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嬴政滅了六國實現統一之後,認為如果他的名號不改變,依舊稱王,就顯得和六國的國君沒有多少區別,所以他決定給自己換一個名號。嬴政自己從“泰皇”和“五帝”兩個名稱中各取一個字,自稱“皇帝”,並且說他是第一代皇帝,就稱“始皇帝”。從此,中國曆史上就有了皇帝這個名稱。

秦始皇從周朝分封諸侯,以至後來諸侯之間關係越來越疏遠、互相混戰的情形中吸取教訓,不再分封諸侯,而是在全國設置郡縣,把天下劃分為36個郡,郡以下設縣。每個郡都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3個長官去治理,即郡守、郡尉和郡監。郡守是一郡最高的行政長官,統管一郡的重大事務。郡尉是管理治安的,全郡的軍隊由他統領。郡監執行監察方麵的事情。中央政府的組織機構也逐漸定型,秦始皇規定中央朝廷裏設置丞相、禦史大夫、太尉、廷尉、治粟內史等幾個重要的官職,協助皇帝治理國家。所有這些官員都歸皇帝任免和調動,從國庫裏領取薪俸,一概不得世襲。這一套封建專製的政治體製,對後世的影響極大。

戰國時期,商業已經相當發達,貨幣的使用已經很普遍。但是各國貨幣的形狀、大小、輕重都不相同,齊國的貨幣像刀,趙國的貨幣像鏟;貨幣計算的單位也不一致。秦始皇規定:以後一律使用圓形方孔、每個重半兩的銅錢,各國的舊貨幣全都作廢,不許再在市而上流通。原先六國的度量衡也是不統一的,尺寸、升鬥、斤兩等,各不相等,和一個統一國家的政權當然不相適應,對人們的生活不方便。秦始皇下令統一度量衡,全國的尺寸、升鬥、斤兩都得一致,不許亂來。原先七國的車輛和道路也各不相同,車輛有大有小,道路有寬有窄。在統一的局麵下,這樣也顯得太不方便了。於是秦始皇又下令,一要“車同軌”,二要修“馳道”。車同軌就是規定車軸上兩個輪子間的距離,一律都定為六尺(約合1.5米)。修馳道就是修築從京城鹹陽到全國各個重要地方的大路。大路路麵一律寬50步(每步六尺)。修了這樣的馳道,全國的交通就方便多了。為了政策法令的推行和文化的傳播,秦始皇又下令統一全國的文字,規定了一種叫做小篆的字體,作為全國統一使用的標準文字。後來又根據民間流行的字體,整理成一種比小篆更便於書寫的字體,叫做隸書。隸書跟現在的楷書已經很接近了。

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所實行的廢分封設郡縣,統一貨幣、度量衡、文字等,都是有利於加強全國統,有利於社會經濟文化進一步發展的。這是秦始皇的巨大功績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二世胡亥以非法手段取得帝位的。他擔心諸公子及大臣疑而不服,導致變亂,於是密謀殺害諸公子及先帝故臣。在鹹陽處死了十二位公子,在杜縣(今陝西長安西南)處死了十位公主。

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陵東側上焦村西清理的八座秦墓,有引人注目的現象。

其中十八號墓沒有發現人骨,其餘七座墓的墓主為五男二女,年齡都在二十歲至三十歲左右,大多骨骼分離散置。

十五號墓的墓主肢骨相互分離,置於槨室頭箱蓋上,頭骨則發現於洞室門外填土中,右顳骨上仍插有一支銅鏃。

據考古工作者分析,這批墓葬墓主的身份,應當是秦宗室的成員。有跡象表明,這些墓葬的墓主,有可能就是秦二世殺害的公子公主。

據《史記·李斯列傳》記載,公子高曾準備逃走,又擔心其家屬受到殘害,於是上書請求從葬於酈山腳下。胡亥準許了這一請求,並賜錢十萬予以安葬。

趙高對秦二世說,先帝臨製天下年久,所以群臣不敢發表不同的政見。現今陛下年輕,剛剛即位,如何在與公卿廷議決策大事時維護權威呢?如果所言有誤,那末就在群臣麵前暴露了短處,天子稱“朕”,本來就是說不能輕易讓別人聽到他的聲音。

秦二世信從了他的話,於是常居於宮禁之中,隻單獨會見趙高決定朝事,後來公卿大臣也很少能夠朝見。

這種表現出嚴重內在封閉性特征的政治形式,使新政權原有的積極的政治活力也被完全窒息了。

司馬遷說,秦二世統治時期“用法益刻深”,就是說,其專製統治的嚴酷,可能更超過了秦始皇時代。當時,不僅“黔首振恐”,而且“宗室振恐”,社會上下都被深重的黑色恐怖所籠罩。

秦時專製製度的明顯弊病,已經嚴重妨礙了政治機器的正常運行。

秦二世當政初,年僅二十一歲。他自以為年少,即位不久,百姓不能集附,又仰慕秦始皇巡行郡縣而威服海內的事跡,決意東巡。據司馬遷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的記載,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李斯、馮去疾等隨從新主往東方巡行。這次出行,時間雖然頗為短暫,行程卻甚為遼遠。秦二世及其隨從由成陽東北行,抵達碣石,又沿海岸南下,至於會稽,又再次北上至遼東,然後回歸鹹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