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所以對這個故事印象深刻,不僅因為故事發生在南昌,還因為看完這個故事幾個月之後發生的一件事,讓我對故事本身有了更深的體悟。
2010年,中小學免費教材政策和文件出台得比較晚,為了不影響課前到書,江西省教育廳、江西省財政廳與江西新華簽訂了中小學教材發行協議,要求江西新華將省教育廳選定的中小學教材品種全部及時發到學生手上,省財政廳將中央財政下撥資金及省財政配套資金一次性全部撥付給江西新華。年終我們在統計核算時,發現撥付的資金比實際發放的教材金額多出了近600萬元!當時就有同事說,反正有協議,我們隨便造個表,多填一些數量,把這筆錢“黑”了。而我和多數同誌認為,中小學免費教材資金是第一輯崢嶸歲月013政府的民生資金,每一筆都應清清楚楚,作為國有企業更要誠實守信,多一分也不能要,必須將多撥付的近600萬元資金如數退回省財政廳。
當時江西省財政廳分管此項工作的副廳長毛祖遜了解此事後,頗為感動。2011年9月,九江瑞昌突發地震,省財政正苦於沒有預算。這筆退回財政的款項,恰如及時雨,被作為應急救援款項用於抗震救災。毛副廳長為此事在多個場合稱讚我們:“像這樣講誠信的企業,我們就要大力支持。今後江西新華發行集團的事情,隻要符合政策,在省財政廳就是一路綠燈。”之後,江西省財政廳就一直對江西新華關照有加,每年都確保6億元的政府采購資金,而且基本上在年初就提前預付80%,這對江西新華實現企業的穩健發展起到了有效的支撐作用。
誠信是企業的金字招牌。做企業和做人一樣,企業講誠信、重信譽,就有了底線、品格和靈魂。江西新華幾十年來能夠不斷發展壯大,與我們高度重視誠信經營是密不可分的。
江西新華以誠信為根本,恪守誠信經營的原則,從前如此,現在如此,將來也必定如此。
我的書業生涯四十年新時期出版人改革親曆叢書抗擊冰雪送教材2008年1月14日晚,南昌飄落了新年的第一場雪。早起推開窗戶,一派銀裝素裹的世界映入眼簾,心中頓感欣喜。對於在南方生活的我來說,已多年未見這般大雪。俗話說瑞雪兆豐年,可是,那年的雪與往年不太一樣。
第一場雪還沒來得及融化,第二場暴雪又再次降臨。春節前夕,第三場、第四場暴雪夾雜著冰冷的雨水接踵而至。持續低溫使得一場原本令人歡喜的瑞雪,最終變成了一次特大冰雪災害。
這場冰凍雨雪災害,西起貴州、廣西北部,經湖南到江西一線,南起粵北韶關地區,北至湘南地區,席卷廣大南方地區,影響之廣、破壞力之大,近50年罕見。架設高壓輸電線路的鐵塔被壓塌,引起大麵積的停電,行使中的列車緊急迫停,龐大的春運客流被阻滯在火車站,數以萬計的汽車因高速公路封閉被困長達10多天……據事後統計,2008年的特大冰雪災害,全國受災人口超1億人,因災直接經濟損失高達1516.5億元人民幣。
江西的受災情況極為嚴重,雪災持續時間超過半個月,交通、供水、電力傳輸、通信設施受到嚴重損害。持續低溫,道路結冰,全省公路交通大部分癱瘓,高速公路封閉,車輛限行限載,由此導致運費大幅上漲。江西新華部分市縣書店倉庫倒塌,水管爆裂,滲水、漏水導致庫存圖書受損嚴重,停水停電造成門店銷售銳減。
此時正值春季教材教輔發運高峰,江西新華組建的京東物流中心除了第一輯崢嶸歲月015要做教材教輔的發運,同時還要為沃爾瑪、麥德龍、江中藥業等企業做第三方物流服務,整個物流中心處在滿負荷運轉的狀態。來勢凶猛的特大冰雪災害,給教材教輔發運工作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困難。
麵對突如其來的自然災害,為了確保“課前到書,人手一冊”政治任務的完成,我們立即啟動了應急預案,兵分幾路抗擊冰雪運送教材:第一,與交通部門加強聯係,及時了解有關路況,研究線路改道,繞道運輸教材。對已經緩解疏通的運輸路線,就近先發運到周邊地區的書店,再根據道路交通情況改走國道或繞道運輸。對於受災嚴重的未疏通路線,想方設法保障教材安全。
