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東巡(下)(3 / 3)

“各位別多想,他此次出京是為尋油,沒空見各位,還特意叮囑本官莫將其行程透露出去,以免官場間繁文縟節耽誤了辦差。”見同僚有些風聲鶴唳了,王守仁隻得出言勸他們放寬心。

聽了王守仁這話,那些官員心中還是忐忑不安,隻能求神拜佛以保佑自己能過了這一關。

二月初二,龍抬頭,通州運河岸邊人山人海,多是商旅和通州城百姓,他們是來參加開漕節的。由於京杭運河北段已經大部分解凍,碼頭邊停著數百艘大小不一的船隻,大部分都是滿載貨物等著南下的貨船,當然也有很多是朝廷的漕運船,這些漕運船從江南運糧北上來京,南下自然也不能空著,漕軍多把船倉出租給商旅,收取船租補貼用度。

不過很可惜,北方物產算不上豐盛,江南所需的山貨也不太多,反倒是北京多靠江南給養,這就造成了貨船北上超載南下空載的局麵,再加上航運緩慢,這就造成了運力的巨大浪費。

萬仁知道,要改變這種現狀,隻有一個辦法,這就是改變運輸方式。如果不用費時費力的漕運,隻有兩個辦法,要麼走海運,要麼走陸運。

走海運看起來很美好,但是在明朝要想實行起來難度很大,因為風險太大,一旦失事沉船,朝廷若是處罰運糧官,未免顯得太過苛嚴,沒人願意擔這份責任;如果不處罰,就是縱容,運糧官肯定謊稱沉船,暗中卻將糧和船一起轉手倒賣以中飽私囊。

走陸運的話,就得用馬車,修馬路。從北京到南京,地勢平坦,修路並不難,難就難在要過黃河淮河和長江三道大河。小河可以搭橋,大河修不了橋隻得用船運。這種水陸聯運,要想方便快捷,除了要有好車和好船之外,還要有一種東西——集裝箱。當然,沒有大型起重機械,不可能做成幾十噸的大箱,但是做成五石一口的糧箱,這也不難。運船做成平板船,馬車做成平板車,糧箱下船就直接裝車起運,省時省力。

按照每年運四百萬石糧入京計算,五石一趟就要走八十萬趟。如果馬路修好了,按照保守估計,從揚州到北京十日可來回一趟,一輛車一年可以來回三十趟以上,最多需要三萬輛車六萬匹馬六萬運夫及輔助人員。

當然,這四百萬石並不是全部從江南起運,其中有近八十萬石是從山東和河南起運的,運程並不太長。總體折算起來,三萬輛車是上限了。

用三萬輛車日日不停地給朝廷運糧,萬仁初一看到這個結論,覺得很荒謬。但是當他翻開漕運記錄時,才發現什麼才叫小巫見大巫:漕軍有約一萬一千艘漕船,十二萬一千多兵力。每艘漕船可運糧四百石,一年隻能來回於南北京一趟。一萬多艘船和十二萬人長年被困在這幾百公裏長的運河上,這才叫荒謬絕倫。

當然,這還不包括維護大運河的輔助人員。由於運河水位高於長江,漕船從長江進入運河時,必須過水閘,位於長江口就有三處水閘,而位於黃河附近的河段,為了解決泥沙淤積河道淤塞等問題,更是水閘密布。要管理這麼多水閘,人員不下萬人。另外,一些水流湍急的河段,要用牛馬來牽船,這又要用到數千人力畜力,更別說每年要清除淤泥所要征發的數以萬計的徭役了。

總而言之:大運河是大動脈這並不假,不過它是一條噴血的大動脈。

“不能再等了,要加快大修南北禦道的步伐。”萬仁暗暗下定決心。

“萬大人,您可要發言?”坐在一旁的王守仁見萬仁安靜地坐在主位上,略有所思,就低聲提醒道。

“哦。”萬仁從沉思中回過神來,站到台前,雙手抬起向下壓,示意下麵的百姓安靜,這才開口宣講,口氣十足的聲音回蕩在會場上。

“天下,利在交通,路通則商通,商通九州則天下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