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阻止自我衝動的發泄(1 / 2)

任何動機理論都必須考慮到,機體通常表現為一個整體,但有時則不然。究其原因,是因為還有一些值得重視的、特殊的、孤立的條件作用和習慣,以及各種局部的反應、我們所了解的分裂和非整合現象。在日常生活中,正如我們有時同時做好幾件事情,機體甚至也可能以非一元化的方式做出反應。

顯而易見,當有機體麵臨一次極大的歡樂,一個創造性的時刻或一個重大的問題,一個威脅或一個緊急情況時,它在整合方麵步調最為一致,但是當威脅具有壓倒優勢而機體太虛弱或孤立無助、不能控製這個威脅時,機體便趨於分裂。總而言之,當生活輕鬆順利時,機體可以同時做許多事情,可以同時向很多方向發展。

馬斯洛覺得一部分現象看起來非常特殊、孤立,但實際上並非如此,這些現象在整個結構中占據一個有意義的位置,例如轉變性歇斯底裏症。我們眼中的表麵的非整合作用,除了表明我們的無知之外,再沒有其他的意義了。不過,我們已經掌握了足夠的知識以肯定孤立、局部、分裂的反應在一定的情況下是可能的,並且,這類現象不一定是虛弱、病態或者不好的,相反,它們經常被看作是機體的一個最重要的能力。幾乎所有機體都以不完整的、獨特的或分散的方式對付局部的、熟悉的事情或易於解決的問題,而機體的主要能力用來解決更重要或更具挑戰性的問題。

盡管心理學家們都接受一個反對命題,但馬斯洛仍認為這一點很清楚:並非所有行為和反應都是有動機的,至少並非都是一般意義上的對需要的滿足的追求——尋求需要的或匱乏的東西。成熟、表現、成長以及自我實現等現象都違背了普遍的動機理論的法則。最好將這些現象看成是表現性的而不是應對性的。

此外,大多數神經病症或傾向都是基本需要滿足的扭曲。弗洛伊德派經常提及這個差別,但從未能使其清晰明白。這些衝動不知因何緣故,或受到阻礙,或找錯了出口,或用錯了手段,或與其他需要混淆。其他的症狀則相反,它們不再尋求滿足,而僅僅是保護性的或防禦性的。它們的目的就是防止下一步的傷害、威脅或者挫折。兩類症狀的區別猶如兩個鬥士,其中一個仍舊希望獲得最後勝利,另一個不抱絲毫獲勝的希望,隻是盡可能使自己不至於敗得太慘。

總體來說,我們有意識地渴望一切實際可能獲得的東西。換個方式說,關於願望,我們比心理分析學家可能允許的要現實得多,他們總是專注於無意識的欲望。

一個人的收入增加後,他自己的希望也相應地活躍起來,並且積極地為獲得幾年前連做夢都不敢想的東西奮鬥。一般人希望有小汽車、冰箱、電視機,因為獲得這些東西確是一件可能的事情,他們沒有獲得快艇或飛機的奢望,因為這些東西實際上距普通人太遙遠了,而且他們很可能在無意識中也不存有這樣的希望。

重視達到目的的可能性這個因素,對於理解我們的文化中各個階級之間的動機差別,理解我們的文化與其他貧困地區的文化在動機上的不同是至關重要的。

與達到目的的可能性相關聯的,是現實對於無意識衝動的影響。弗洛伊德認為,一個本我衝動是一個分離的存在,與世界上任何其他事物都沒有內在的聯係,甚至與其他本我衝動也沒有聯係。正如弗洛伊德在《新精神分析引論》中所述:

我們可以用比喻來近似地說明本我,我們稱它為一種混亂,一鍋沸騰的騷動……此本能給本我以能量,但本我沒有組織,沒有統一的意誌,隻有與快樂原則相一致的追求本能需要滿足的衝動。邏輯規律——首先是矛盾規律——不適合本我的進程。相互矛盾的衝動並列存在,並不相互抵消或者分離,最多它們隻是在強大的經濟壓力下折中地聯合起來,釋放它們的能量。絕不能將本我比作虛無,並且我們驚異地發現,本我還違背了哲學家們的斷言——時間和空間是我們心理活動的必要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