第二,鑒於京東物流倉庫容量較緊張的情況,緊急向外部租用倉庫,並與多家第三方物流企業合作,簽訂教材運輸合同,保障運力。有些物流公司運輸費用大幅上漲,但為了將教材即時配送到位,我們為此付出了比平時高幾倍的運輸費用。
第三,派人駐點印刷廠,保持與印刷廠的及時溝通協調,並對教材采取多重防水包裝,避免在惡劣的環境下受到損毀。
第四,優化作業流程,當天到貨,當天處理,當天交運輸部門,使貨物不占物流作業區,加快庫區周轉,提高庫區的整體使用效率,教材隨時整裝待運,做到路通即發,隨通隨走。同時針對大中專教材發運,建立快件揀貨製度,責任到人,開通綠色通道,保障大中專教材的快捷發運。
第五,全員上陣,物流公司從領導班子到基層員工,全部下到倉庫打包搬運,不分晝夜,加班加點,趕發趕運。
應急預案第一時間下發到物流公司每個部門、每位員工手上,一場抗擊冰雪送教材的戰鬥打響了。
物流公司的幹部員工都成了“拚命三郎”,雖然此時天寒地凍,但沒有一名員工請假,都頂著冰雪,不顧在結冰路上摔倒的危險,準時到物流中心016我的書業生涯四十年新時期出版人改革親曆叢書上班,倉庫裏到處是熱火朝天的景象。
為了給員工們鼓勁打氣,我也一直駐守在物流公司,現場指揮調度,與職工並肩勞動,一起打包一起搬運,與惡劣的冰凍雨雪天氣抗爭。
江西九江地區的災情更為嚴重,因而九江物流基地發運難度更大,任務尤其繁重,人手少,力量有限。基地主任李曦是位女同誌,但巾幗不讓須眉,既當指揮員,又當戰士,打包搬運樣樣搶著幹,即使手指磨破了皮,戴上手套繼續接著幹。
由於道路結冰,高速公路封閉,運送教材的司機時常滯留在冰天雪地的公路上。
我記得十分清楚,當時有一輛從南昌出發途經景德鎮再到九江的教材運輸車,行駛到鄱陽縣附近時被暴風雪圍困5個多小時,一路走走停停,終於安全到達景德鎮和九江。沒想到禍不單行,車從九江返回南昌途中,又遇特大交通事故,駕駛員被困一天一夜,隻能啃方便麵堅持著,其體能被逼到極限。
當時我一直在物流公司駐點,對這位駕駛員的情況十分關注,因為這是關係到員工生命安全的大事。
幸運的是,駕駛員憑借堅強的意誌,平安返回南昌。我和物流公司的負責同誌,專門到高速公路出口去迎接這位“鐵人”,向他表示慰問和敬意。後來,我聽說這位駕駛員在和別人講到此事時,稱江西新華是個有歸屬感的企業,那次我們的意外迎接讓他感受到了“家”的溫暖。現在細細回味此事,我覺得企業發展得越快,歸屬感的建設就越有必要,除了讓員工享受企業發展的紅利之外,歸屬感的獲得還是要落實在企業平時點點滴滴透著人情味的小事上。
災害無情人有義。得當有力的應急舉措,對工作的高度責任感,以及全集團幹部員工的上下一心,使我們戰勝了惡劣的氣候環境,圓滿完成了第一輯崢嶸歲月0172008年春季教材教輔發運工作,受到省教育廳等上級單位和學校的好評,也彰顯了江西新華麵對突發事件良好的應變能力。
這場災害,給我們敲了警鍾,引發我們對物流係統的反思。
自2003年我們組建的京東物流中心投入使用後,江西新華擁有了比較完善的物流配送係統,對業務發展形成了有效支撐。但自有物流運力偏弱,教材發運配送工作也常出現“腸梗阻”現象。
2008年的冰凍雨雪災害,使這一問題充分暴露了出來。之後,我們下決心著手解決這個問題。我們一方麵淘汰使用年限長且車況差的車輛,一口氣購入10餘輛新車,充實自有運力,另一方麵深化與第三方物流的合作,與有實力、講信譽的物流企業建立長期合作關係,提升物流運輸能力。我還托人與中石化、中石油取得聯係,尋得他們的支持,在京東物流中心建立了燃油儲備倉,以備緊急情況的不時之需。這些措施強化了江西新華的物流配送保障能力,同時也策應了第三方物流業務發展的需求。
