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音篇 十九畫(1 / 1)

語音篇 十九畫

兩腿盡量彎曲,像坐的樣子,但臀部不著地——這種狀態,古代叫“踞”,現代通用語叫“蹲”,北京音“dun”(敦);武漢卻叫“ku(陽平)”,音“哭”,正是《集韻·模韻》空胡切的“站”,意思是“蹲也”。按語音發展規律,該讀陰平(枯),有了一點改變(即溪母讀如群母)。在使用上,文獻中不多見,書證僅有《漢語大字典》所舉的《戲曲劇本選集·五台會》的“但見烏鴉蛄幾堆”。

在武漢口語裏,是不說“蹲”(音“敦”)的。然而,舊日用板子打毽子,有一個動作——雙腿盡量彎曲,臀部不著地,讓右手從後麵往右腿襠裏伸出來,把落下的毽子往上拋,叫做“cen(陽平)”,其實正是“蹲”字。蹲,據《廣韻·魂韻》徂尊切,折合今北京音“cun”(存)。武漢“存、岑、層、臣、成”等字都音“cen陽平”,跟《廣韻》正合,而與北京音“dun”卻不合。

據《國語辭典》:蹲,dun為語音,cun為讀音。如今,作為書麵語的蹲(如“蹲點”),各地的讀音則跟北京音保持對應了。“蹲點”武漢音deddiad。有趣的是,近年來,有人竟把這個嚴肅的用語(到基層工作)用作解大便的謔語,相當於某些地區的“蹲坑”。

報上有人把“ku(陽平)倒”寫成“窟倒”,未免太隨意了。

蟹(海)子

武漢有一則老歇後語:“蟹子夾豌豆——連滾帶爬。”所謂“蟹子”,就是螃蟹。武漢的老人都知道。

舊時代,漢口的交通行業將汽車業、馬車業和人力車業分別稱為“滾子幫”、“蹄子幫”、“蟹子幫”(見嚴昌洪《辛亥革命與20世紀中國社會·近代人力車夫群體意識探析》,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表明人力車的速度最慢。

“蟹”字中古音胡買切,是個上聲字,由於聲母是全濁音(匣母),按語音發展規律,今讀應為去聲,所以,標準音讀xie(謝),同“懈”。而武漢仍讀上聲(hai),同“海”,也很特別。

螃蟹古稱“蟹”。據《廣韻》:“蟹,螃蟹,本隻名蟹,俗加螃字。”表明古代“蟹”是通稱,“螃蟹”是俗稱。但至遲在南唐時代,“螃蟹”之稱已進入書麵語;元代更為普遍,成為通稱。現在,“螃蟹”仍作為通稱,倒是“蟹”或“蟹子”成了方言詞——俗稱了。

據武漢報載:武漢水產市場的螃蟹品種,以附近縣市運來的“海子”(腳上有毛的)為主。查有關資料稱:生長在江河淡水的螃蟹為“河蟹”,又稱“毛蟹”。可見報上所說的“海子”,其實就是“蟹子”,又可見這個稱呼現在還保留在湖北方言裏。

另外,武漢讀“蟹”如“海”由來已久,這從1899年印行的《漢音集字》一書中“海、蟹、醢”等字都音hai上聲即可得到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