下,一粒種子會發芽、長葉、開花、結果,結果之後會產生價值和影響。一部經典作品的發展曆程亦是如此。一部作品的產生需要一定的曆史、文化和社會背景,之後在傳播的過程中逐步成為經典,成為經典之後會產生巨大的價值和影響。簡而言之,經典作品都有前世(背景)、今生(經典化過程)和來世(價值和影響)。《論語》作為一部儒家經典著作,也不例外。“經典溯源”將介紹《論語》的成書曆程、發展脈絡和當代意義。
第一節成書曆程這部分首先介紹《論語》成書的曆史背景,包括禮的發展、士的崛起和私學興起,從思想、社會階層等社會條件上為《論語》的產生提供了基礎;然後介紹《論語》的創作過程,包括孔子“述而不作”、弟子編纂《論語》、《論語》釋名和《論語》版本。
一、曆史背景錢穆先生在《論春秋時代人之道德精神》一文中說:“然孔子以前,中國文化,已經曆兩千年以上之積累。孔子亦由中國文化所孕育,孔子僅乃發揚光大了中國文化。換言之,因其在中國社會中,才始有孔子。孔子決不能產生於古代之印度、猶太、阿拉伯,而釋迦、耶穌、謨罕默德亦決不會產生於中國。孔子生當春秋時代,其時也,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為中國一大亂世。但即在春秋時代,中國社會上之道德觀念與夫道德精神,已極普遍存在,並極洋溢活躍,有其生命充沛之顯現。孔子正誕生於此種極富道德精神之社會中。”①①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卷一[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176??
4《論語釋讀》閱讀課(一)禮的發展壞”。孔子像一個聖王,麵對混亂的春秋時代,堅決選擇“從周”,高舉“仁”和“禮”的大旗,企圖通過恢複周禮來扭轉混亂的社會局麵。這隻能說是一種粗略的認知,如果想要深入了解孔子和《論語》,還需要進一步思考:孔子為什麼會冒天下之大不韙去恢複周禮?周禮到底好在哪裏?禮樂治國在當時具有什麼現實意義?
1??春秋前禮的發展和繁榮為了更清晰地感受春秋時期的“禮崩樂壞”,我們先從前代的“禮”和說起《論語》產生的曆史背景,很多人會想到春秋時期的“禮崩樂“禮樂文明”說起。《韓非子·五蠹》說“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們不勝禽獸蟲蛇”,《周易·係辭下》說“上古穴居而野處”,《莊子·馬蹄》說“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並”。在生產力極端低下的狀況下,人類對大自然有著天生的依賴和崇拜,認為自然界的萬事萬物是人類的主宰。在那個蠻荒時代,沒有階級和國家,人們和諧相處,共同勞動,共同享受勞動果實,自然也“無上下長幼之道,無進退揖讓之禮”(《呂氏春秋·恃君覽》)。
到了夏代,隨著國家和階級的出現,社會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出現了“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禮記·禮運》),相應地在精神文明上也出現了初級階段的禮樂。孔子曾經說過: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八佾篇第三》第9章)在文獻不充足的情況下,孔子是熟悉夏禮、殷禮的,並在此基礎上深入研究了周禮,他看到了夏禮、殷禮和周禮的一脈相承,並最終選擇了集大成的“鬱鬱乎文哉”的周禮。關於三者的區別和沿襲,在《禮記·表記》中有詳細的說明:第一章經典溯源5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先祿而後威,先賞而後罰,親而不尊;其民之敝,蠢而愚,喬而野,樸而不文。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後禮,先罰而後賞,尊而不親;其民之敝,蕩而不靜,勝而無恥。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其賞罰用爵列,親而不尊;其民之敝,利而巧,文而不慚,賊而蔽。
夏禮尚質,主張“順天時”,講究“時為大”。先王在行禮事時“因天事天,因地事地”,將天地外界的規則授予人民,即所謂的“儀之於民”。
其典型的禮儀是“高台禮事”,選擇高山或高台作為行禮的場所,以顯示禮事之尊貴。
青銅禮器的大量出現促進了殷禮的發展,殷禮講究先鬼而後禮。陳戍國在《中國禮製史·先秦卷》中將殷禮分為:告天祭天之禮、祭祀地祇之禮、祭祀禮儀是商代禮儀體係當中的重中之重。商人尚鬼,凡祭祀、政法、狩獵、年歲、風雨等事都要占卜,使個人或國家的行為因得到神靈的庇護而獲得合理性。
周禮在繼承夏禮、殷禮傳統的基礎上實現了超越。王國維在《殷周製祭先人禮、喪葬之禮、朝聘貢巡之禮、軍禮田狩禮、昏禮以及耤田禮等。①度論》中說“周人以尊尊、親親二義,上治祖禰,下治子孫,旁治昆弟,而以賢賢之義治官”,指出周禮具有“親親”“尊尊”“賢賢”的基本特征,形成了獨特的尚文風尚,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麵:一是尚德。這體現了周禮對天命觀的認知。周代超越殷商的“尊天信二是推行五行說。在解釋宇宙的起源和發展上推行五行說,認為水、木、金、火、土相生相克,共同生成宇宙萬物,又將仁、義、禮、信、智五陳戍國??中國禮製史:先秦卷[M]??3版??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1??
