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作為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的特殊朝代,也較為重視儒學,規定以朱熹①

22《論語釋讀》閱讀課孔子之言也未必可信,更何況是“未及於孔子者”(指朱熹)。他公開批判朱學,不滿於當朝士人沉溺於朱熹所注解的《四書集注》的偏狹,提倡閱讀古本經典,以此來瓦解朱子之學的經典依據。同時他對《論語》進行心曰:‘思無邪。’”中的“思無邪”與他的“良知是造化的精靈”放在一起參照解釋。自從王陽明光大心學以來,《論語》變成了心學主張的實驗性文本,心學家對《論語》的解讀也往往服務於他們的心學主張。他們還把這種解讀方式當成反對朱子之學的重要門徑,並將禪學引入經學,空談心性成為一種時尚。心學逐漸成為科舉考試的主要內容,並與八股文相結合,《論語》逐漸演變成一副蒼白而空洞的官學模樣。

3??清朝時期和明代相比,《論語》的定位在清代更為複雜。在統治者眼裏,《論語》學化的解讀,將《論語》當作驗證良知的文本參照,如將“一言以蔽之,是合法的經典之一,在官學體係中,朱熹的《論語集注》地位十分高,但隻是專製政權統治的工具和招牌。

典,《論語》是聖人的語錄,地位雖然重要,但不及“五經”。《論語》的重要性高於朱熹的《論語集注》。

崇尚宋學或以漢學為主兼采宋學的學者,認為《論語》的經典地位不在顧炎武、王夫之“經世致用”的學術體係中,“五經”是根本性的經容置疑,如劉寶楠“搜輯漢儒舊說,益以宋人長義,及近世諸家,仿焦循《孟子正義》例,先為長編,次乃薈萃而折衷之”①而著《論語正義》。在劉寶楠眼裏,《論語》是聖人之語錄,是他借以了解三代典禮的文本。

清朝中後期,今文經學逐步興起,《論語》的文本地位和士人所賦予的典範意味又一次發生轉移。《論語》又變為輔翼《春秋》的傳記作品。士人①

1999:4059??

趙爾巽,等??清史稿:十卷四百七十六至卷四百九十[M]??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第一章經典溯源23以經世為名,多著力於《論語》的社會效應。這種經學風尚至康有為發展到高潮。康有為用《論語》詮釋曆史進化論和維新思想,賦予《論語》“托古改製”的新典範,從理論上解釋維新變法的合理性。

(三)新時期的新發展典的流變過程。我們發現兩漢時期,《春秋》的地位遠高於《論語》;到中唐時期,孔子的先師身份開始受到韓愈等人的重視,《論語》的地位開始上升;至宋元時期,在支撐儒家道統論的經典體係中,《論語》是具有象征意義的至高無上的經典,其經典地位在官學體係中得到確立,並且一直持續到清朝。也是在清朝,把《論語》看作傳記作品的觀點日漸興起,到了清朝在漫長的曆史過程中做了一次輪回式的“旅行”。《論語》經典化的過程伴風氣等多種因素的共同影響。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後,《論語》又獲得了新發展。

1??五四時期的儒學五四新文化運動轟轟烈烈地展開,“打倒孔家店”的口號越來越響亮,末期成為主流。《論語》從傳記作品到經典,又從經典被降格為傳記作品,隨著統治階級意誌的變化,受到統治者的政策、官學確立、科舉考試、學術自兩漢時期到清朝時期,我們清晰地看到了《論語》的發展脈絡和經新文化派開始向儒家禮教思想宣戰。《論語》被視為導致中國落後的傳統文對待,讓《論語》擺脫了輔翼、證明《春秋》或《周易》的從屬地位,在文本及學理上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獨立地位,為《論語》學研究開拓了全新局麵。

語》中“三年無改於父之道”等語錄與當時的觀念格格不入。新文化派對《論語》進行解析和批判,進一步打破了《論語》的神性地位,為引入民在思想闡釋方麵,新文化派認為,孔孟之道已不合於現代生活,《論化因素之一,被從經典的神壇上拉下來。新文化派將它與其他諸子作品平等24《論語釋讀》閱讀課主、科學等現代理念擴充了認知空間。