如今,距2008年那場冰凍雨雪災害已過去10年,但10年前的情景依然曆曆在目。同事們頂風冒雪、眾誌成城搶運教材的場景,至今令我十分感動。更難能可貴的是,物流公司的同事們,一直保持著艱苦奮鬥、吃苦耐勞的精神,每年兩季教材教輔發運高峰,都是24小時輪班作業,“白加黑”“五加二”是常態。有這樣一支吃苦奉獻、奮力拚搏的員工隊伍,我感到無比欣慰和自豪。
我的書業生涯四十年新時期出版人改革親曆叢書另辟蹊徑奪市場在近40年的書業生涯裏,第一時間研讀書業“情報”成為我開始一天工作前的必修課。2006年7月,當我看完教育部《2005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和新聞出版總署《2005全國新聞出版業基本情況》兩份材料後,一種如坐針氈的感覺傳遍全身。
2005年,全國大中專院校在校生人數超3900萬,比2000年同期數據翻了兩番,而且高校擴招已成定勢;與之對應的是,2005年全國大中專教材類出版物年銷售5.77億冊,銷售碼洋達101.81億元,較之2002年銷售冊數、銷售碼洋分別增長了19.21%、49.81%。就全國細分市場而言,浙江、江蘇等發達省份的大中專教材發行市場規模高達10多億碼洋,即便像江西這樣地處中部的經濟欠發達省份,雖然高校在數量、規模上都不如發達省份,但這塊業務也有接近5億碼洋的市場份額!
然而,麵對全國大中專教材發行的大好形勢,當時的江西新華在大中專教材發行方麵卻似乎更像一個旁觀者。由於方方麵麵的原因,2003年之前,江西新華基本放棄了大中專教材發行市場,占有率微乎其微,整個市場被民營書商牢牢占據了多年。當時,江西新華又疲於應對國家教育“一費製”改革和全國中小學教材發行公開招標,一直無暇顧及大中專教材發行這個十分重要的出版物發行細分市場。
憂悒在胸,我不得不開始反思:為什麼江西新華坐擁雄厚資源、優勢渠第一輯崢嶸歲月019道和豐富經驗,卻隻獲得了全省大中專教材市場不到1%的市場份額?我們該如何將新華書店無形的品牌資源和有形的生產資料轉化為有效的市場占有和利潤?
客觀地說,放棄大中專教材發行市場,除了江西新華自身的鬆懈和疏忽之外,民營書商也確有他們獨特的優勢:在客群關係營銷上,他們的手段靈活而大膽;在競標中,他們又敢於以低價換市場。我認為江西新華也有自己的優勢,那就是講求誠信、服務過硬、流程規範,而民營書商的優勢某種程度上也能成為他們的劣勢:以低價換得的市場,讓他們自己也深受其害,愈演愈烈的價格戰更是讓他們有苦難言;過於靈活的營銷手段在市場機製日趨規範的情況下,麵臨極大的風險,最終市場競爭還是要以實力說話。
為此,我提出:江西新華要發展,決不能隻做自家“一畝三分地”的守業者,還要做“曆史失地”的收複者,以及開疆拓土的創業者。如果說當時中小學教材發行競標成功算是守住了自家的“一畝三分地”,那麼下一步就是要逐步收複過去丟失的市場。
事實上,大中專教材發行恰是新華書店的一塊“曆史失地”,因為早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大中專教材一直是由新華書店統一征訂發行的。
1985年文化部發布《關於出版社不要自行辦理教材征訂的通知》,全國範圍內繼續執行大中專教材由各地新華書店統一征訂發行的辦法,出版社不能自辦發行;1988年新聞出版署發出《關於出版社不得向學校發行站(代辦站)批銷教材的緊急通知》,明確規定“大中專教材由新華書店統一征訂發行,出版社不得自辦征訂批銷,不得向學校發行站(代辦站)批銷”;1991年國家教委、新聞出版署聯合在武漢召開全國大中專出版發行工作會議,《會議紀要》明確規定“教材發行必須要加強計劃性,應繼續堅持以新華書店為主渠道的發行體製。在這個問題上要統一認識,不能動搖。