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仁是不會同意讓朝廷也分一杯油的,他還指望從石油產業中獲利呢。這不,早在他回京麵君之時就跟正德達成同識:天下油田收歸皇室所有,由萬仁負責開采煉製事宜;所得產品如瀝青燃油等物,六成作為朝廷公用,四成用於販售,販售所得除去生產成本,一半歸內庫,一半劃歸皇家科學院作為經費。
利益瓜分完畢,朝廷各部想分“油”利?門也沒有了,別說萬仁不同意,正德也不會同意。當然,也不是一點好處也不給,正德元年三月,正德就下特旨,按品級給京官加發燈油,一品二十斤,從九品的三斤,品級每降一級減一斤。而加發燈油的理由是:鼓勵京官夜間多在家讀書,少出去搞腐敗。
至於成品的銷路,萬仁壓根就不用發愁。燃油可以用來替代植物油作為燈油出售,隻要價格合理,百姓自然樂於接受。瀝青更是不愁沒銷路,那些地主老財哪個不想改善自家的居住環境,相信用不了多久,門前輔瀝青就會風靡一時。
萬仁著眼的可不隻是明朝內部市場,那些時常來貢的藩國也是財大氣粗的,有輔路的好東西,不怕他們不爭著要。當然,在對外貿易這方麵,萬仁本著無商不奸的國際主義精神,價錢肯定要定得高高的,什麼厚往薄來,見鬼去吧。
不要,拉倒,老子還不想賣給你們,你們回家玩泥巴去吧。
三月十五日,京通糧道全線竣工,正德自然不會錯過這個出遊的大好良機,他傳旨下來,名為巡視新糧道,實際上是一路觀光旅遊。這不,他乘坐著一輛新式敞篷馬車,在大批錦衣衛的拱衛下,開始了東進通州之旅。
照例,事前朝廷科道言官都紛紛上書表示反對,理由無外乎擾民與怠政,這些奏疏正德連看都不看一眼,直接扔到一邊。其實經過數日前的昌平縣微服私訪和年前“南巡”,正德早就明了:除了上述兩個冠冕堂皇的反對理由之外,他們不希望皇帝下基層的最主要原因是因為下麵有很多見不得光的東西不能讓皇帝看到。
皇帝有組織有計劃地下基層,萬仁是不會反對的,他隻反對皇帝不顧自身安全,不帶隨從就偷偷摸摸地外出。當然,萬仁也反對那些隨行人員借皇帝出遊之機矯上意謀私利,所以,他不但給正德進獻了一輛新式馬車,還一路隨行。
要說這輛新式馬車,如果隻看表麵,它沒有鑲金輔銀,算不上豪華,不過它可是花了萬仁數日心血才弄出來的,它最富革新意義之處在於那一套軸承:兩個環形鋼圈中套著十數顆大小相同,圓度相對精確的鋼珠。
別小看這個東西,比起常用的木製輪軸,鋼軸承可以有效地減少車軸轉動摩擦,轉動的速度更快,在路況良好馬力充足的情況下,裝備了軸承的馬車日行八九裏不成問題,如果日夜馬不停蹄,日行上千公裏都不在話下。而且軸承還可以減少車輪內部磨損,可有效地延長車輪的使用壽命,還可有效地減少震動,讓人坐著更加舒適。
軸承這種小機械意義重大,但是製作起來卻費時費力,在沒有機床車床等金屬加工器械的情況下,隻能用純手工進行加工,不管是環形鋼圈還是鋼珠,都是八名全北京最好的鐵匠一點一點地打磨出來的,為了這輛馬車的四個軸承,萬仁支出了一百多兩白銀作為工錢。
與此同時,這八名鐵匠也被招入科學院,負責研究金屬加工,而如何減少軸承的製作成本與工時也被擺在了第一位,因為這一項工業不隻是用以贏利的主打產業,萬仁還打算讓朝廷運糧馬車也裝備上軸承,以加快運糧速度。
要知道在秦漢以前,馬車是一種重要的交通工具,上層貴族乃至皇帝都喜歡乘坐馬車出巡,而禦,即駕馭馬車的技術也是君子必習的六藝之一。不過,自從人抬的步輦與轎子之類的代步工具出現之後,馬車這種交通工具就漸漸地不為貴族階層接受,淪為了貨車的角色,隻有平民階層才會乘坐,上層人士不是騎馬就是坐轎,到了明朝,官紳貴族階層特別是皇帝,已經淪為肩上一族了。
為什麼轎子會這麼受歡迎?一是乘坐舒適,坐在暖轎上打著小盹吟個小詩啥的,別提多愜意,至於抬轎的腳夫是否舒適,就不在這些官老爺考慮的範圍之內了;二是彰顯身份地位,那些隻講排場不講效率的官紳貴族,不隻愛坐轎,還愛坐大轎,二抬四抬的小轎早就過時了,時人多愛乘八抬十二抬十六抬甚至三十二抬大轎,總之排場越大越好。
這股奢侈之風興起,以至於弘治帝於弘治七年下令,文武官例應乘轎者,以四人舁之。其五府管事,內外鎮守,守備及公、伯、都督等,不問老少,皆不得乘轎,違例乘轎及擅用八人者奏聞。
不過,這個世界是無比神奇的,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總之坐轎子這種特權已經深入民心了,官民們紛紛頂風犯案,就算要排除萬難,也是要坐它一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