命”,提倡“以德配天”,把德與天命結合起來,認為天命眷顧的是有德之人。
①6《論語釋讀》閱讀課種品格附屬其上,抽象出“天之德”的品質,做到了在解釋自然的同時解釋社會的發展和朝代的更替。
三是崇尚中庸。在人如何存在以及怎樣更好地處理個人與他人、社會和天地的關係上,周禮崇尚中庸,重視和諧,主張不偏不倚,保持平衡,在平衡中實現發展。①“禮”不等於“禮樂文化”。原始的禮是一種禁忌,源於人類對圖騰的崇拜,後來逐漸積澱形成一種習慣,並在夏、商、周三代發展和完善,形成一種文化和製度。禮自古就有,禮樂文化到西周才真正形成繁盛之勢,突出表現在《儀記》和《周禮》中。《儀記》以禮儀為主,詳細規定了士以上貴族社會的生活禮儀、交往關係等。就國家一級的禮儀來說,已經形成製度,充分體現了西周的禮製。《周禮》更多涉及國家政體、政權形式、等級關係、機構設置、官員職責以及中央與地方的關係,側重於國家政權製度的建設。這些從《論語》中可以窺見,如日常起居之禮: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鄉黨篇第十》第6章)食不語,寢不言。(《鄉黨篇第十》第8章)再如君臣朝堂之禮:孔子於鄉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廟朝廷,便便言,唯謹爾。(《鄉黨篇第十》第1章)君命召,不俟駕行矣。(《鄉黨篇第十》第13章)正如陳來所說,周禮已經超出宗教禮儀的範圍,是一套製度和文化,雖然說繼承了前代的占卜、星象、祭祀、天道等,但更重視人事,強調人力,重視民心,突出表現為施行禮治和崇尚道德。②這或許是它跟前二代之禮的①
②王國維??王國維手定觀堂集林[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4??
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
陳來??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時代的宗教、倫理與社會思想[M]??北京:生活·讀第一章經典溯源7主要差別所在,也是孔子向往的地方。
2??春秋時期的禮崩樂壞春秋時期隨著冶鐵技術的發展,社會生產力得到進一步發展,農業、手工業和商業也都得到進一步發展。各諸侯國努力發展生產,不斷發動兼並戰爭來爭奪更多的土地和勞動力,謀求強大。而周王室在東遷之後,土地減少,人口減少,不斷爆發經濟危機。《左傳》中有周天子派使者到魯國去“求金”“求車”的記載,可見周王朝困窘至極了。加上王室內亂不斷,更有周平王弑殺其父周幽王,違背禮法,周王室聲望下降,已經完全沒有能力製止戰爭的發生和諸侯的爭霸。政治格局的改變帶來了社會製度的變化,前代的禮樂製度不能繼續維係社會的穩定,出現了春秋時期“禮崩樂壞”的社會局麵,突出表現為禮被僭越和被廢棄。
(1)禮的僭越。《論語》中有這樣的記載:第1章)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八佾篇第三》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讓孔子如此憤怒和慨歎?是季氏公然違背“禮”。
“佾”是古代奏樂舞蹈的行列,一佾指一行八人,八佾就是八行六十四人。
按照周禮的規定,隻有天子才能使用八佾的舞蹈行列,諸侯用六佾,卿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正卿,隻能用四佾,卻僭越用了八佾,嚴重破壞了周禮的規定,所以孔子極為不滿。季氏僭禮,不能盡臣之本分,為其犯上作亂埋下禍根。魯國是春秋時期禮樂製度保存最好的諸侯國,但也難逃“禮崩樂壞”的曆史發展趨勢。當時魯國有三桓,分別是孟孫氏、叔孫氏和季孫氏,其中季孫氏勢力最大。他們憑借自身的權力,在很多方麵破壞周禮。
