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走出侗鄉,從常德到武昌(2)(2 / 3)

1925年春天,湖南省立第二師範學校招生,粟裕又報名參加考試,這次他終於如願以償地進入二師學習,被編入第27班。

湖南省立第二師範學校坐落在常德城北門內瑪瑙巷,其前身是1902年由清朝地方政府在湘西北一些知名人士讚助下創辦的“湖南西路公立師範學堂”。辛亥革命之後,在原基礎上建立了“湖南公立第二師範學校”,1915年改稱“湖南省立第二師範學校”。省立二師是湘西北的最高學府。它與長沙的省立一師(前身為公立一師、中路師範)、衡陽的省立三師(前身為公立三師、南路師範)鼎足而立,為當時湖南的三大育才基地。二師由省教育廳管轄,麵向湘西北的30個縣市招生。學製初為4年,1924年改為6年。課程有國文、曆史、數學、理化、地理、法製、經濟、英語、博物、圖畫、音樂、體操、教育、修身等。二師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早在西路師範創建之初,康有為、梁啟超等資產階級改良派的維新思想和孫中山、黃興等革命派的革命思想就傳播到了學生中間,激發了一批進步學生推翻清朝,建立民國的革命要求。林伯渠就曾組織新知學社,領導學生參加辛亥革命。五四運動爆發後,二師的進步學生受五四運動的影響,開始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就在這時,馬克思主義和其他進步思潮也隨著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和中國五四運動的熱浪卷入二師。陳獨秀主編的《新青年》,毛澤東主編的《湘江評論》和謝覺哉主編的《湖南通俗日報》等,成為二師進步學生最喜愛的精神食糧。一些進步教師也經常在課堂上揭露社會的黑暗和軍閥的專橫,宣傳革命思想。1922年,二師就出現了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的組織。接著,又成立了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常德地方執行委員會——湘西北的第一個團組織。

二師以培養具有新思想新知識的人才為己任,教學內容突出當代科學文化知識,不收學費,供給膳宿、製服、醫藥、圖書和部分文具。學生中有部分富家子弟,但以貧寒家庭子弟居多,許多有誌青年在這裏學習成材,踏上成功之路,成為著名的革命家、政治家、文學家、科學家、實業家,其中有民主革命先驅、辛亥革命武昌首義湖北革命軍臨時總指揮蔣翊武,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主持人、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林伯渠,人民鐵道事業的奠基人、全國政協副主席滕代遠,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著名的女作家丁玲,著名實業家、全國政協副主席李燭塵,著名學者餘嘉錫、舒新城等等。

粟裕進入二師學習後,感到耳目一新,心情非常舒暢。他暗暗勉勵自己:這個學習的機會來之不易,一定要抓緊時間用功讀書,求得真知,報效國家。其時,國民黨已在廣州成立國民政府,積極準備北伐了。二師也已有了共產黨組織,並且建立了讀書會等外圍組織,公開指導學生們閱讀宣傳革命思想的書刊,學生思想活躍,學校政治空氣很濃。二師的學生大體有兩類,分屬兩個陣營。一是富家子弟,他們家裏有的是錢,平時揮霍無度,大都參加國家主義派控製的“體育會”組織。一是貧寒家庭子女,他們求知欲旺盛,對社會現狀不滿,投考師範圖的是學校供應夥食,上學期間吃飯不花錢。他們對富家子弟的所作所為很反感,參加的組織叫“學生會”,以後又成立了“救國義勇隊”,這些組織都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粟裕參加的當然是後一派組織。他後來回憶說:“當時學校的黨團組織都是秘密的,同學們不知道誰是共產黨員,誰是共青團員。以‘學生會’為一方,以‘體育會’為另一方,兩派鬥爭相當激烈,幾乎是事事針鋒相對,處處互不相讓。但一般同學當時並不知道那些鬥爭都是黨團組織領導進行的。學校進步組織活動的或起或落,兩派鬥爭的或勝或負,除了同我們自己所采取的策略是否正確有密切關係外,更決定於當時國內時局的變化。在黨團組織領導下,我們秘密傳閱進步書籍和刊物,自己湊錢購買槍支彈藥,準備迎接北伐軍。”

在常德各界人民掀起的反帝反封建革命運動中,二師黨團組織和學生會常常走在鬥爭的最前列。震驚全國的“五卅慘案”發生以後,以二師共青團員為領導骨幹的常德學聯,發動各界群眾罷課、罷工、罷市,舉行遊行示威,組織查禁洋貨的行動小組,高喊“打倒帝國主義”、“打倒反動軍閥”的口號,動員人民不坐日本船,不吸英國煙。粟裕積極投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學生運動之中。這次鬥爭持續兩個多月,迫使日、英輪船公司一度停業,經銷日、英貨物的洋行也不得不歇業關門。

