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法:“用好茶末少許入糊糨之或煎濃茶入香油一滴糨,亦佳。”(卷之四眼飾洗練法)
“鐵驪布”,在明代很風行,今日似已不大見到(比湖南瀏陽出產的夏布更薄、更細、更脆硬)。像這樣的小小經驗,都是出於實際的多次試用的結果,然後才加以推廣的。但有些經驗卻頗為怪誕,是屬於民間的迷信、禁忌的一流,則是五百多年以前的社會裏所不免會產生的。不過,我們對於推廣那些“經驗良方”等等,卻要特別加以小心。非得有確實的試驗的結果,不宜冒失地便加以采用。我有一個想法:對於古代流傳的許多種植法,食物、水果保存法,酒醬釀造法,理容法,養治六畜法,以及經濟良方等等,應該分別由有關部門,像農業研究所,食品工業部門,醫藥衛生部門等等,加以有組織、有係統的試驗。是好的,就要發揚之。是有害的,就要加以批判、駁斥,不能聽任其“謬種流傳”。總之,在保存和發揚古代優良的傳統和經驗的同時,還要對人民的健康和生產安全負責。這一段話,不僅是專指多能鄙事這部書說的,也適用於一切我底下所談到的好些類似的書。不然的話,不免要成為胡亂介紹若幹謬誕的經驗和方法了。
無名氏:居家必用事類全集
像這樣一類書,為民間日常所需要的,曆代都有不少,惟不易流傳下來耳(今所知的,在宋代、元代就有不少部。唐代和唐代以前的卻絕少保存下來)。人民是需要這一類日常顧問式的百科全書的。在二十多年前,商務印書館印的日用百科全書就頗受歡迎。上次述的一部多能鄙事,也就是其中之一。這部居家必用事類全集無撰者姓氏——像這一類的書都是不易知道確實的作者的——是明代萬曆初年的經廠刊本。分甲至癸十集。甲集是“為學”
和“家書通式”等。乙集是“家法”、“家禮”,末為“族葬圖法”。丙集是“仕宦”,卻有“周公出行吉日”、“百怪斷經”、“夢寐因想”三項包羅在內,足征仕宦者的“患得患失”的心理。丁集為“宅舍”,並及“牧養良法”。戊集為“農桑類”,卻附以“文房適用”、“寶貨辨疑”。己集為“諸品茶”以至“酒■類”、“飲食類”。庚集為“飲食類”、“染作類”、“香譜”、“閨閣事宜”。辛集為“吏學指南”。壬集為“衛生”,以“養老奉親書”“治諸病經驗方”為主。癸集為“謹身”,以“三元參讚延壽之書”及“修養秘論”為主。其中,以丁、戊、己、庚、壬五集為最有關於民生實用,甚類多能鄙事。其他五集則專為仕宦和學人們準備的,和老百姓關係不大了。其中有許多種植、牧畜、釀造之法和治諸病的經驗良方可與多能鄙事相印證相補充。寶貨辨疑是典當鋪的教科書,相傳的都是抄本。這卻是最早的見於“刻本”裏的。明胡文煥刻“格致叢書”,卻把它抽出作為一部單行的書印出。
鄺璠:便民圖纂
這部書很有用,但不多見。錢曾讀書敏求記雲:“便民圖纂不知何人所輯。鏤板於弘治壬戌(公元1502年)之夏。首列農務、女紅圖二卷。凡有便於民者,莫不俱列。為人上者,與豳風圖等觀可也”。章鈺雲:“明史藝文誌:農家類鄺璠便民圖纂十六卷。是書為璠撰無疑。同治蘇州府誌名宦:璠字廷瑞,任丘人,進士。弘治七年(公元1495年)知吳縣,循良稱最。”(敏求記校證卷三之中)我所藏的一部明萬曆癸巳(公元1593年)刊的便民圖纂,於永清序上就說:“鄺廷瑞氏便民圖纂,自樹藝占法以及祈涓之事,起居調攝之節,■牧之宜,微瑣製造之事,捆摭該備,大要以衣食生人為本。