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董卓(1 / 2)

初平元年春,術陰假三公詔命、兵出魯陽,此舉一出天下巨震,中原各地士民無不引頸相望,皆奔走相告,俱言:“袁氏即出,董卓覆滅隻在反複之間!”

洛陽城內寒風朔朔,風雪飄零。聽到袁術起兵的消息傳來,董卓一連數日不曾安睡,雖然在他內心中認定袁術此人言過其實,勇悍卻好斷無謀兼又氣量狹小。如果身邊沒有才智之士以相輔佐,以他好利惜命的本性根本不敢領兵北上,而如今傾力來攻,必定是有人鼓動許諾。而從自己曾與他交往的經曆看來,袁術其人終究不過是一個公子哥,要論及真正的本事,文不及劉艾,武不過徐榮。隻是袁術的身份卻非同凡響,其背負四世三公之名望,天下士民無不仰望,密探回報說如今袁術大軍還沒有到達酸棗卻已經讓彙聚在哪的張邈,張超,劉岱等人欣喜若狂,就連士卒之間也奔走相慶,一時間原來的寥寥孤軍頓時士氣大振,由此可見袁氏在關東州郡中聲望之高,而更令董卓擔心的是那個才幹、聲望比之袁術有過之而無不及卻一直蟄伏在渤海的被人稱為天下楷模的袁紹袁本初!他會不會為了與袁術爭奪士民之望也兵出渤海,參與到酸棗的聯軍當中去?

回憶起自己初入京洛之時,手中大軍在側,意氣風發之時提起廢立之事,那個袁紹竟然敢當著諸公卿的麵前駁斥自己,即使自己怒目瞪視手撫刀劍也寸步不讓,如今其歸逃渤海半年有餘,聞聽其將渤海治理得井井有條,若其有意兵出渤海,實乃心腹大敵。好在自己未雨綢繆,以韓馥為冀州牧,而韓馥為了能保住自己的榮華富貴,不但令趙浮、程渙二人將兵二萬駐屯渤海還時不時的縮緊對袁紹本部大軍的糧草供應,如此恰如馬上牢籠,即便袁紹有驚世大才卻也無能為也。但時日一久,以袁紹的聲望和才幹,其甘居韓馥之下?不過若是袁紹和韓馥之間起了衝突,卻是正中下懷,如此一來關東聯盟必定冰消瓦解,到時自己占據中央名分,再以朝廷大義趁機挑撥離間,必定能高枕無憂,怕的是袁紹會不顧一切率軍趕往酸棗,而後依據他三十年積蓄的聲望統攝關東諸州郡,先平定韓馥,而後集關東之力西向,屆時自己即便擁有八關之地理優勢也難以言勝。

其實最好的應對應該是迅速調集大軍,撲滅兗州諸侯。可惜的是牛輔的大軍還沒來得及集結,卻又傳來白波賊攻略河東,進犯河內的消息。而這時議郎鄭泰卻提出懷柔關東,真是腐儒之言。人家刀已出鞘,難道指望幾句好話就可以打發的麼?不過,自己正可借助鄭泰之言,麻痹兗州眾人,據有河內,隨時可集結鐵騎南下。

隻是關東諸侯實在是太可惡了,一個個都是自己提拔任用,卻沒想到區區一張莫須有的三公詔令就引得那麼多人叛亂,董卓感到胸中有股怒火難以發泄,抬眼看著一名名正在給他溫酒的侍女,猛地抽出腰間寶劍,對著侍女的胸口一劍刺去,那侍女來不及有所反應便帶著委屈和疑惑倒在地上。

“傳令,有請太傅及三公九卿來相國府商議大事。”董卓對著護衛大聲喊道。

半個時辰之後,太傅袁槐,太尉黃琬,司空荀爽,司徒楊彪,太仆王允,議郎蔡邕、鄭泰、何顒,執金吾士孫瑞,侍中種輯、越騎校尉伍瓊,名士荀攸以及董卓的心腹謀臣長吏劉艾,尚書李儒等人紛紛來到董卓的相國府。諸人麵色各異,或麵有喜色或麵無波濤或麵有憂懼但唯有太傅袁槐時而皺緊眉頭時而麵露喜色,眾人皆知其從子,被拜為後將軍的袁術袁公路已經起兵北進以彙合兗州諸侯,兵鋒所向正是安居洛陽城內的董卓等人。

這個忤逆子,眼中還有我這個家主嗎?舉兵北向這麼重要的事情都不事先通報一聲,以至於讓自己全家深陷死地,著實可氣。更何況董卓雖然毒殺少帝,賜死太後、膽大妄為但對於當今陛下卻是有報母仇、立天子的恩情。在他還沒有做出更多更壞的事情之前就貿然出兵,是不是有點為時過早?唉!現在兩方已經兵戎相見,自己又怎麼能置身事外。隻是希望董卓不要借題發揮,殺我袁氏滿門。

“太傅大人,袁公路乃汝至親,如今舉兵作反,公以為當如何處置?”董卓雙眼在人群中一眼就看到了袁槐,而後怒不可斥的喝問道。

“關東諸州郡舉兵作亂無有人臣之禮,其中未嚐沒有受奸人蒙蔽者,若不加甄別貿然征伐恐於國不利,吾願輕車遠行,說得諸州郡負荊請罪。”袁槐將董卓的暴怒視若不見,淡然應承說道,竟連消帶打的將董卓的質問輕輕鬆鬆的回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