2??現代新儒學現代新儒學家熊十力、馬一浮、馮友蘭、錢穆等認為《論語》是中國人確認自身文化身份的主要精神資源,應當大力弘揚而非毀棄,在建構新儒學思想體係時,應視其為輔翼。在思想闡釋方麵,他們對《論語》中頗有爭議的孔子語錄做出了合理化的解釋。

3??1949年後的儒學1949年以來,以楊榮國、趙紀彬等為代表的儒學家以五四精神的繼承者自居,但他們的學術研究和精神氣質與五四新文化派已經大不一樣。《論學者們開始轉向純粹的學術研究。此時,楊伯峻的《論語譯注》因不刻意曲解孔子的語錄而受到廣泛關注,並被認為是當代最優秀的《論語》讀本之一。李澤厚的《論語今讀》圍繞如何讀《論語》這個中心,對《論語》為“六經注我”式的典範讀本。

的原文及精神做了當下的申述、評論和闡釋,賦予《論語》新的意義,成語》在“文革”中遭到了嚴厲的批判,後在新時期撥亂反正思想的影響下,當下,在後現代思潮、文化消費與媒體的共同作用下,在儒學熱、國學熱的背景下大陸儒學複興派把儒學和傳統文化結合到一起,以此來鞏固儒學在重構傳統文化過程中的主流話語地位。

二、《論語》作為文學的經典化所謂文學經典,是指在文學創作領域具有典範性或原創性且在傳播過程中影響深遠的優秀作品。在中國古代,文學經典化的標誌主要有三:其一,因內容和形式為廣大受眾喜聞樂見,以至於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例如《詩經》《春秋》。其二,被曆代選家作為示範性作品收入各種文學選本,成為後人進行文學創作時的學習樣本,例如蕭統《文選》。其三,文學評論家第一章經典溯源25與研究者除給予高度重視和一致好評外,還對作家的創作得失進行總結,提煉出具有規律性的特點,用以指導後人的文學創作,例如金聖歎評點《水滸》。

(一)《論語》在文學領域的缺席根據上述標準,《論語》在20世紀前並未獲得文學經典的身份。南朝梁蕭統所編的《文選》是文學走向自覺的重要時代標誌,“事出於沉思,義歸乎翰藻”是他的選文標準,他旗幟鮮明地倡導文本的形式美,那些具有道德倫常教育價值的儒家經典被排除在選文範圍之外。

中唐時期古文運動大家韓愈,不僅在思想上直接傳承了孟子的學說,而且其散文寫作無論從語言運用、修辭手法,抑或從論辯藝術、風格、氣勢來看,均明顯體現出對孟子文章的學習,《孟子》一書的文學經典價值通過韓愈的文學創作實踐得以實現。然而,同為諸子之文的《論語》卻並沒有成為士大夫群體文學創作的範本。

書,把古代散文的寫作體式作了詳細的分類。《孟子》儼然成為辨體文章的其時,《論語》仍然不在文體研究的範疇之中。

明朝文人學者的文體意識已經高度自覺,吳納作《文章辨體序說》一典範,《公孫醜章》的字法、句法、章法受到推崇,被稱為“作文楷式”。

清初吳楚材、吳調侯編選《古文觀止》,收錄了他們心中足以代表文言文寫作最高水平的二百二十二篇經典作品,成書三百多年以來流傳甚廣,作為學習古文的教材,曆史影響很大,卻不見《論語》篇章入選。由此可知,不管《論語》在經學上取得了多少認可,卻長期缺席於文學傳播和文學批評領域。

(二)《論語》在文學領域的發展開始將《論語》作為中國古代散文發展的階段性代表成果加以介紹和推崇。

直到20世紀,《論語》才進入文學領域,其顯著標誌是《中國文學史》26《論語釋讀》閱讀課例如,王夢曾指出,孔子“修訂六經,遂集上古文學之大成,故《春秋》而外,作《孝經》《論語》,讚《周易》,是孔子長於論理文也”①。雖然王1918年出版的《中國文學史》談到了《論語》的語言特征——“其辭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②。這些著作都著眼於《論語》的文學價值,從文學角度出發對《論語》進行了研究,並且取得了豐富的成果,如關於《論語》中人物形象的研究更細致,將人物塑造的方法分為在記敘事件中塑造人物形象、在議論中塑造人物形象、在抒情中塑造人物形象。對《論語》文學思想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發展,提出了文學批評的標準是堅持中和、文質兼備、美善統一,肯定了文學的社會作用和功能是“興觀群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和“多識”。

