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對於大多數正常人來說,其全部基本需要都能部分地得到滿足時,生命才會存在,才有自我實現的基礎,而且這種基礎是相對的。如果這種基礎比較高級,那麼,他的生存需要的層次也高,他自我實現的機會也多。同時又都在某種程度上有所缺憾,隻有具有某種缺憾,當然這種缺憾是相對的,沒有固定的,這樣才會不斷去追求,才會不斷達到自我實現。優勢需要滿足後出現新的需要,是緩慢地從無逐漸變為有的,而不是突然地從天而降的。人就是由這種等級需要發展到高級需要,逐漸獲得升華和發展的。
這裏主要想對大家係統地解釋一個積極的動機理論。
這種理論符合已知的、臨床的、觀察的、經驗的事實。但它最主要是由臨床經驗直接導出的。在馬斯洛看來,這個理論符合詹姆士和杜威的機能主義傳統,並且與韋特海默、哥爾德斯坦和格式塔心理學的整體論,以及弗洛伊德和阿德勒的精神動力論相融合。這種融合或綜合可以稱為整體動力理論。這是一個係統的理論,一般不能單純理解,而是有一定發展層次的。
雖然生存需要沒有等級之分,但它卻是有相對之分的。一種生存狀態,對於某些人是滿足的,但對於某些人卻是遠遠不夠的。這要取決於生存的欲望了。一般來說,隻要滿足了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一般的人都能生存,但一般的人都不會感到這種需要就滿足了。隻有這樣,人類才會發展。
生理需要就是平常所謂的動機理論基本的需要,但是我們有必要修正原來對這些需要的看法。這兩項研究是:體內平衡概念的發展;發現口味(在食物中進行的優生選擇)相當有效地指明了體內實際的需要或者匱乏。
所謂體內平衡就是指身體能在無意識狀態下維持血流正常狀態的功能。坎農描述了這一過程,其內容有:血液的水含量,鹽含量,糖含量,蛋白質含量,脂肪含量,鈣含量,氧含量,恒定的氫離子標準(酸堿平衡,血液的常溫。當然,其內容還可以包括其他無機物,以及荷爾蒙、維生素等等。
通過對口味與身體需要之間的關係的研究得出了如下結論:如果身體缺乏某種化學物質,人就會趨向於(以一種不完善的方式)那種缺少的食物成分的專門口味或癖好。
因此,沒有必要費心思列出人體的基本生理需求表。
因為,隻要人願意,它們的數字可任意增大或縮小,完全取決於描述的專門程度。我們不能將所有生理需要都確定為是體內平衡。現在還不能證實性欲、困倦、純粹的敏捷以及動物身上的母性行為是否是體內平衡。而且這種表決不會包括各種感覺上的快意,如味覺、嗅覺、搔癢、撫摩等,這些快意很可能是生理上的,並可能成為動機行為的目標。我們也不知該怎麼解釋這一事實:有機體在趨向於呆滯、懶惰和懈怠的同時,還有活動、刺激和興奮的需要。
馬斯洛早就指出,由於這些生理需要可以從身體的某個區域孤立出來,所以它們應看作是特殊性而不是普遍性的。這就是說,它們既彼此相對孤立於其他層次的動機,也相對獨立於作為一個整體的機體。
其次,在許多情況下都可能為這種需要找到一個部位的潛藏的基礎。這不如料想的那樣普遍準確(疲勞、困倦、母性反應等就是例外),但對於饑餓、性欲以及渴望的情況卻是確切的。
幾乎所有的生理需要,在其得到滿足時,同時也對其他種種需要起著疏導作用。比如,一個認為自己餓了的人,實際上也許更多的是在尋求安慰或依賴,而不是蛋白質或維生素。反之,有可能通過其他活動,如喝水、抽煙等來部分地滿足饑餓感。也就是說,這些生理需要雖然是相對獨立的,但並非徹底獨立。
很顯然,這些生理需要在所有需要中占主導地位。具體地說,假如一個人在生活中所有需要都沒有得到滿足,那麼生理需要就會最有可能成為他的主要動機,而不是其他需要。一個同時缺乏食物、安全、愛和尊重的人,對於食物的需要可能最為強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