從1925年到1926年,隨著常德工農革命運動和學生運動的蓬勃發展,以共產黨員、共青團員和國民黨左派為骨幹的革命左派同國民黨右派的鬥爭日益尖銳。1925年11月,國民黨上層右派人物掀起了一股反共逆流,戴季陶在廣州組織“孫文主義學會”,鄒魯等在北京組織“西山會議派”,他們南北呼應,反對孫中山的“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破壞國共合作。在這種形勢下,隨著常德地區革命與反革命鬥爭的發展,二師兩派之間的鬥爭也日益激化,終於爆發了震動湖南全省的“二師慘案”。

“二師慘案”發生在1926年春季,是國民黨右派勢力製造的一起反革命暴力事件,直接起因是滕代遠支持桃源第二女子師範的學潮。

滕代遠比粟裕早兩年入二師讀書,他在24班,1924年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1925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當時是共青團常德地方執行委員會委員、常德工學聯合會執行委員、常德非基(督教)大同盟幹事長。

“二師慘案”的經過是這樣的。桃源的湖南省立第二女子師範學校,每年要從周圍29個縣招收60名學生。按慣例,每縣錄取兩名,共58名,餘下的2個名額,留給29個縣中最優秀的學生。也就是說,各縣除了可以錄取兩名合格的學生進二女師學習外,還有機會把剩下的兩個最優秀學生的名額拿到手。二女師的校長家鄉觀念很濃,1925年二女師招生的時候,他把這兩個最優秀學生的錄取名額都給了他家鄉的縣,選送的學生當然不可能是最優秀的。這樣引起了學生的公憤,爆發了學潮。二女師全體同學憤然罷課。

二師的進步同學聽到這個消息後,派滕代遠作為“學生會”代表,悄悄前往二女師表示支持。二女師校長是國家主義派,對滕代遠的到來表麵上不動聲色,暗中卻馬上給二師校長寫了一封信。二師當時的校長也是國家主義派,同二女師校長一樣狡猾。他對來信未置一詞、未批一字,讓校役貼在學校的“公布處”。信中說:“貴校滕代遠君,假借二師學生會名義來桃鼓動風潮,擾亂吾校秩序……”

二師國家主義派控製的“體育會”立即興風作浪,又是召開所謂“全校學生大會”,又是“一致同意”作出“決定”,開除滕代遠學籍,罪名是“藐視校規,敗壞校譽”。校方馬上認可。這時,滕代遠還沒有回校。

“學生會”方麵的同學堅決反對,宣布“體育會”召開的大會不能作為全校學生大會,“決定”當然也就無效。“學生會”采取了三項措施:一是要滕代遠趕快返校;二是請桃源第二女子師範派代表來二師聲明滕代遠是以個人身份到二女師去看朋友的,根本不存在什麼“代表常德二師去鼓動學潮”,這完全是無中生有的捏造和誣陷;三是召開全校學生大會,讓二女師代表參加,說明真相,並宣布以前的“決定”無效,恢複滕代遠學籍。

“學生會”按照已經公布的時間、地點召開全校學生大會。國家主義派的校長、教員一看形勢不妙,都悄悄把辦公室一鎖,提前下班回家了。

全校學生大會會場設在理化教室。理化教室對麵有一座二層樓的房子,樓上是“學生會”的辦公室,樓下是“體育會”辦公室。“學生會”、“體育會”都不過是對外活動用的名稱而已,“學生會”辦公室實際上是黨團辦公室,“體育會”的辦公室實際上是國家主義派辦公室,二師的學生對這些都是心照不宣的。

這可是名副其實的全校學生大會,雙方學生幾乎都到會了,都做好了充分準備。這既是一次辯論大會,雙方都力圖充分掌握有關的事實根據、法律根據和學校現行規章製度的根據,準備在辯論中駁倒對方;又是一場充滿著火藥味的全體會戰,雙方都暗中準備了木槍、木棒、紅纓槍等體育器械,集中了石頭、磚塊作“彈藥”,準備大幹一場。會場氣氛相當緊張。

辯論一開始就非常激烈,唇槍舌劍,互不相讓。“體育會”堅持要開除滕代遠學籍,“學生會”堅持要恢複滕代遠學籍。辯論很快升級,到了白熱化程度,由動口發展到了動手,最後棍棒交加,石頭對擲,雙方從理化教室的會場打到了對麵的二層樓房。

國家主義派一個姓鄭的學生,在混亂中迅速從一樓跑到二樓,想衝到“學生會”辦公室去。顯然,他是有政治目的的。“學生會”一個叫陳德型的同學守在二樓樓梯口,他見那個姓鄭的學生來勢很猛,馬上端起紅纓槍攔阻,卻一槍刺進了那個學生的胸膛,頓時血流如注。國家主義派學生借機大喊大叫:“學生會殺人了!共產黨殺人了!”