雖說《論語》是從20世紀才進入文學史和文學批評領域的,但並不等文語焉不詳,但是已經涉及《論語》的文體特征——論理文。張之純於—於說之前對其在文學方麵的研究是完全空白的,隻是研究成果相對鬆散、零星,沒有受到高度重視和廣泛傳播。

1??修辭格使用突出表現在譬喻的成功運用。宋代陳善明確指出“《論語》有譬喻之言”,通過形象的譬喻說明抽象的道理,將孔子深刻的思想形象化,如“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論語》中有很多類似的固定性在道德引導的同時增加了語言的生動性和形象性。

2??語言風格現代學者遊國恩描述《論語》的主要特點是“語言簡練,用意深遠,詞語,如“登堂入室”“待價而沽”“富貴如浮雲”“朽木不可雕也”等,①

②王夢曾??中國文學史[M]??上海:商務印書館,1914:7??

張之純??中國文學史:卷上[M]??上海:商務印書館,1918:39??

第一章經典溯源27有一種雍容和順、迂徐含蓄的風格”①,完全從文學上來闡釋《論語》的整體語言風格,脫離了經學的道德教育體係。

3??文體特征《論語》能夠成為文學經典,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它的文體特征——語錄—體。孔子之後,學術界出現了眾多模仿《論語》文體的著作,使《論語》成為文章寫作和編纂的樣本,如宋代的語錄類著作就多達二十二種,《朱子語略》就是宋代大儒朱熹在授徒的過程中,遵循孔子誨人不倦、教學相長的教育原則,與弟子相答問,弟子“退而私竊記之”而形成的,但這些語錄多思想性,少文學性。

世紀初期學術思潮改變,對傳統經典進行了去經化的解讀。《詩經》被重新界定為詩歌總集,《論語》在“打倒孔家店”之後其經學經典價值受到了嚴重質疑和否定,為了避免中國傳統文化縱向發展的斷裂,在西方文學理念的影響下,現代學者開始重讀《論語》,從經學的研究視角轉向對其文學價值的闡《論語》的文學經典本質受到重視。在文學本位的研究係統下,《論語》沒有被納入諸子的範疇予以探討,而是置於文學的視角之下,賦予其散文寫作的典範地位。林之棠在《新著中國文學史》第八章“散文”開篇即言“韻文之外,散文之最佳者當推《論語》”②,肯定了《論語》的文學經典價值。

釋,長期被思想價值掩蓋的《論語》的文學價值開始浮出水麵並綻放光芒,為什麼直到20世紀之後《論語》才進入文學經典的行列?首先是20第三節當代意義中國古代哲學家王充在《論衡·謝短》中說“夫知古不知今,謂之陸①

②遊國恩,王起,蕭滌非,等??中國文學史:一[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62??

林之棠??新著中國文學史[M]??北京:華盛書局,1934:81??

28《論語釋讀》閱讀課沉”“夫知今不知古,謂之盲瞽”,意思是治學者隻有了解古今,今以古鑒,古為今用,才能明曉事理,學以致用。閱讀《論語》時亦要如此,不僅要讀懂、讀好,更要挖掘其在當代社會的重要價值,助力自我成長。

一、現代社會的特征:理性化、主體化、功利主義要想探討《論語》的當代價值,首先要弄清楚我們生存的當下社會有哪些特征。

象地說,“理性化”就是“祛魅”,人們可以通過計算來祛除世界中那些神秘莫測的東西,可以利用工具知道自己想知道的事情。“祛魅”所使用的強大武器是科學,是科學把人類從宗教中解放出來,實現了理性化。我們每個人都在享受著理性化(科學)的先進成果,它的弊端是重視有用價值,忽視人的生命價值,人的精神危機隨之產生,人與自然的生態危機也隨之而來。

第二個特征是主體化。在現代社會,人的權利得到充分肯定,尤其是西方,認為個人是價值的最終源泉,個人具有至高無上的尊嚴。應該說,凸顯人的主體性對於造就獨立的個體人格和追求自主的精神生活具有不可低估的積極意義。但也要承認個人主義和整體主義的分裂使得現代社會日益陷入一種極端個人主義的困境,從而造成了嚴重的後果。在托克維爾看來,個人主義“不但使每個人忘記了祖先,而且使每個人不顧後代,並與同時代人疏遠。它使每個人遇事總是隻想到自己,而最後完全陷入內心的孤寂”①。

第三個特征是功利主義。功利主義讓現代社會變得越來越世俗化,人們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下卷[M]??董果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627??

