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音篇 十五畫(3 / 3)

糊湯粉

《蓴鱸懷思》(見台北《湖北文獻》第163期)中介紹了“糊湯粉”:

還有江漢間最平民化的糊湯粉……鄉音,糊湯粉之糊,不

讀作“胡”,說(讀)作“戶”。其特色在湯,以黃鱔魚和磨碎的豬

骨頭,加上許多活鮮的小魚,一夜細火煎熬出來的濃湯。這黃

鱔魚,他地少見到過,並非似蛇形的鱔魚(按:即鰻鱺,也叫白鱔),乃是一種約十一、二公分長,黃色現黑紋路的大頭魚,兩鰓突出三公分長的骨刺。滾燙的熱湯,置在灶上大鍋裏。米粉,則是早煮熟了的。二號菜碗盛了湯,放進米粉,加蔥花、芹

菜、胡椒粉等佐(作)料,就成為遠近馳名的糊湯粉了。鮮美可口,無與倫比。一年四季,男女老幼,富貴貧賤,同等的嗜愛。

人們皆樂於泡了油條來吃。

這種糊湯粉,直到1949年底還能見到,如漢口華清街到建設街的鐵路邊即有一家專營店。

最近幾年,許多小吃店裏懸出了“魚糊粉”或“魚糊湯粉”(生怕把那個“魚”字丟了)的字樣。有的老人品嚐過之後,說是名稱變了,味道也變了。且不必打聽如今的製作過程,是否用全了<蓴鱸懷思》中所列的那些材料,並用“一夜細火煎熬”成湯;如果做到了,味道就不會變;做不到,味道自然就變了。要曉得,如今的人,嘴巴是越來越“刁”了。專門在名稱上動腦筋,不在質量上下工夫,是吸引不了顧客的!

潮腦

有一種防腐、防蟲蛀的有機化合物,通常是丸狀,因為是用樟樹枝葉提製成的,所以學名稱為“樟腦”,而武漢等地稱為“潮腦”。這是不是因為它能防潮的緣故呢?

據《本草綱目》卷三十四“樟腦”條釋名,又稱“韶腦”。為什麼這麼稱呼?李時珍提供了線索:“樟腦出韶州、漳州。”原來這是以產地命名的。卻沒有提“潮腦”。

據《廣韻·宵韻》,韶讀市昭切,屬禪母宵韻平聲,這一類全濁聲母的字,武漢音有s-(餘殊時誰晨純嚐)、c-(垂酬蟾蟬成臣)兩讀;韶讀成scto(苕)、cao(潮)都合乎規律。而寫作“潮”,正好附會防潮,可謂一舉兩得,所以不稱“韶腦”而稱“潮腦”了。

潲水·殘水

武漢的報紙以《餐館潲水油能“煉”出生物柴油》為題,介紹了“餐飲含油汙水處理裝置”,說是把汙濁發臭的潲水倒進這種裝置之後,油脂、汙水立即分離,從出口流出的是清水,這樣的水進入市政排汙管道,可以作為提取生物柴油的主要原材料,雲雲。

文中把“潲水”、“潲水油”、“含油汙水”作為同物的異名,很不恰當。

“潲水”,武漢話指淘米水。據《玉篇·水部》:“潲,潘也”;“潘,浙米汁”。

武漢把洗菜、刷鍋的水叫“殘水”,倒進桶裏,有時還倒進潲水,於是潲水也成了殘水。把這種水摻上殘湯、剩飯、剩菜,再摻上細糠、野菜等,煮過之後,叫“潲”,用來喂豬,又叫“豬潲”。

<現代漢語詞典·泔水》:“倒掉的殘湯、剩飯菜和淘米、洗刷鍋碗等用過的水。”

“泔”,其實就是潲水(淘米水)。《說文·水部》:“周謂潘曰泔。”是周朝的用語,後代也指淅米汁,即淘米水(見《說文通訓定聲》、《國語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