新華書店有著多年經營教材發行的經驗,充分依靠這支力量做好教材的發行工作是符合我020我的書業生涯四十年新時期出版人改革親曆叢書國國情的。為了做好發行工作,加強教材的計劃供應,出版社不得向新華書店係統和本社以外的任何個體、集體或其他國營企事業單位批銷目錄內的大中專教材”。20世紀90年代中期,集體、個體書店開始嚐試進入這個曾經的發行“禁區”,2003年國家開始向符合資質的民營企業放開出版物的總發行權和批發權,2004年又對外資開放出版物市場批發權,新華書店大中專教材發行“禁區”全線失守。
盡管當時麵對江西省大中專教材發行市場,我們有種老虎吃刺蝟———無從下口的感覺,但我始終堅信江西新華“重拾舊山河”是早晚的事,隻不過“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我們還需要等待一個合適的進場時機。
2006年,國內商業領域有一個繞不開的話題,那就是反商業賄賂。2月24日,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溫家寶,主持召開了第四次全國廉政會議,將反商業賄賂納入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的重點內容,劍指工程建設、土地出讓、產權交易、醫藥賄賂、政府采購、資源開發和經銷等六大領域的潛規則和腐敗行為。
很快,全國各行業都刮起了反商業賄賂風暴,當時在電視、報紙等媒體上經常可以看到政府官員、企業負責人等因商業賄賂而落馬的消息。大環境和大氣候的變化,不可避免地影響到了圖書發行業,而大中專教材發行又是其中反商業賄賂的嚴查領域,當時國內不少高校主管大中專教材采購的教材科等相關部門成了“重災區”。
反商業賄賂風暴來襲,讓大中專教材發行市場格局出現了鬆動,部分高校為了保護自己的幹部,開始反思與民營書商的合作,尋求更規範穩妥的操作模式。
關於收複大中專教材發行失地的想法,我曾向江西省出版集團總經理周文彙報工作時提起過。周文總經理對江西新華一直厚愛有加,高度評價第一輯崢嶸歲月021江西新華是“出版集團的‘頂梁柱’‘壓艙石’”,對江西新華的諸多工作更是大力支持和幫助。但令我沒有想到的是,我們要收複大中專教材發行業務的想法,他卻一直記在了心上。
周文老總與當時江西師範大學的主要領導是好朋友。兩人在一次見麵時聊到國家反商業賄賂和大中專教材發行的事,雙方一拍即合,當場敲定了江西新華發行集團與江西師範大學的戰略合作:由我們集團旗下的南昌市分公司,與江西師範大學共同成立南昌市新華師大書店有限責任公司,並在江西師範大學校園內開設校園書店,開展圖書零售業務,同時江西師範大學將其大中專教材的發行業務,全部交由師大校園書店經營。
2006年11月1日,我們在江西師範大學瑤湖校區圖書館內設立的校園書店正式開業,麵積460平方米,是當時全國同行業第一家新華書店高校連鎖店。通過這種模式,江西新華在民營書商壟斷的大中專教材市場撕開了一道口子,找到了有效的市場拓展之策。
為了做好江西師大校園書店的經營管理,我們把南昌市分公司時代圖書廣場的營銷部經理趙亮調來擔任校園書店經理。當時南昌市分公司時代圖書廣場大中專教材和館配圖書業務雖然一年隻有300多萬碼洋,是當時江西新華在大中專教材發行領域唯一的市場參與者,全省其他地市分公司都沒有做過大中專教材業務。在趙亮的帶領下,江西師大校園書店很快組成6人工作團隊,開始了江西新華在大中專教材發行領域的探索。