現代社會區別於傳統社會的第一個特征是理性化。何謂“理性化”?形①

第一章經典溯源29將物質利益作為行為的最終決定力量,將物質利益的實現作為幸福的最終衡量尺度。這樣的後果是人們的精神隨著經濟上升而頹廢,道德隨著物質積聚而敗壞,日益膨脹的個性欲望脫離社會整體利益向著自私自利的方向發展,赤裸裸的逐利動機惡性泛濫。

在以上三個特征的影響下,現代社會的各個方麵都發生著巨大的變化。

現代的社會條件已經與《論語》產生的社會條件完全不同,探討《論語》的當代價值需要關注它是否能夠破解當代社會的生存困境。

二、《論語》提供的兩劑藥方:仁愛與和諧當代社會的問題是追求科學而不是高於科學的理想,追求個體的價值而不是整體的價值,追求物質的幸福而忽略精神的追求。為解決上述問題,《論語》提供了兩劑藥方:一是仁愛,一是和諧。

1??仁愛《論語》的思想核心是“仁”或者說是“仁愛”。“仁者,愛人也。”如何做到愛人?從積極的角度看,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從消極的角度看,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就是在成就他人和換位思考中體現仁愛之心。這是一個基本的要求,如何才能具備這種仁愛之心呢?孔子給出了明確的說法:顏淵問仁。子曰:“克己複禮為仁。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篇第十二》第1章)總的原則是“克己複禮”,讓自己的行為符合禮的要求,具體的要求是“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在這種禮的規範之中不斷修煉自己、完善自我,從而達到仁的境界。這不僅僅是個人的人格創造,還30《論語釋讀》閱讀課是儒家群體的人格創造。在自我人格塑造的過程中,形成群體人格,形成社會普遍認同和追求的道德標準,成為人人追求的目標。《論語》提出了一係列的具體準則和規範,如“孝悌”“忠恕”“恭,寬,信,敏,惠”等。人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等種種美德,成就盡善盡美的人格,這也是孔子追求的儒家群體人格。

的而養成的人格,它凸顯“修身”和“愛人”,是在不斷的自我修為的過程中培養起來的群體人格。了解、認同儒家人格並注重培養儒家人格,就可以解決現代社會中人們因為崇尚工具的實用性、隨心所欲地放縱自己的個性發展、過分追求物欲而產生的內心空虛、迷茫和人際關係緊張、對立等精神危機。當然,不是要在現代社會中複辟孔子的“仁愛”人格,而是要將“仁愛”與現代社會有機融合起來,發揮其有利的影響,彌補現代社會的精神缺失。事實上,孔子的“仁愛”人格與現代社會並不矛盾。美國學者英克爾斯和史密斯在《從傳統人到現代人——六個發展中國家中的個人變化》—一書中對現代人提出了十二條標準①,其中的尊重別人、尊重自己、誠實守信等內容與孔子“仁愛”人格中的“忠信”“篤敬”等不謀而合,由此證實了孔子“仁愛”人格的現實性和超前性,它對現代人的人格構建和人文精神的養成具有重要作用。

政層麵上,即“仁政”。從曆史上看,孔子的政治理想是建立一個人倫有序、重禮、融洽、和諧的社會,其手段是“為國以禮”“為政以德”,具體舉措為愛民、富民、取信於民、舉賢授能、反對橫征暴斂和嚴刑殺戮等。現英克爾斯,史密斯??從傳統人到現代人:六個發展中國家中的個人變化[M]??顧昕,譯??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

們由“修己”到“祟德”,養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貞而不諒”“勞以“仁愛”為基礎的人格明顯不同於以“有用”“個體”“功利”為目更為關鍵的是,孔子的“仁愛”不僅體現在修身層麵上,也體現在為①

