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音篇 十六畫(1 / 1)

語音篇 十六畫

整(梗)的

武漢有一個字,語音是gen(三聲),語義是完全、齊備。它既是一個詞,比如說:“我等了一~天”、“煮~雞蛋吃”、“把一張~錢拆散了用”、“這一~棟房子找不倒人”,等等;它又是一個語素,可以構成“和~”、“~個”、“~襠褲”、“~朋友”、“~腦殼”、“~喬子”、“下~樓梯”,等等。

照說,這本來就是“整”字,語音是zen(三聲);隻是由於在口頭相傳的時候,發生變異,盡管蠻小蠻慢,到末了,語音卻是gen(三聲)了,再要寫,問題就來了:寫成“整”,就會說“讀音有問題”,失掉了“方言特有的神韻”。其實,漢語方言學裏,是允許用方音來讀本字的,稱之為“訓讀”。比如,福州、廈門一帶,把“嘴”說成“喙”(音“穢”),可是還是寫成“嘴”;廣州、梅州一帶,把“蝕”(虧損)說成“折”(音“設”),可是還是寫成“蝕”;西安、太原一帶,把“渾”說成“溷”,可是還是寫成“渾”。人家都是這樣的,武漢難道不能這樣?

當然,漢語方言學裏,也允許用方言同音字來代替本字,稱之為“借字”(寫別字)。這辦法由來已久,也很廣泛,普通話裏的“寒磣”、“窩囊”、“馬虎”、“嘍唆”、“肮髒”,等等,其實都是同音字。武漢當然也可以這樣,隻是要注意一些規矩:

(一)同音指的是方音,不是北京音(標準音),要聲韻調都一樣;

(二)用字要選擇好認的,不要造成誤會;

(三)不要把別字當成本字,來一番戲說神聊。

武漢音gen(三聲)的字,有艮、耿、埂、哽、梗等,挑出其中的“梗”,當然可以,但不能硬說它“本來就有完整之意”,其“理由”竟是“某些植物的枝或莖在被折斷或被掰開之前當然是完整的”!據通用辭書,“梗”的語義是枝莖、直、阻礙之類,跟完整並不沾邊。另外,武漢所說的“gen朋友”指親密無間的朋友,而不是忠心耿耿的朋友或正直的朋友,盡管親密無間“應該”忠心耿耿和正直。

我們也許可以折中一下,把本字搭上注音(用拚音字母或用漢字都行),寫成“整(gen)”或“整(梗)”。這好像有點麻煩,但隻要用上一些時,等大家習慣了、認可了,再丟掉後頭的尾巴(括弧裏的拚音或漢字)就可以了。

默倒

武漢話有這樣的說法:“別個都說得蠻熱鬧,隻有他一個人默倒。”這裏的“默倒”,默音me(陽平),意思是沉默著、不說話、不出聲,跟《廣韻·德韻》的“默,靜也”、《正字通·黑部》的“默,不語也”正相合。

武漢話還有這樣的說法:“他默倒自家蠻傲”、“你莫默倒別個怕你”;漢劇《張大亮做媒》中的台詞“我默倒是一把椅子,原來是一條板凳”。這裏的“默”音me陽平或上聲,可以跟《論語·述而》中的“默而識之”聯係起來。明·焦肱《焦氏筆乘》說:“孔子言默而識之,非默之於口也,默於心也。默於心者,言思路斷、心行處滅,而豁然有契焉。”也就是說,這個“默”即沉思默想的意思(見《四川方言詞語考釋》),亦即平常所說的以為、認為。除武漢外,還有成都、貴陽、柳州、長沙、婁底、萍鄉等地的“默”、“默神”、“默倒”都是這個意思(見《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

強性

《躋春台·審煙槍》:“啟大人,煙槍強性,不講。”同書《捉南風》、《比目魚》、《南山井》中也有“強性”一詞。

《<躋春台>方言詞語研究》釋“強性”:不聽從,違拗。

武漢也有“強性”一詞,如“我是個強性,偏要捆緊些”(見漢劇《老君堂》),還有歇後語“包公的兒——強性”。哈爾濱也有“強性”一詞(以上見《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

“強性”應該是“倔強的性格”,即固執、不服勸導所表現出來的心理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