作為一個新生事物,江西師大校園書店的定位是非常清晰的:首先,在書店的門店銷售方麵,隻銷售圖書,而不像其他校內書店,搭售其他產品,而且460平方米的門店麵積,有一半麵積擺放了桌椅,方便校內學生閱讀,營造舒適的閱讀空間,吸引學生到店內看書;其次,在供貨折扣上,直接把折扣讓利給學生,一直維持微利運營,實現的利潤僅能維持書店正常的運營開支;最後,這家店的功能,相當於江西師大的教材科,承接了教材科全022我的書業生涯四十年新時期出版人改革親曆叢書部的職能,從而使學校工作人員從教材采購中解放出來,對學校而言精簡了人員和機構,降低了管理成本,同時流程上也更加規範,起到了保護幹部的作用。
即便我們抱著不賺錢,主要做社會效益的想法,江西師大校園書店在發展初期,仍然遭遇了重重阻力,個別教材科的領導和部分工作人員,並不是很配合、支持我們的工作,總覺得我們搶了他們的飯碗,摩擦時有發生。
麵對這種情況,我們一方麵要求趙亮做好解釋工作,盡量爭取理解和支持;另一方麵又做好趙亮的思想工作,越是在別人不理解的時候,越要穩住心態,不能急躁,排除幹擾,踏踏實實地把事做好,用事實來說服相關人員,相信沒理由得不到理解和支持。
在這一思想指導下,江西師大校園書店經過最初幾個月的磨合後,逐步走入正軌。校園書店的同誌通過務實的作風、良好的服務、顯著的工作成效,贏得了學校師生的一致好評。剛開始不理解、不支持的教材科領導和部分工作人員,後來都與書店溝通得非常順暢,對校園書店的同誌也非常信任,大大小小的事都交給他們去辦,甚至連省教育廳召開的有關高校教材發行工作的會議,也讓他們代表去參加。
有了學校的大力支持和廣大師生的高度認可,江西師大校園書店的運營管理狀況良好,業務一直保持穩中有升的狀態。當時江西省內大部分高校的教材采購采取的是招投標方式,而江西師範大學則指定江西新華為唯一供貨商,每年大中專教材發行業務穩定在1600萬碼洋左右。校園書店也投桃報李,始終堅持讓利給學生的做法,同時把好服務關,確保按時到書。
除此之外,校園書店還在服務學生方麵做了諸多工作,比如邀請一些知名作家到學校開展講座、簽售等活動,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受到眾多學生的歡迎。
江西新華與江西師大的合作,可謂珠聯璧合,攜手雙贏,成效顯著,學第一輯崢嶸歲月023校方麵也十分認可,雙方建立起良好的互信。2010年江西師範大學建校70周年,江西新華出資,向江西師大贈送了一座高2.2米、口徑1.6米、2.76噸純黃銅鑄造的校慶鍾,由當時江西師範大學文學院的古籍整理專家劉世南老先生題寫銘文。這座校慶鍾,是江西新華與江西師大合作與友誼的見證。
位於江西師範大學圖書館樓頂的校慶鍾江西師大校園書店的成功,為我們探索出了一條拓展大中專教材業務的路子。我們在全省陸續複製這種模式,在九江學院、新餘學院、江西商貿旅遊學院等高校建設校園連鎖書店,大規模進軍江西省大中專教材發行市場。通過幾年的努力,江西新華在江西省大中專教材市場的份額曾一度高達40%,成為江西省大中專教材發行市場的領跑者。以往呼風喚雨的民營書商,在我們沉穩的攻勢下,市場占有率快速下降。無奈之下,部分民營書商隻好退出市場,有的則主動找我們,希望能與江西新華合作,共同拓展市場。
024我的書業生涯四十年新時期出版人改革親曆叢書隨著江西新華大中專教材發行業務的不斷壯大,我們更加注重對社會效益的追求。首先,確保所有的供貨圖書都是正版出版物,把好產品質量關;其次,把服務放在突出位置,確保課前到書;最後,我們把大中專教材發行工作,放在服務校園文化生活的大範疇裏來運營,除了請作家進校園等常規活動外,還開展了許多獨具特色的校園公益活動。例如,九江學院校園書店與學校合作,為校內貧困學生提供勤工儉學的平台;其他校園連鎖店還組織舉辦過校內攝影比賽,將獲獎作品製作成明信片,在校園書店內銷售,銷售所得全部捐贈給貧困學生,得到學校的高度讚揚。
