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樣的發展趨勢下,蒙恬不忘抓全民教育,還在各裏、保、甲所建立學館,放專人指導鄉人子弟學習文化,向少數民族宣傳大秦律令。為了確保新秦中農業生產,蒙恬派人深入到西部大月氏一帶購買馬匹、耕牛,到中原地區調運大量各種農作物種子,用於大量開墾的土地耕種;調運適合於北方幹旱一帶生長的樹種,治理沙漠綠化沙漠,建設起大片沙漠防護林。對於那些經濟條件實在困難的人家實行政府扶持政策,提供耕牛、籽種等農資物品,鼓勵他們實行互助合作,有條件的提供耕牛,無條件的出勞力,互相取長補短進行農業生產。幾年時間,新秦中農業取得了長足發展。為更有效的提高農業單產,蒙恬組織技術人員第一次在新秦中黃河中遊的卑移山(賀蘭山)下,黃河兩岸開挖引黃灌溉大渠,並進一步發展成灌溉上千萬畝水稻及其它農作物的大型幹渠,就是我們今天仍然在寧夏吳忠,青銅峽、銀川等地使用的秦渠。極大擴展了農業生產的空間。

新秦中的開墾建設,對於經略北地,修築名震千古的萬裏長城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為了萬裏長城的開工建設,蒙恬調集勘測技術人員,測出了一條沿子午嶺,長一千多裏的直道,並全力以赴修築完成,確保了長城工地大量勞工和軍人的糧食、物資供應。萬裏長城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綿綿萬餘裏,自臨洮始,沿黃河逶迤而行,途經卑移山西麓一躍北上,沿著河套北部的陰山向東而去。這項耗時耗力的偉大工程完全能夠因地製宜的順利完成,離不開蒙恬的機智和運籌帷幄,展現出一代大秦儒將的偉大風采。

此時的朝中形成了以公子扶蘇和以丞相李斯為首的兩大政治派別明爭暗鬥,唇槍舌劍,互不相讓。但幸臣趙高卻在動著另一番心思,利用自己侍奉始皇的有利條件,竭力接近少公子胡亥。加上自己對刑律的熟知,最終被始皇委派為朝廷起草大秦律法,成為當時法家的代言人,某種程度上又和宰相李斯的政治主張不謀而合。但法家思想是始皇借助的一個政治思想體係,憑借這一點,李斯用來壓製其它的諸如儒家思想也就順理成章了。儒家和法家針鋒相對的鬥爭成為秦統一全國以後最大一次政治文化鬥爭,並迅速波及到全國,於是“斯文掃地,形同市井”,兩大派別之間往往互相攻訐,口誅筆伐,始皇自然傾向於李斯一邊,震古爍今的“焚書坑儒”劫難開始了。幾千名學子博士被誅殺活埋,極力反對此舉的公子扶蘇也因此而被貶邊關,做了蒙恬將軍的監軍。

少數民族孟薑族首領香溪公主曾經在蒙恬隱居期間,兩人結為金蘭。朝廷為修長城大量在全國各地搶抓夫役,危害到了孟薑氏族。香溪公主為討公道,萬裏迢迢趕赴邊關來尋自己的子民,大家都稱她為孟薑女。看到如此殘酷的勞動場麵,失蹤了許多孟薑族夫役,孟薑女大慟悲聲,長城坍塌了不少。她怒斥蒙恬,並伸手捶打蒙恬,質問他不這樣不行嗎?為一個野心勃勃的帝王,這值得嗎?蒙恬痛苦的無言以對。

新秦中的大同社會一直是蒙恬關心的地方,為了消解長城和孟薑女的不快,他決定和公子扶蘇趕到渾懷障去看看,途中意外的和匈奴公主伽陽相遇,二人在珍珠泉邊互生好感。無意間,蒙恬突然又看見上次自己扔在那個石灰槽裏的不成功的毛筆,他又好奇的將筆拿起來,蘸一些石灰膏在石頭上寫了一行字,發現不但書寫流暢,而且吸水性很強,他高興的趕緊又製作了幾枝,經過反複思考,這才想明白,原來,兔子毛必須要經過石灰醃製陰幹處理才行,於是,蒙恬的毛筆終於發明成功,流傳至今。由毛筆他又想到了人在社會生活中也應該有如同毛筆這樣吞吐吸納的胸襟才對,才能書寫出華麗的人生樂章。

蒙恬帶著發明成功的喜悅心情,沿途他看到好多剛剛離開馬背的匈奴人好奇而生疏的扶犁拄杖,耕田勞作。年輕的舊齊、匈奴男女青年喜結連理,出雙入對,琴瑟和諧。年事已高的公婆們安坐於自己家門前,享受著天倫之樂。蒙恬的心情好極了,這也感染了一直悶悶不樂的公子扶蘇,兩個人站在渾懷障城外的大河邊上,看著千帆競發的河麵,看著五月皚皚白雪的卑移山巔,以及蔚藍的天,天邊的浮雲流入天際的大河。而此刻在秦渠邊不遠的秧田裏,正在插秧的年輕男女正在水田一邊幹活一邊嬉鬧,兩個北方行政長官欣慰的感歎:好一幅明麗揮灑的塞北人民生活圖景。兩個人最後欣賞著醉人的夕陽溶進琥珀色的大河,和整個卑移山融為一體,欣賞著長河落日,離開了渾懷障。誰能想到這是他們最後一眼看到新秦中醉人的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