是故繪圖篇首而附纂其後,歌詠嗟歎以勸勉服習其艱難。一切日用飲食治生之具,展卷臚列,無煩谘諏。所稱便民者非耶?”北京圖書館也藏有一部嘉靖甲辰(公元1544年)藍印本,有歐陽鋒、呂經二序,黃■道、王貞吉二跋。惟弘治原刊本則未見。嘉靖本為十六卷,萬曆本則隻有十五卷。蓋以萬曆於永清本,把農務女紅二圖並作一卷了。其餘耕獲類(麻屬附)、桑蠶類、樹藝類(二卷)、雜占類、月占類、祈禳類、涓吉類、起居類、調攝類、牧養類及製造類(二卷)等、凡十一類十四卷,則嘉靖、萬曆二本皆同,文字也沒有什麼歧異。惟嘉靖本的農務、女紅圖甚為粗率,有的幾乎僅具依稀的人形。
萬曆本的插圖,則精致工麗,儀態萬方,是這個時代的最好的木刻畫之一。
農務凡十五圖,女紅凡十六圖,出於傅汝光、李楨、李援、曾中、羅錡諸人所刻。他們都是這時代的北方刻工之良者。這個“耕織圖”可信是從宋代樓■的本子出來的。鄺璠題雲:“宋樓■舊製耕織圖,大抵與吳俗少異。其為詩又非愚夫愚婦之所易曉。因更易數事,係以吳歌。其事既易知,其言亦易入。用勸於民,則從厥攸好,容有所感發而興起焉者。”他所撰的吳歌的確是平暢易曉,特別是用了“山歌”體,吳人是會隨口歌之的。象“下壅”雲:稻禾全靠糞燒根,豆餅河泥下得勻。
要利還需著本做,多收還是本多人。
於施肥的功效說得簡單而明了。又像“喂蠶”雲:蠶頭初白葉初青,喂要勻調采要勤。
到得山上成繭子,弗知幾遍吃辛艱。
這些,都是可以順口歌唱出來的。樓■寫的耕織圖詩,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曾加以著錄,卻沒有“圖”。今所見的“耕織圖”的刻本,當以此書所附的“農務”“女紅”二圖為最早了。“耕獲類”的開宗明義第一章便是“開墾荒田法”:凡開久荒田,須燒去野草,犁過,先種芝麻一年。使草木之根敗爛,後種五穀,則無荒草之害。蓋芝麻之於草木,若錫之於五金,性相製也。
務農者不可不知。如果這個法子試之有效,則對於今天開墾荒地的農民是有很大的好處的。在“調攝類”裏,有治“鼓脹”(血吸蟲病)方三。
不知中醫們知道不知道,有沒有用過。這於南方好幾省的農民們關係很大,故錄之如下:
〔紫蘇子湯〕蘇子(一兩)大腹皮、草果、厚樸、半夏、木香、陳皮、木通、白術、枳實、人參、甘草(各半兩)水煎,薑三片、棗一枚。
〔廣茂潰堅湯〕厚樸、黃芩、益智草、豆蔻、當歸(各五錢)黃連(六錢)半夏(七錢)廣茂、升麻、紅花(炒)吳茱萸(各二錢)甘草(生)柴胡、澤瀉、神曲(炒)青皮、
陳皮(各三分)渴者加葛根(四錢)每服七錢,生薑三片,煎服。
〔中滿分消丸〕黃芩、枳實(炒)半夏、黃連(炒,各五錢)薑黃、白術、人參、甘草、豬苓(各一錢)茯苓、幹生薑、砂仁(各二錢)厚樸(製一兩)澤瀉、陳皮(各三錢)知母(四錢)共為末,水浸蒸餅,丸如桐子大。每服百丸,焙熱,白湯下。
這部書的全部都可以說是適合於農民們日常應用的,與“居家必用”至少有半部是為“學士大夫”們所適用的不同。我想,雖然其中不免有迷信、禁忌之語,但大體上是“便民”的,也應該在加以整理後印出,供農業部門和醫藥衛生部門等專家們的參考。
無名氏:墨娥小錄
