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音篇 十七畫(1 / 1)

語音篇 十七畫

螬(潮)蟲

蛔蟲,是一種寄生蟲,外形像蚯蚓,白色或米黃色;能附著在人的腸壁上引起蛔蟲病,進入肝髒、膽管還會造成其他疾病。《本草綱目》卷四十二“尤(蛔)蟲”條李時珍曰:“五行之中皆有蟲,諸木有蟲,諸果有螬。”武漢據此將蛔蟲附會成“螬蟲”。按字書,螬,即蠐螬(或作螬蠐),是金龜子的幼蟲,乳白色,圓柱狀,向腹麵彎曲。與蛔蟲不相幹。

如果認為腸內有蛔蟲的人常引起胃部難受,武漢稱發潮,有人認為可寫作“潮蟲”。

臊蝦子

香港及東莞的語言資料中,有“蘇蝦仔”的說法,指的是嬰兒,卻很難知其所以然。而廣州的資料卻將之寫成“臊蝦仔”,倒為研究方言提供了一條線索。

以上三地的方言中,“蘇”和“臊”同音。所以,“蘇蝦仔”和“臊蝦仔”隻是寫法不同,實際上是同一個用語。

在武漢,也稱嬰兒為“臊蝦子”(隻限於男嬰),有人誤以為這稱呼含有譏諷的意思,卻不知這其實是對嬰兒的呢稱。由於嬰兒隻吃奶,因而尿多,身上帶有奶和尿的氣味,雖然不及某些花類的氣味那麼好聞,但也不怎麼令人討厭,聞慣了反而覺得這種味道的可愛——新生命代表未來,代表希望。

嬰兒身上的這種氣味,跟蝦子的腥味很相近,拿來作比較,顯得自然、貼切,充滿愛意和溫馨。

“臊”也可以寫作“騷”,但“臊”義單純(《廣韻》:腥臊),“騷”義較多,寫作“臊”較好。

臁膊肚

武漢人把腿肚子(小腿後麵隆起的部分)叫“nian(陽平)po(輕聲)肚”。有人寫作“連飽肚”(見漢劇《毛國貞打鐵》腳本),有人寫作“連膀肚”(見《武漢報》1944年1月18日).有人寫作“臁婆肚”(見《武漢方言研究》、《武漢方言詞典》)。本省隨州有人寫作“連包肚兒”(見《漢語方言大詞典》)。如此等等。

查《集韻》,鹽韻離鹽切(武漢音同“連”)有個“臁”字,義為“脛臁也”。據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膝下踝上曰脛。”正是小腿。可見“連”是借用的同音字。

查《廣韻》,鐸韻匹各切(入聲,武漢歸陽平,音同“婆”)有個“膊”字,據清·許褳《洗冤錄詳義》:“近肩者為肩膊,近脅者為脅膊。”本指上肢近肩處,一般叫胳膊、肩膀;加以引申,指下肢近膝處(離踝骨稍遠);再聯係《太玄經》所說“臂膊脛如”(司馬光集解:“言臂大如脛。”).以及武漢有人寫作“連膀肚”,那麼,這個武漢方言詞寫作“臁膊肚”也許說得過去。

糟兒

屎(糞)是從肛門排泄出來的經過消化的食物的渣滓,武漢謔稱“糟兒”。這寫法的依據該是——

(一)武漢民間歌謠形容解手是:腳踏兩塊板(舊時的茅坑多用兩塊木板搭在其上),手拿雲片糕(比喻手紙),一邊打酒(比喻撒尿),一邊打糟(比喻拉屎)。尿似酒,屎似酒渣。

(二)《本草綱目》卷五十二“人屎”條李時珍釋名:“屎糞乃糟粕所化,故字從米。”按此說法,“屎”是從屍(臥著的人)排出的、由米化成的渣,“糞”是由米異(異)化成的。

(三)近代山西理發行業的隱語稱解大便為“片(上聲)糟兒”,片即解、拉、排出,糟兒即大便(見《中國語文》1988年第2期)。

有人認為這個詞是由“周而複始”(見《漢書·禮樂誌》)歇去了末兩個字(“始”諧音“屎”),應寫作“周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