在《孔子家語》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先時,季氏葬昭公於墓道之南……貶君以彰己罪,非禮也……”季平子把魯昭公葬在魯國先君陵寢的8《論語釋讀》閱讀課墓道南麵,使昭公不能和先君葬在一起,以此來泄私憤。他這種羞辱國君的做法是破壞禮製的行為,彰顯了自己的罪行。
僭越周禮在春秋時期非常普遍,各諸侯國都有僭禮的行為,如晉國趙簡子和其他貴族的內戰、衛國的父子因寵妃南子而起的爭執和對抗等。正如孔子所言: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季氏篇第十六》第2章)這集中反映了春秋時代社會的動蕩和變革,社會秩序的混亂以至分崩離析。
子在彌留之際囑咐他的兩個兒子要向孔子學禮,並有言“無禮,無以立”。
孟僖子是魯國有名的大夫,地位和身份都比孔子高得多,為什麼會有如此遺囑呢?原來是他痛定思痛得出的深刻結論。
魯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孟僖子作為副使陪著魯昭公去楚國參加楚靈王章華台的落成典禮。經過鄭國時,鄭國的國君鄭簡公在國都的城門慰勞魯昭公,孟僖子竟然不知道如何答禮,顏麵盡失。到楚國之後,楚靈王在城郊行郊勞禮歡迎魯昭公,孟僖子又不知道如何答禮。楚靈王送給魯昭公一件寶物,叫大屈寶弓,他後來反悔,又要回去了,這也是很失禮的行為。孟僖子作為副使,負責外交禮儀,他對這些外交禮儀卻一竅不通,不僅丟了自己的臉,丟了魯昭公的臉,更丟了魯國的臉。回國之後他下決心研究禮儀,向懂禮之人求教,還在臨死之前囑咐兒子向孔子學禮。由此可見,春秋時期很多周禮都被廢棄了,很多貴族大夫對禮一竅不通。
有關禮的廢棄,《論語》中有所記載,如:篇第三》第17章)(2)禮的廢棄。《論語》記錄了孟懿子向孔子問孝,孟懿子的父親孟僖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八佾第一章經典溯源9告朔是西周的禮製。每年秋冬之交,周天子把第二年的曆書頒給諸侯,叫“班朔”。諸侯將曆書藏於祖廟,每月初一就殺羊祭於祖廟,叫“告朔”。
春秋之際,很多諸侯已經不再親臨祖廟告朔,隻是殺隻羊應應景而已。子貢可能覺得與其走形式還不如去掉這個禮製,不再宰羊,卻遭到了孔子的反駁。孔子認為餼的不隻是羊,更體現了天子與諸侯之間的關係,因而不可廢棄。
曆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不管孔子如何努力,周禮在春秋時期被僭越和被廢棄都不可阻擋,所以對於“禮崩樂壞”的現實要以動態的曆史發展觀來審視。可喜的是,春秋時期的禮樂並沒有因為周王室的衰微而徹底沒落,還有孔子的“入太廟,每事問”、有鄭國大夫子產以禮為武器防止霸主的侵吞等。客觀地說,春秋時期還是尊禮的,禮對諸侯國還有一定的約束力。如在齊魯的“夾穀之會”上,齊國派遣由夷狄俘虜組成的軍隊,並讓歌舞藝人和矮人小醜在兩國國君麵前表演不當的歌舞雜技,齊國因這些失禮的行為而喪失了顏麵,隻能灰溜溜地回國,孔子因為懂禮並依禮行事而在外交上取得了全麵勝利。
凡事都要辯證地看,有弊就有利。“禮崩樂壞”的曆史背景激發了當時眾多有理想、有抱負的士大夫思考如何改變現狀,積極反思並建立學說來拯救社會。《論語》就充分體現了孔子的積極嚐試和偉大創舉。
(二)士的崛起從十。孔子曰:推十合一為士。”其中的“事”不是名詞,而是動詞,意思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士,事也。數始於一,終於十,從一是“從事”“任事”;“士”可以簡單地理解為“任事之人”;“推十合一”,強調士由無到有、由少及多、舉一反三的學習和認知過程。士就是通過學習掌握了一定的知識和技能,具備較高道德水準的任事者。至於任什麼事,有從武的兵士、武士,如孔子的父親;有從文的博士、學士,如孔子。他們多10《論語釋讀》閱讀課從事儒業,依附貴族,為貴族服務,在社會階層上處於貴族和庶民之間。在“士、農、工、商”中,士居於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