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秦二世回到鹹陽,七月就爆發了陳勝起義。不久,秦王朝的統治就迅速走向崩潰。可以說,秦二世巡行郡縣,以炫耀強權,威服海內的政治目的,其實並沒有實現,對沿途山海之神都一一禮祠所表現的虔敬,似乎也沒有得到預期的回報。

從秦二世東巡經曆所體現的行政節奏,可以反映這位據說辯於心術而詘於口才的新帝對秦始皇所謂“勤勞本事”,“夙興夜寐”,“朝夕不懈”,“視聽不怠”,以及每天“以衡石量書”,不完成審閱一百二十斤文書的日夜定額則絕不休息的勤政風格的繼承。但是,秦王朝所麵臨的政治危機,已經不是一兩個政治活動家憑個人的才智和努力能夠挽回的了。

秦王朝統治時期,民眾所承受的最沉重的負擔,是徭役的征發。

這一現象的極端表現,是征發“閭左”服役。據說正是因此而導致了政權的崩潰。漢代人總結秦王朝滅亡的原因,往往以發閭左之戍”與“收泰半之賦”並稱。“閭左”,就是“閭佐”、“裏佐”,也就是秦王朝基層政權的基本支持力量。他們本來是基層農耕牛產的組織者和地方治安秩序的維護者。徭役征發的過度,已經不得不使這些人也受到衝擊。

秦二世二年(前208)八月,由於秦二世的殘暴統治,天下義軍爭相起兵滅秦,此時丞相李斯等人被二世疏遠,宦官趙高越發專寵。

趙高為人強悍,精通獄法,行事狡黠機敏,被秦始皇任命為中車府令。沙丘之變中,又為二世皇胡亥立下大功,被升為郎中令,擁有重權。

前208年八月,趙高設計殺李斯,自己升遷宰相,他利用職權大量誅除異己,因為擔心其他大臣上秦揭發自己,就勸二世深居禁宮,不必親自坐朝聽政,臣下有事來奏,隻需由趙高自己和其他與二世親近之人密商後上奏。秦二世對此一一采納,從此常居深宮,於是趙高獨侍君側,大權在握。這時,劉邦軍隊已攻克武關,關東大部分地區落入義軍之手。趙高害怕二世責難,謊稱有病不能朝,暗中卻密謀殺掉二世胡亥。趙高讓其弟郎中令趙成作內應,詐稱搜查賊人,派人率兵進入二世所住的望夷宮,秦二世走投無路,隻好自殺。趙高立二世之侄子嬰,貶號為秦王

秦末,反秦名將項羽率領楚地義軍殲滅秦軍章邯、王離主力的重大作戰。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秦將章邯鎮壓陳勝、吳廣起義,擊殺楚地反秦武裝首領項梁後,率兵20萬渡河(黃河),配合由上郡(治今陝西榆林東南)急調至河北的秦將王離擊趙,攻破邯鄲(今屬河北)。趙地反秦武裝首領趙王歇及張耳退保巨鹿(今河北平鄉西南),被王離軍20萬人圍困。章邯屯軍巨鹿南棘原,築甬道(兩側有土牆的道路)至河,供應王離軍糧秣。趙將陳餘收集常山(郡治東垣,今石家莊東)之兵數萬人,屯於巨鹿北,自度兵少,不敢出戰。王離猛攻巨鹿,城中日趨危急。趙遣使求救於楚、齊、魏、燕等反秦武裝。

後九月,楚懷王以原項梁幕僚宋義為上將軍,號為“卿子冠軍”,項羽為次將,範增為末將,率楚軍主力5萬人救趙。三年十月,行至安陽(今山東曹縣東),宋義屯兵46日不進,欲坐觀秦趙相鬥。十一月,項羽斬宋義。懷王乃任命項羽為上將軍。

十二月,因張耳多次派人催促,陳餘不得已,遣5000人出戰,全部陣亡。齊將田都、燕將臧荼、趙將張敖等救趙諸軍皆駐紮在陳餘軍壘旁,不敢再戰。項羽遣英布、蒲將軍以2萬兵渡河,斷絕秦軍甬道。英、蒲二將初戰得勝後,項羽率全部楚軍渡過漳水,令全軍“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史記·項羽本紀》)。楚軍士兵以一當十,呼聲動地,連續數次擊敗章邯軍。諸路救趙軍將領在壁壘上觀戰,莫不悚懼。直到章邯退保棘原,諸侯方敢助戰,與楚軍聚殲圍城的秦軍,俘王離,殺其副將,解巨鹿之圍。自此,諸侯皆服屬項羽。項羽率部駐於漳水南,諸侯駐軍巨鹿城外,對章邯軍呈南北夾擊之勢。

巨鹿之戰當年夏,因秦軍屢敗,二世遣人追究。章邯恐懼,派長史司馬欣回鹹陽(今陝西鹹陽東北)稟報軍情。時趙高專權,猜忌將相,欲殺司馬欣。司馬欣潛返棘原,勸章邯早圖良謀。陳餘亦致書章邯,曉以利害,勸其反戈,裂地而王。章邯猶疑未決。六月,項羽遣蒲將軍率部分兵力,日夜兼行,渡漳水三戶津(今河北磁縣西南),斷秦軍歸路。然後自領大軍北渡,大敗秦軍於汙水(漳水支流)。章邯請降。項羽自度糧少不能久戰,乃於七月在洹水南殷墟(今河南安陽西)接受章邯軍投降。此戰曆時近一年,項羽率楚軍以破釜沉舟、義無反顧的精神,用分割截擊等戰法全殲秦軍主力,為西路劉邦軍攻取關中創造了有利條件,對推翻秦朝暴虐統治作出了巨大貢獻。

巨鹿之戰簡介

秦朝末年,天下大亂,諸侯割據,軍閥混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