第一章經典溯源31代社會是法治社會,這些措施依然可以用來建設和諧社會。同時,“仁政”有助於提升人的道德修養和自覺意識,這對社會的長治久安有重大的借鑒意義。“仁政”思想是曆代政治改革家遵循和借鑒的依據,為解決現代社會問題提供了方法,為未來社會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2??和諧當代社會,人與人之間以及人與自然之間存在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而《論語》中的“和諧”思想可以提供很好的借鑒。

日常生活中,孔子主張“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在謹言慎行中孝順父母,敬重兄長,關愛別人,親近有仁德的人,然後再學習文化知識。麵臨物質誘惑,孔子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一個人可以追求富貴,但不應追求不義之財,要平和地麵對功利。麵對衝突,“禮之用,和為貴”,要以禮處事,接納和自己不同的觀點,做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不臆測,不武斷,不固執,不自以為是。

麵對人類共同麵臨的自然危機,要努力尋求人和自然的和諧。“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釣魚時,不用綱的辦法來取魚;用帶生絲的箭射鳥時,從不射歸巢的鳥。這是最樸素的道理,不能因為有用就對自然進行無節製的開發,要適可而止,實現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在自然麵前,孔子主張敬畏自然,突出自然和人類相互依存的關係。人隻有敬畏自然,才能實現人和自然的和諧相處。在當今全球化的社會環境下,人類共同享有資源、麵對災難,借鑒儒家的和諧思想,有助於淨化人們的心靈,構建理想的人際關係,進而構建起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關係。

事實上,《論語》中的很多思想在當代社會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比如教育思想。孔子確立了一整套的教育原則、教育方法和教育內容,重視“文、行、忠、信”,不僅重視書本知識,更強調社會實踐,主張“學而時32《論語釋讀》閱讀課習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等,這些都對現代教育有很好的啟示和借鑒作用。

我國擁有數千年的文明,儒家思想作為文化之根代代傳承。黑格爾說“思想的活動,最初表現為曆史的事實,過去的東西,並且好像是在我們的現實之外。但事實上,我們之所以是我們,乃是由於我們有曆史”①。馬丁也說:“經典永遠通過重新解釋而獲得更新,這樣它們就既能有助於我們與過去保持聯係,同時又能調整自己以適應當代關注的問題。”②這樣的詮釋可以訓練我們的思辨能力,讓我們從中獲取教益,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傳統經典在新時代煥發生機,增強我們對民族文化的歸屬感與認同感。

《論語》的思想不是麵向過去,而是麵向未來,它著眼於當下,又不局限於現在。它不是為某個人、某些人或某個國家,而是懷著天地之心,善其善而惡其惡,致力於建立永恒的穩定秩序,為整個人類謀求利益。

①②

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一卷[M]??賀麟,王太慶,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7-8??

馬丁??當代敘事學[M]??伍曉明,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209??

第二章閱讀門徑孔門弟子預讀生活關聯預測體驗文通字順通讀還原孔子思想框架閱讀門徑對話實錄研讀言約旨遠中和之美演說《論語》評讀講授《論語》《論語》展覽第二章閱讀門徑35在《論語》的“閱讀門徑”部分,我們采取全過程閱讀方式。全過程閱讀分為四個閱讀環節:的“要我讀”變為“我要讀”。

1??預讀:自主選擇一本書來讀,在主動發現中激發閱讀興趣,由被動2??通讀:多次走進文本,從不同的方麵(包括情節、人物、主題、作3??研讀:在閱讀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思考問題進而解決問題,推進閱讀的深度。

4??評讀:展示閱讀成果和閱讀過程,評價閱讀效果,找到進階閱讀的路徑,提升自身的閱讀能力。

品特色、創作技巧等)進行閱讀,產生有價值的閱讀收獲。

第一節預讀一、孔門弟子翻開《論語》一書,我們仿佛看到孔子手執書卷娓娓道來,眾多弟子或側立聆聽,或尋難問疑,或相互切磋。我們不禁好奇:這些弟子都是誰?

讓我們打開《論語》尋找他們的蹤跡吧。

(一)文獻檢索策略首先要學習並學會檢索文獻,占有充分的資料,為孔門弟子建立一個合情合理的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