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董卓(2 / 2)

“汝欺人太甚,莫非欺吾不敢殺人乎?”聽袁槐的語氣不但不把袁術舉兵的事情當成一回事,還暗諷關東諸侯的反叛是由於有“奸人”的緣故,而這“奸人”的名分不用思考肯定是指向自己,董卓心中的怒火被撩撥得無以複加,他惱羞成怒的悍然抽出腰間懸掛的寶劍,鋒芒直指袁槐,喝罵說道。

看到董卓,袁槐二人言語不過數句竟使得前者拔劍相向,包括董卓心腹謀士劉艾,蔡邕,李儒在內以及黃琬,荀爽等重臣全都紛紛抱著董卓的雙腿泣聲說道:“袁術歸逃魯陽舉兵謀逆,而太傅安居洛陽,此間相隔千餘裏,幹太傅何事?且此子不過小兒輩,仗著勇力妄行不軌,實不過螳臂當車,自取滅亡。太傅四朝老臣曆經恒,靈,少以及當今天子,一直忠心耿耿,毫無行差踏錯,功高當世,名傳九州。今若無故以刀兵加之恐海內震恐,天下難安矣!”

“何言無故?其至親舉兵謀逆,難道罪不及九族乎?”董卓沉聲辯說道。

“相國昔日曾為太傅故吏,今若刀兵加之,恐海內非議,於相國清名不虞!”劉艾低聲對董卓說道。

聞聽劉艾的話語,董卓頓時麵色一鬆,他知道自己身上始終背負著袁氏故吏的標簽,若是自己絲毫不顧忌情麵將袁槐一家處死,那自己肯定會成為大漢朝士民的公敵,畢竟有漢一朝,故吏對於恩主有若鷹犬之餘主人。故而無論董卓官居何等高位麵對袁槐都不得不禮讓三分,除非董卓自立為皇帝,否則這樣的關係將會一直持續下去。

“然則,太傅畢竟有失察之責,孤當稟明陛下,請陛下治其失察之罪!”董卓收劍入鞘,肅容說道。

看到董卓沒有當場發飆將袁槐就地斬殺,眾大臣不由得暗自籲出一口氣,而聞聽僅僅是要治袁槐一個失察之罪,眾人又感到董卓此次高高舉起卻又輕輕放下是否別有隱情。

眾人中何顒,荀攸二人對視一眼,看出彼此眼中的震撼,他們沒想到董卓竟會是如此的色厲內荏,對於袁氏的反叛竟然沒有絲毫辦法。

經過對袁槐的一番恐嚇,董卓又一次看到諸公卿大臣噤若寒蟬的模樣,他的心中得意萬分,便招呼諸公跪坐在左右,而自己安居中央高坐。

“此番召集諸公到來,是為社稷大事,今關東諸州郡擁兵反叛已成合眾之勢,諸公皆才智高絕之士,可否為孤謀劃一二?”董卓和顏悅色的對著堂內諸人問道,卻不料除去劉艾,李儒,蔡邕三人之外,其餘眾人全都眼觀鼻,鼻觀口,口觀心,一個個閉口不言,將董卓的問詢置若罔聞。這使得董卓麵色頓時變得極為難看,他沒有想到自己對這些人授以高位,但這些人卻根本不領情,竟絲毫沒有把他這個大漢相國放在眼裏。唉!董卓不由得在心裏重重的歎氣:自己雖然以位高權重,但仍然得不到他們的忠心。而在座各位無一不是聲名達於天下之輩,他有心殺雞儆猴卻也不敢隨意屠戮,隻好強壓著怒氣一再的問詢,但仍沒有人出言告解,董卓怒不可赦,便命人將方才虐殺的侍女的手、腿斬下來,煮熟之後,端到每一位公卿的麵前,勒令他們吃人肉!諸公卿震驚於董卓的殘忍無禮,心中悲憤萬分卻無有奈何,少數人如同何顒和荀攸借昏厥以躲過羞辱,而司空荀爽因為被董卓勒令第一個吃人肉,悲憤之下引發舊疾,病重難治,不得已董卓令人將其抬出府邸。而如此一來,洛陽城內上至公卿下至庶民對董卓憤恨無以複加。而荀攸憤恨於董卓對荀爽的羞辱,在何顒的串聯下決定和伍孚等人刺殺董卓。

“這些公卿大臣,一心為己絲毫不考慮社稷大事,死了活該!”命人送走公卿之後,董卓對著留下來的劉艾,李儒二人破口大罵說道。

“相國且息雷霆之怒,今關東諸侯舉兵西犯,其前番各不統屬宛若散沙不足為慮,而今袁術北上,吾恐其以其聲望合眾各軍,如此實乃心腹大患。”劉艾思索片刻,緩緩說道。

“長史大人過濾了,關東諸侯所部士卒皆乃新兵,其戰力焉敢於主公之西涼鐵騎比擬,更何況主公掌握大漢最強之南北二軍,天下何人能當?不若放任袁術進駐酸棗而後命大將一戰破之,如此則天下恐懼,無人在複敢為叛!”李儒同樣侃侃而談,卻給了董卓另外一番思路。

“文優此言甚和孤意,計當如此,即刻速發!”董卓笑著頷首回應。

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起點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