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音篇 二十畫(1 / 1)

語音篇 二十畫

鱖魚

唐·張誌和《漁歌子》有“桃花流水鱖魚肥”,元·周德清《雙調沉醉東風》有“流水桃花鱖美”。

鱖魚,體側扁,背部隆起,黃綠色,全身有黑色斑點,口大,鱗片細小,生活在淡水中。

《本草綱目》卷四十四“鱖魚”條有異名“廚(音‘薊’)魚、石桂魚”等。朱介凡《蓴鱸懷思》(台北《湖北文獻》第163期)提到:“初一、十五拜祖宗、敬神,必特買鱖魚為主祭品,鱖字讀音如桂……俗說作桂花魚,或特說作祭魚。”

《廣韻·祭韻》居衛切有“鱖”字。居衛切,武漢可以有兩讀,就是開口的Ji和合口的gui(都是去聲)(熊正輝先生告知)。前者,文獻中寫作“廚、締”(見《本草綱目》)、“季”(見《夢粱錄》、《都城紀勝》、《笠翁偶集》、<正字通》)、祭(見《夏口縣誌》);後者,有人寫作“桂”、“貴”。《廣韻·祭韻》中今讀Ui韻的字有衛、銳、綴、彗等,今讀i韻的字有祭、際、曳、例、厲等。這跟居戎切的“弓”有gong(陰平)、jiong(陰平)兩讀是一樣的道理。

據《國語辭典》,鱖有jue、gui兩讀,以讀jue為正音;如今卻以讀gui為正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