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音篇 十五畫
橫~直
《躋春台·螺旋詩》:“須是你爹娘未有沾點人氣(氣味),養女不教,橫得要背犁(像牛)。”同書《假先生》、《活無常》中也有“橫”一詞。《<躋春台>方言詞語研究》釋“橫”:橫蠻不講理。
據《四川方言詞典》和《成都方言詞典》,作為“不講道理”的“橫”,音hun陽平,跟“橫直”的“橫”同音,並且是合口呼,跟北京音heng(去聲,開口呼)不同(見《現代漢語詞典》和《漢語大字典》)。《漢語大字典》引《廣韻·映韻》戶孟切:“橫,非理來。”(《廣韻·庚韻》戶盲切:“橫,縱橫也。”)
武漢方言跟四川同。作為“蠻橫、凶惡、粗暴”的“橫”,以及“跟地麵平行”的“橫”,都音hun陽平。所以,“橫人”既可以指“仁”字,也可以指不講道理的人;“橫七豎八”既可以指縱橫雜亂,也可以指野蠻粗暴。
槽頭肉·聯貼
豬,哺乳動物,鼻、吻長,眼小,耳大,四肢短,體肥.生長快。古名豕。人們喜歡吃豬肉,故武漢有許多涉及豬的俗語,如“你不做聲不會把你當豬賣了”、“冒吃過豬肉還冒看倒豬在地下跑”、“三個錢買個豬娃(小豬),恰恰一張嘴”,還說它“憨吃哈睡橫長肉”,如此等等。
豬身上眾多部分可供食用,並各有特殊名稱。《本草綱目》卷五十“豕”條“項肉”(即頸部的肉)下麵注明“俗名槽頭”,武漢稱食用的豬腮幫到頸部的肉叫“槽頭肉”。(普通話把給牲畜喂飼料的地方叫“槽頭”。)
又,《本草綱目》卷五十“豕”條“脾”(即脾髒)下麵注明“俗名聯貼”,武漢稱豬肉緊貼板油的部分叫“聯貼”。(《北京方言詞典》寫作“連貼”。)
撮拐
武漢報紙載文把進讒言——即背地裏用毀謗的話進行挑撥的行為叫做“戳拐”,如說:“就是你戳拐,害得我挨打。”
這裏的後一個字“拐”,是個同音借字,武漢常用來指壞、歹,是公認的,姑置勿論。而前一個字“戳”,卻要辨別分析一番。
由於這類行為是背地裏進行的,並不須像“槍戳”(《篇海類編》釋“戳”)那樣刺穿,即把事情真相揭穿,而隻是“手小取也”(慧琳《一切經音義》引《字林》釋“撮”)。所以,應該寫成“撮拐”。撮,據《說文》,是“兩指撮也”,而《玉篇》說是“三指取也”。桂馥義證認為:“兩指為拈,三指為撮。”不論是兩指或三指,都屬於小動作,不必費大勁。《現代漢語詞典》解釋“戳”是“用力使長條形物體的頂端向前觸動或穿過另一物體”。“戳”引申為進讒言卻不須用力,所以應該寫成“撮拐”。另外,<現代漢語詞典》有一個條目“撮弄”,一個義項是“戲弄、捉弄”,另一個義項是“教唆、煽動”,都有“撮拐”的影子。
嘿(癢)《現代漢語詞典》有個方言詞“胳肢(ge.zhi)”,釋義是:在別人身上抓撓,使發癢。《北京方言詞典》指出還有“隔肢、格達、搞搪、格肢、格支”等寫法,並認為這個詞來源於滿語詞geji-hesembi。從這個詞較早出現在《紅樓夢》(寫作“隔肢”)、《兒女英雄傳》(寫作“膈肢”)等書中來看,此說可信(因為兩書的作者都是“旗人”)。這個詞,別的方言有著不同的說法,如“嗬(癢)、哈(癢)、嘻(癢)”等,武漢的說法是“he3(癢)”。
武漢的這個he3,音同“核、黑、赫”的上聲,可以寫成“嘿”。嘿,作為歎詞,北京音hei陰平(跟“黑顏色”的“黑”同音);武漢的“黑”讀陽平,而一般的歎詞,如“啊、哎、哦、喲、哼、嗯、喂”等都是上聲,表示得意或滿意的“哈”,表示驚訝的“嗬”(嗬),表示驚歎的“嘻”,也都是上聲,“嘿”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