在一家古書店的架上,看到一函袖珍本的書,題作墨娥小錄。這書名甚奇。不知道書裏究竟講的是什麼。便取下來看,原來是多能鄙事這一類的東西,也不知是何時人寫作的。首有一序,題光緒癸未(公元1883年)武林玉書振麟氏隸。又有學圃山農一序,明說是明隆慶間胡君文煥所重刊的。其中多有製造秘方、種植巧技和養禽宜忌,香譜、牙牌譜等。小小妙術,多有“談言微中”之處。後在上海,得明刻本一部,已將書名改過。回到北京後,又在邃雅齋獲明胡文煥刻本一部,即所謂“格致叢書”本的。為了要搞清楚這一部的來源,又到北京圖書館檢閱館藏的(一)天一閣舊藏明藍格抄本和(二)
明隆慶辛未(公元1571年)吳繼刊本。這兩部恐怕都不是全書。胡文煥本凡十四卷,天一閣本卻隻有頭五卷,吳繼刊本卻隻有頭六卷。第七卷以後,不知吳本為何脫落了。頗疑原來是完全的。吳繼的序說道:“自文藝、種植、服食、治生,以至諸凡怡玩,一切不廢。如元凱武庫,隨取具足。不知輯於何許人,並無脫稿行世。晦且湮者亦既久矣。客有訪餘,出共閱之。以為民生日用所需甚悉。居家必用及多能鄙事,便民圖纂類諸所未備者,聿皆裁之。
按簡應事,則愚可明,拙可巧。鋟而廣之,亦覺世之一道也。”按種植、服食、治生諸類在第八卷到十一卷裏。由此可證吳繼刊本並不缺,惟北京圖書館所藏吳本,卻是一個殘本耳。光緒間刻的袖珍本也非全書。獨胡文煥本最為完備。本書所述的秘方妙訣,有不少的確可補多能鄙事諸書之所未備。但荒誕無稽的話卻更多。修真養性,丹房燒煉,乃是明代中葉以來一部分士大夫們的幻想。居然有人信以為真,以為仙人可致,仙境可登。像屠隆所作的“修文記”劇曲,就真的是“滿紙荒唐言”也。這個風氣越傳越盛。直到農民大革命起來之後,官僚地主們的修仙迷夢方才被驚醒了。但除了那些不經的荒誕之談以外,“小錄”裏畢竟還有不少科學技術方麵的好的成就和經驗的記錄。這些成就和經驗,其創始者和發明者們,雖都已姓氏湮如,但在日常應用上和科學技術史上,卻大是值得注意保存之,甚至應該加以發揚光大之的。譬如,造漿糊就有兩法:〔糊法〕乳香、白芨粉(即膩粉),明礬黃蠟膠更兼白石鉗(石灰也),永保百年牢。
〔粘合糊〕糊內入白芨末豆粉少許,永不脫。
粘瓷器法是:“糯米粥和雞子清,研極膠粘,入粉些少,再研用,妙甚”。
這些都是可以在試驗有效後加以推廣的。像這一類的“玩意兒”還多得很呢。
又像“打餅三五日尚軟條”雲:“和麵時入鹽、蜜各少許在內,可留三五日永不硬”。這方法如果試之有效,和民生是頗有關係的。其中“藝術戲劇”
一門(卷六),尤多有關古代的“化學變化”的話。像造“煙火”就有很多的方子。像“鉛化錫”就有兩個方子。染色的方法尤多。他們把那些化學變化都叫做“藝術戲劇”,正如把“火藥”的發明,用作炮仗和煙火一樣。在那些遊戲項目裏,可能會找出些新的東西來。又這書的每個本子,可能都會“後來居上”,新增些“東西”進去。吳繼的刻本,就比明抄本多出若幹則來。像千裏茶(卷四)以下三則,枯痔藥方(卷五)以下五則,都是抄本所無而為刻本所增的。像這一類書,明代中葉以後,寫作得甚多。在格致叢書、夷門廣牘和寶顏堂秘笈裏就收有不少部。獨高濂(作玉簪記的)的遵生八牋是單行的。它們往往包羅萬象,而尤著意於養性修真、打坐練丹諸術,與墨娥小錄大體是同一類的東西。我隻舉最早的一部墨娥小錄談談,不再話及其它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