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1年(始皇26年),秦國完成了全國統一,終於建立了大一統的封建王朝,現在能夠對秦王朝構成威脅的就是來自北方的匈奴人。經過兩年的軍備物資儲備,始皇命蒙恬將軍率領三十萬大軍正式和匈奴鐵騎對陣於北地戈壁灘上。這是自秦統一天下以來對匈奴人采取的一次最為堅決的打擊行動,大秦全國上下翹首以盼,不但是君臣為蒙恬將軍捏著一把汗,就連許許多多北方民眾也都抱著同樣的心情。當時的匈奴人是北方蒙古高原遊牧少數民族裏最為刁悍的民族,仗著他們有龐大的良馬鐵騎,屢次對中原一帶實行軍事掠奪,造成邊疆屏蔽,邊民逃散,嚴重影響到北方農業經濟的發展,於是,大秦出兵打擊匈奴就變得師出有名,名正言順了。

但大秦在統一全國的戰爭中對陣的都是輕騎甚少的六國軍隊,還從來沒有和騎兵強大的匈奴人對陣過,難怪大秦上下都在為蒙恬將軍捏著一把汗。而威武的蒙恬將軍卻成竹在胸,知道該怎麼對付那些忽聚忽散的匈奴人。實際上早在幾年前,他在隱居期間遊曆天下,深入北地,全麵掌握了匈奴人生活以及實戰習性,特別是對北地及河套陰山一帶的山川地形做了全麵的地輿圖,知道匈奴人沒有弩,在馬背上也無法使用弩的劣勢,成為秦軍製敵的關鍵所在。

大戰在即,蒙恬將軍敕令三軍將士,務必牢記,不得無故傷害匈奴民眾,特別是婦女、老人、孩子,一定要嚴加保護他們(她們)的人身安全,“違令者斬。”同時,蒙恬將軍為做好戰時救助,把當地民眾組織起來,專門負責對匈奴人老弱病殘者實行救助,更大程度上不是全麵敵對,而是給予人道給與以幫助。

第一仗,秦軍大勝匈奴鐵騎,將所有匈奴有生力量趕過黃河,而大批的匈奴民眾猝不及防的隻好滯留在了河南地(此處河南地指河套黃河以南至延安、高平一帶)。第二仗,秦軍攆過黃河,與匈奴鐵騎大戰於狼山烏拉山一帶,再次重創匈奴鐵騎。頭曼單於見已無力回天,帶著所剩不多的部眾逃遁沙漠深處,遠達七百裏之外。從此再不敢涉足黃河流域一帶,秦軍實現了長達十幾年的北疆太平歲月。

奪取河南地之後,朝廷將這裏設置為北地郡,並進一步加強了九原郡的軍事防務。借著這個閑暇時光,蒙恬將軍帶著家人省親歸故裏,來到了自己的祖籍舊齊國臨沂的蒙陰縣,並遊曆了舊齊國許多地方。同時也看到了那裏富甲天下,人口稠密,人們過著富貴驕奢的生活,完全不顧及貧民和國家的困難。於是在他腦海裏產生出一個大膽的想法:舊齊國不但富甲天下,而且文化發達,應該跟西部落後地區進行交流合作,有義務幫助西部貧困不發達地區進行開發農業以及文化方麵的發展建設。他想到的首先是新秦中那些未開王化,不知孔孟的匈奴人。他們太需要中原的主流文化和農耕文化了。蒙恬向始皇上書,把這一想法說之始皇帝,得到始皇帝的大力讚賞,全力以赴支持他經略北疆。

在長期的文案和習學書寫過程中,由於書寫工具實在太慢,往往會花費他和文案們的好多時間,蒙恬就想如何才能改變這樣落後的書寫時代呢。一日,他在屬下陪同下來到山野散心,碰到一隻尾巴受傷的兔子,在行走過程中,鮮紅的血拉出一道血痕,這讓蒙恬大受啟發,於是自己找來兔毛,綁紮成一束,蘸上墨汁,但由於兔毛的吸水性不好,其書寫效果也就很不滿意。於是他失望的將做成的毛筆扔進珍珠泉邊一個石灰質的石槽。

蒙恬將軍是個文武全才的傳奇式人物,胸懷韜略,腹藏機智,製定出一整套北疆建設開發規劃,其中那片河南地被列為重點開發建設的開發區,正名為新秦中。他將新秦中那裏能夠耕種的土地和草原、山川、沼澤、湖泊進行分類,有利於在做移民工作時達到細致入微,並較早的讓當地民眾建造了許多房屋和簡易牧場。但同時蒙恬也在考慮那些富足地區的人是否樂意到這裏來開發西部,朝廷中不乏那些酷吏者向始皇諫言要求強行移民屯邊,蒙恬堅決反對。恰好,那幾年,舊齊和中原地區連年大旱,顆粒無收,好多民眾已先期流亡,離開故裏,蒙恬認為這是個移民的大好時機,趕緊上奏朝廷,移民工程全麵開始了。

在移民過程中,蒙恬充分發揮軍中各級將士的個體功能,甚至將發配到這裏的文化人都派上了用場,讓他們深入到移民隊伍中,宣傳愛國主義教育,讓他們積極主動教育那些舊齊移民,有義務指導那些匈奴人如何耕種農作物,學習中原文化。他很巧妙的將舊齊,特別是曆城人安插在匈奴人中,使得最初的新秦中就充滿了民族和諧的氛圍,民族團結遍地開花。同時還鼓勵舊齊移民和匈奴等少數民數通婚,進一步拓寬了民族融合,共同發展,共同富裕的生活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