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音篇 十八畫(1 / 1)

語音篇 十八畫

藜(蔞)蒿《武漢晚報》2001年3月2日有文《吃盤泥蒿有點難》,2002年2月7日有圖片標題《泥蒿賤賣》,《武漢文史資料》2007年第5期有文《苦泥蒿甜泥蒿》,都是說的同一種菜。《長江日報》1999年3月19日載文《野菜飄香》提到“一碟涼拌泥蒿,鮮嫩翠綠”。台北<湖北文獻》第165期載文《中國獨有的口腹文化》提到沔陽三蒸,再加一盤涼拌藜蒿、一盤小魚氽,都是“錦上添花”的美食,文中加注:“藜蒿屬草科,為湖北獨有的一種狀似艾蒿的植物……佇放數日,待其葉子脫落,其莖肥嫩,切枝涼拌,脆香鮮嫩。”根據武漢方音特點,“泥”、“藜”同音,以上所說的其實是同一種東西。

據考證,這就是蔞蒿。《詩·漢廣》所雲“翹翹錯薪,言刈其蔞”,即秋後割萎蒿;又《采蘩》所雲“於以采蘩,於沼於址”,即摘萎蒿。據《爾雅·釋草》,蘩即白蒿,水生的叫由胡,就是蔞蒿。蘇軾詩句“萎蒿滿地蔞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描繪了水鄉的早春風光。《本草綱目·白蒿》列舉了蔞蒿治病和保健的功能(以上見《蔞蒿小考》,載《武漢春秋》1984年第3期)。

萎蒿的“蔞”,據《廣韻》,有落侯(一16u)、力朱(一lu)二切,後一讀,武漢早期跟鄰近地區讀成Li(ni)陽平,所以寫成“藜(泥)”。

明·王磐《野菜譜·蔞蒿》:“采蔞蒿,采枝采葉還禾苗;我獨采根賣城郭,城裏人家半凋落。”蔞蒿可救饑:春采苗葉,熟食;夏秋莖可作齏,心可入茶。

囊貨·

武漢話裏有幾個“貨”。

一是“huQi(陽平)貨”,亦即劣質品,也喻指醜人。音huai(陽平)的字有懷、淮、踝、槐等,但意義不沾邊,能沾上邊的是《廣韻·皆韻》的“嫋”字,音戶乖切,釋作“崴(乙皆切)嫋,不平貌”。意思接近。

二是“so(去聲)貨”,亦即劣質品,也指形狀難看或者不成氣候的東西或人(所謂“歪瓜裂棗”)。常用字裏沒有音so(去聲)的字。《集韻·過韻》有個“鎖”字,音蘇臥切,釋義為“麵不精也”。把麵(粉末)加以引申,適於一切東西乃至人。

三是“nai(陰平)貨”,亦即劣質品,特指肮髒或無用的東西或人。沒有同音字,《集韻·代韻》有個“能”字,音義相近(參見“垃瓜”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