這場鬥爭,本來對“學生會”是非常有利的,同情滕代遠和反對開除滕代遠學籍的,不僅有左派學生,還有大批中間派學生,人數上“學生會”占了壓倒的優勢。可是就因為動了武,尤其是“學生會”又傷了“體育會”的人,再加上“體育會”抬出共產黨來一嚇唬,中間派都給嚇跑了,“學生會”很快由優勢變為劣勢。“體育會”的學生當即在全校戒嚴,抓住了二師黨支部的一名組織委員,還搜走一份有39個黨團員名單的登記簿。他們趁機又以全校學生的名義,打電報給湖南省政府、省教育廳、全國各學校、各學聯、各報館,誣蔑共產黨行凶殺人。包括滕代遠在內的這39名學生,很快全部被省教育廳和學校當局宣布開除。粟裕那時雖然積極參加黨團組織領導的活動,但還沒有入團,名單上沒有他的名字,幸而留了下來。

滕代遠離開二師以後,經常德黨組織介紹,到長沙與中共湖南省委取得聯係,先後在平江縣和長沙近郊區任共產主義青年團團委書記和省農民運動特派員、農民協會委員長。

粟裕後來回憶說:“經過這次事件,我懂得了革命運動要取得一般群眾的支持,否則自己會陷於孤立。在這次鬥爭中我的政治覺悟和鬥爭意誌,有了進一步提高。”

1926年夏季,粟裕從常德回到會同過暑假。此時,家中的經濟更加拮據,父母親不願意讓他再到外麵讀書,把他禁閉起來,一直到10月中旬粟裕才第二次出逃,回到學校。

這年11月,經邱育之、蕭鍾嶽兩位同學介紹,粟裕正式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莊嚴地舉行了入團宣誓儀式,一個月後,他擔任團小組長。

粟裕在入團以前,就廢寢忘食地閱讀革命書刊,樹立起共產主義信仰。當時二師的黨組織以公開組織“讀書會”為掩護,秘密傳送革命書刊。粟裕常從進步同學手中,借閱這些書刊。二師學生中傳閱的書刊有《共產主義ABC》,列寧曾把這本書評價為“極有價值的書”。這本書的前言中指明此書是聯共黨校必讀的教科書,凡是得到這本書的同誌必須讀完它,以確立關於共產主義的目標和任務的概念。粟裕十分認真而且反複地閱讀了這本書。此外,他還廣泛涉獵了其他共產主義理論書籍和《向導》、《新青年》等雜誌。通過認真學習,粟裕懂得了隻有共產主義才能救中國、改造舊社會必須反帝反封建的道理,思想認識產生了新的飛躍。他後來回憶說:“這些書刊,使我明白了共產主義一定會在全世界實現,這是人類曆史發展的必然規律,不以任何人意誌為轉移的;懂得了當前革命任務是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當我一旦明白必須推翻舊世界和建立共產主義新世界的道理,就覺得少年時代的‘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行俠思想是多麼幼稚可笑,後來的彷徨、苦悶,思路又是多麼狹窄。我決心將自己的一生獻給壯麗的共產主義事業。”當時,常德縣農會、工會已經組織起來,農會已有近萬會員,發展迅猛異常,顯示了工農群眾的力量,這更加堅定了粟裕的革命信念。

入團後,粟裕積極參加共青團組織的一切活動,包括共青團和學生會組織的文藝、體育、旅遊和演講等活動。1992年,粟裕當年的音樂、美術教師,92歲高齡的倉愧吾老先生回憶粟裕在二師讀書時的情況說:“粟裕同學給我留下的印象很深。當時不知道他是共青團員,隻知道他是思想進步很活躍的人。他中等身材,麵目清秀,長得結實有力,一望便知是個精明強幹的人。他好學多才,品學兼優,在同學中頗孚眾望,教師也很喜歡他,是全校有名的模範生。他喜歡唱歌、演戲,善於演講。學校有什麼大型活動,總少不了他。每當上台演講,他態度從容,緩緩走到台前,目光炯炯地環視一周,把眾人的注意力吸引到他身上。演說有聲有色,頭頭是道。演講時,場內鴉雀無聲。講完後,全場掌聲齊鳴。粟裕愛好音樂,常來找我探討音樂理論、聲樂和作曲。他對當代作曲家的作品經常進行評論,發表獨到的見解。我喜歡打牌,他勸我不要打,說打牌玩物喪誌,浪費時間。他還常常要我講上海學生運動的情況,聽後興奮不已,惋惜自己未能身臨其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