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江西新華通過高校校園連鎖店模式,開辟了大中專教材發行新路,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這些校園連鎖書店既實現了江西新華自身的發展需求,也為高校規範教材采購管理、豐富校園文化生活發揮了重要作用。
不打烊的“圖書展銷會”20世紀80年代,國內一度出現過嚴重的“書荒”現象:人民群眾大多處於知識饑渴的狀態,加之文化娛樂活動尚不豐富,常常出現讀者通宵在新華書店門口排隊,書一上架便被搶購一空的情形,新華書店門外甚至還出現過倒買倒賣的“黃牛”。這些現象對現在的年輕人而言,可能有些難以理解和想象,但當時因為交通不便,全國很多縣級新華書店想要從優秀出版社資源集中的北京、上海等地采購圖書,難度非常大。各地基層書店的書架基本上空空蕩蕩,無法滿足廣大讀者日益增長的購書需求。
在這種情況下,中央提出了圖書發行體製改革的要求,推行以“一主三多一少”(以新華書店為主體,組成多種經濟成分、多種流通渠道、多種購銷形式,少流轉環節的圖書發行網絡)和“三放一聯”(放權承包、放開批發渠道、放開購銷形式和折扣、發展橫向聯合)為主要內容的發行體製改革,出版社自辦發行日益壯大,集體、個體書店蓬勃發展,對全國各省級發貨店衝擊較大。作為省級發貨店的江西省新華書店如何另辟蹊徑,應對這種衝擊,尋求新的“突圍”的思路,成了迫在眉睫的改革難題。
當時各省級新華書店,基本都是采取征訂單的方式來開展圖書的征訂發貨工作,行話稱之為“隔山買牛”,即采購圖書時看不到圖書實物,隻能在征訂單上填采購數字。這種征訂方式,最大的弊端就是供需兩端不能準確匹配,銷貨店隻能憑征訂單上短短幾十個字的介紹來選擇要訂購的圖書,026我的書業生涯四十年新時期出版人改革親曆叢書到書後難免銷不動,自然不受銷貨店的歡迎,導致訂單回收率很低,省級店的圖書發貨量也大量減少。
市場在變,需求在變,經營模式當然也要隨之而變。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我們進行了廣泛調研,提出了創建圖書音像批銷中心的想法。其理由主要有以下四點:一是“三多一少”的發行體製改革方案實施以來,提倡產銷直接見麵,減少中間環節,作為發行中間環節的省級書店就被推到了發行體製改革和店社矛盾的焦點。
二是從國情和省情來考慮,當時全國有500%餘家出版社,每年出書近9%萬種,每家出版社要麵對3000餘個縣級基層新華書店,而每個基層新華書店要應付全國數百家出版社、數萬種圖書,這無論從人力、物力、財力上都是力所不及的。因此撇開批發這個中間環節,完全實行產銷直接見麵,既不可能,也辦不到。特別是江西,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發行網點比較分散,交通不便,而且各基層店銷量不大,加上鐵路沿線的新華書店很少,出版社難以直接給基層店供貨。而由省級書店成立一個圖書批銷中心,利用人員、信息、資金、場地的優勢,集中全國出版社的優秀圖書,輻射省內基層新華書店及其他國營、集體、個體書店,這對出版社和基層銷貨店來說,無疑都是十分有利的。
三是從全麵繁榮圖書市場的要求考慮,成立圖書批銷中心,對擴大全省基層書店的銷售、繁榮圖書市場,有一定的促進作用,還可以起到全省圖書批銷的“蓄水池”作用,彌補基層書店訂貨短缺的不足,基層書店可以現場看書、當場提貨,提高了進貨的準確性,加快了圖書商品的周轉。
四是有利於促進老少邊窮地區的圖書銷售。由於老少邊窮地區經濟文化比較落後,交通不便,這些地區書店的訂貨往往得不到充分供應,而圖書批銷中心的成立,為他們在本省就近采購圖書提供了較充足的書源。
第一輯崢嶸歲月027把全國優秀的出版物集中在南昌展示,江西新華的批銷中心實際上就是一個一年365天不打烊、不謝幕的“圖書展銷會”!
