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阻止自我衝動的發泄(2 / 2)

很顯然,本我不懂得價值,不懂得善惡,不懂得道德。與快樂原則非常緊密相連的經濟或數量的因素控製了本我的全部進程。本能的精力投入尋求發泄,按我們的觀點,這就是本我的全部內涵。

隻要現實條件控製、減弱了這些衝動,或者阻止了它們的發泄,它們就成為自我而不是本我的一部分了。弗洛伊德在《新精神分析引論》中所持的觀點如下:

這就是說,自我是本我的某一部分,它由於接近外部世界並受外部世界的影響而減弱。它接受外界刺激並保護機體不受其傷害,猶如包住微小的生命物質的外皮層。自我與外界的這種關係決定了本我。它擔負著為本我描繪外界從而保護本我的作用。因為隻有這樣,全然不顧外界的優勢力量而盲目地滿足自己本能的本我,才可能逃避毀滅的命運。

在執行這一職能的過程中,自我必須觀察外部世界並在感知所留下的記憶痕跡中保留一幅外界的優勢力量而盲目地極力滿足自己本能的本我,才可能逃避毀滅的命運。

在執行這一職能的過程中,自我必須觀察外部世界並在所留下的記憶痕跡中保留一幅外界的真實圖畫,它必須通過檢驗現實來排除這幅外界圖畫中來自興奮的內部源泉的因素。自我為本我控製通向自動力的路,它在欲望和行動之間插入了思考這個延誤因素,在思考過程中,自我利用了儲存在記憶中的點滴經驗。就這樣,自我對本我的進程有著明顯影響的快樂原則,並且被現實原則代替。現實原則提供了更大的保障和成功的可能性。

然而另一種的論點是,成年人的所有衝動,至少是特有的衝動,是與現實結合並且受現實影響的。一句話,這就等於主張根本沒有本我衝動。言外之意就是,假如有本我衝動,那它們在本質上是病態的,而非健康的。

盡管沒有經驗上的解決方法,我仍然特別提到這個矛盾,因為這是一個至關重要、針鋒相對的矛盾。

我們看到,問題不在於弗洛伊德描述的本我衝動是否存在。任何一個精神分析學家都證明,不顧現實、常識、邏輯,甚至不顧個人利益的幻想衝動都可能出現。

問題在於,這些幻想衝動究竟是疾病或退化的證據,還是健康人最內在的精髓的展現?在生命的曆史中,初期的幻想究竟是從何時由於對現實的感知而開始減弱的?這個時間對於神經病患者和健康人是否都一樣?高效率工作的人是否能完全避免這種影響而保持其動機生活的某一個隱秘的角落?或者假如大家的確都有這些完全源於機體內部的衝動,那麼我們就必須問:它們何時出現?在什麼條件下出現?它們一定會象弗洛伊德設想的那樣製造麻煩嗎?它們必須與現實對立嗎?

我們關於人類動機的大部分知識並非來自心理學家,而是來自治療病人的精神治療家。這些病人既是有用資料的來源也是謬誤的來源,因為他們顯然代表了人口中質量較低的部分。甚至在原則上,也應該拒絕讓神經病患者的動機生活成為健康動機的範例。健康並不僅僅是沒什麼病或根本沒有病。除了討論有缺陷人的防禦手段外,任何值得的動機理論還必須討論健康強健的人的最高能力。同時,還必須解釋人類曆史上最偉大最傑出人物的所關心的全部最重要的事情。

僅僅從患病者那裏我們永遠不會取得這種認識。為了使動機理論具有更積極的研究傾向,我們必須將注意力轉向健康人,而且,我們必須合理地看待現實對於本我衝動的影響,內部衝動與現實之間不一定是截然對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