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進攻並非生命的本能決定(1)(3 / 3)

對兒童的觀察、實驗研究及其發現類似於投射方法或羅夏測試的墨跡,成年人的敵對都可以投射到上麵去。我們常常聽到人們大談兒童的天生的自私和破壞性,與關於兒童的自私和破壞性的論文相比,關於他們的合作、友愛、同情等的論文少得可憐,而且後者在數量不多的情況下還常常遭到忽視。

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家們經常把小孩看成是“小鬼”,天生就帶著原罪,內心深藏著仇恨。毫無疑問,這一幅未經衝淡的圖畫是虛假的。令人遺憾的是,在這一領域內實在是缺少科學的材料。我的論點隻是建立在少數幾篇有關兒童同情的出色論文(特別是墨菲的論文)、我自己與兒童相處的經驗、最後還有某些理論考慮的基礎之上的。但是,即便是這些有待補充的證據也足以使人對下麵的結論產生懷疑,即兒童主要是些充滿破壞性、進攻性和敵對性的小動物,人們必須用紀律和懲罰來約束他們,這樣在他們身上才會出現少許的善性。

正常的兒童實驗和觀察到的事實似乎表明,他們經常都是懷著敵意的、具有破壞性的和自私的。但是有的時候,也許同樣表現為慷慨的、富有合作精神的和無私的。決定這兩類行為出現的相對頻率的主要原則似乎是,當他在安全需要、愛的需要、歸屬需要和自尊需要方麵受到根本阻礙和威脅的時候,他就會更多地表現出自私、仇恨、進攻性和破壞性;在那些基本上受到父母的愛和尊重的兒童身上,破壞性則要少一些。而且事實上,現有的一切證據都表明破壞性確實越來越少。這意味著,兒童的敵意都是反應性的、手段性的或防禦性的。

如果我們觀察一個一歲左右的健康的、得到充足愛和關心的兒童,那麼我們就不可能看到任何可被稱為邪惡、原罪、施虐狂、把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破壞性、敵對或者故意實施暴行的情況。恰恰相反,細致和持久的觀察之下往往證明了相反的情況。實際上,我們在自我實現者身上看到的每一種人格特征、所有可愛的、令人欽佩和羨慕的品質都可以在這樣的嬰兒身上見到,當然不包括知識、經驗和智慧。人們之所以如此喜愛兒童,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兒童在他們生命開始的一二年完全沒有明顯的邪惡、仇恨或惡意。

在正常健康兒童身上,我們不相信破壞性會簡單直接地表現為主要的破壞驅力。在考察得更加仔細的前提下,許多表麵的破壞行為都可以從動力學觀點加以分析。

兒童把一隻鍾拆得支離破碎,這在他心目中並不是要毀壞鍾,他隻是想對鍾進行一番內部檢查。如果在此我們硬要用原發性驅力來解釋兒童的行為,那麼比破壞性更為明智的觀點是好奇心。其他許多在心情不安的母親看來是破壞性的行為,實際上不僅表現了兒童的好奇心,而且還是一種活動、遊戲,兒童是在運用他日益成熟的能力和技巧,甚至是在進行實際的創造,例如兒童在父親精心打印出來的名片上塗畫一些漂亮的線條。

人們常常認為兒童純粹是為了從惡毒的破壞中取得樂趣而去進行破壞的,對此我不敢苟同。也許在病理學病例中,例如在癲癇症、腦炎後遺症中會出現某些例外,但即便是在這些病例中,至今還無法知曉兒童的破壞行為是否完全沒有可能是反應性的,是對這種或那種威脅的反應。

親族敵對卻是一種特殊的、令人費解的情況。一個兩歲的兒童對他剛出生的弟弟會做出某種危險的進攻行為,有時他的敵意還表現得十分天真和直率。對此,合理的解釋就是,兩歲的兒童隻是不能想象他的母親能夠同時愛兩個小孩。他並不純粹是為了傷害而傷害,而是為了繼續獨占他母親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