1991年6月5日,經研究決定,由我牽頭負責建立江西省圖書音像批銷中心。拿到黨委會抄告單的那一刻,我備受鼓舞,心情卻很平靜,因為我知道這是大勢所趨。省店領導為了保障工作的順利開展,給了我很大的支持,把鍾書文、張偉誌、王彩秀、龔冰、古小蓉等五位同誌調到了批銷中心。
這幾位同誌都是省店的精兵強將,我們組成六人小組,開始了全國新華書店係統第一個省級店圖書音像批銷中心的籌備創建工作。
萬事開頭難,批銷中心籌備階段就遇到了一件棘手的事。
20世紀90%年代以前,南方片的新華書店開業前,必須在新華書店上海發行所申請戶頭,即店號。如沒有店號,發貨數據就不能錄入電腦,進而發貨店和出版社就無法發貨,也無法托收和結算。為此,我就安排張偉誌同誌前往上海發行所協調處理此事。當時去了幾次都沒辦成,最後通過時任江西省新華書店總經理張紹昌打電話,找到上海發行所的領導汪洋和同誌才特批了一個店號,到現在我還清楚地記得批銷中心的店號是36108。
解決了店號問題,1992年3月1日,江西省店圖書音像批銷中心正式營業。當時江西省店內部稱為經營部,除門市零售外,主要開展對省內基層新華書店和集體、個體書店的批發業務。
批銷中心剛創建時,人很少,條件艱苦,困難重重。我擔任批銷中心經理,團隊隻有6位成員,沒有經營場地,江西省新華書店在南昌市鐵路五村的宿舍樓裏,騰出了兩套位於一樓的兩室兩廳宿舍給批銷中心,辦公室、門市部、倉庫,全擠在一處,有時候人在其中,轉個身都困難。雖然如此,大家工作熱情卻很高,都自覺加班加點,不講待遇,不講條件,從沒發過加班工資,依然幹勁十足:寫信封、發訂單、打包、托運……大家都搶著幹,工作不分分內分外,甚至一個人幹幾個人的活,配合得非常默契。
028我的書業生涯四十年新時期出版人改革親曆叢書1992年塗華任江西省圖書音像批銷中心經理時的工作證當時圖書批銷中心是個新生事物,很多同誌不願意去,主要是缺乏對風險的心理承受力,怕自負盈虧的批銷中心發不出工資,總覺得在省店吃大鍋飯比較舒服。但也有部分有勇氣的同誌,陸陸續續“加盟”了批銷中心。
大家齊心協力,不計報酬,不講條件,出差坐火車硬座,住便宜旅社,沒日沒夜地工作,為批銷中心的迅速壯大,付出了汗水和心血。許多矛盾、困難和風險,也在大家兢兢業業的努力和批銷中心日新月異的發展過程中,逐一克服和消弭。
就在我們本以為可以甩開膀子大幹一場時,批銷中心的成立又招來了省店相關業務部門的不理解,特別是省店內部的發行部,他們總認為批銷中心搶走了他們的業務,彼此之間還因此鬧過一些矛盾,個別同誌甚至把基層書店寄給批銷中心的圖書征訂回單藏起來。
有一次,發行部的同誌連續把我們幾張大額征訂回單藏了起來。我知道此事後,壓住火氣,幾天都裝作不知道。突然有一天,我把發行部的負責第一輯崢嶸歲月029同誌請到領導辦公室,當著領導的麵對這位同誌嚴肅地說:“你們要是再把批銷中心的圖書征訂回單藏起來,我就組織批銷中心的同事,把發行部的信件,還有你們所有的圖書訂單也全部收了。”發行部的這位負責同誌麵對我的突然“發難”,自知理虧,當著領導的麵也沒有反駁。雙方就此暫時停火,握手言和了。
其實,我哪裏會做這樣的事,當時這麼說隻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已,所謂特殊問題特殊處理,這也是沒辦法的招兒。後來還經過幾次交鋒,發行部的同誌逐漸理解了我們創建批銷中心的不易,也認可了我們取得的成績,再也沒有從中作梗。
應該說內憂外患的艱難形勢,反而堅定了我們幹事創業的決心。批銷中心的同誌,工作熱情很高,人心很齊。俗話說“人心齊,泰山移”,確實如此。很快,隨著批銷中心各項工作有條不紊地推進,原有的場地已難以滿足辦公需求。
1993年年初,批銷中心的辦公場地由鐵路五村宿舍搬到了南昌老福山辦公大樓一、二層。工作環境、場地設施等各方麵條件都得到較大改善,批銷中心業務也日益擴大,逐漸成為省店的主要業務部門。為了擴大影響,便於客戶聯係,我讓同事在辦公大樓外牆上,掛起了“江西省圖書音像批銷中心”的大牌子,每個字足足有一平方米。
幾年後,隨著批銷中心的業務量的激增,位於鐵路五村宿舍的倉庫已經不能適應大規模的倉儲要求,數次出現“爆倉”的情況。為此,我們租賃了當時江西省建工集團水泥預製廠位於南昌司馬廟附近的4000多平方米廠房作為倉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