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滿語詞geji-hesembi對照,北京“胳肢”取的是開頭兩個音節,武漢“嘿”取的是中間一個音節。兩相比較,“嘿”既簡練而又顯示出動作的效應(發出嘿嘿聲),並保持漢味,不像是個音譯詞,顯得精練。由此,也從旁證明“胳肢”來源於滿語詞是可信的。
瞞(埋)怨
漢劇《群英會》裏有一句台詞:“他還瞞怨我起來了。”這是地道的武漢話。還可以說成“他還瞞怨起我來了”。兩種句法並存。
其中的“瞞怨”,武漢音man(陽平)yuan(去聲).意思是責怪、不滿。這本是個通用詞,並非武漢特有的,其寫法本來是“埋怨”。《水滸傳》第四回有:“我自明日叫去埋怨他便了。”
在文獻中,“埋”隻有莫階切一讀(=ndi),義為“塵也,藏也,瘞也”(見《玉篇》)。到了現代,除了“蓋住”、“隱藏”的本義外,還用於“埋怨”一詞中,由於口耳相傳,前字(埋)受了後字(怨)的影響,尾音同化成n,讀成了man,但一般還是寫原字,所以,《國語辭典》、《現代漢語詞典》、<漢語大字典》等,“埋”都有mdi、man兩音。
武漢話也說成“man(陽平)怨”,漢劇《群英會》寫為“瞞怨”,這是同音借代,本來無可厚非,甚至可以說切合實際,但是,為了方便理解,還是寫作通行的“埋怨”更好一些。
德行
《漢口指南·方言誌要》有一個條目:“得行得行——即裝假。”
“得行”該是“德行”(行陽平,舊讀去聲),指道德和品行。《周禮·地官·師氏》:“敏德以為行本。”鄭玄注:“德行內外之稱,在心為德,施之為行。…德行德行”將詞重疊並將“行”字輕讀,則表示不以為然。齊如山《北京土話》(1945年)“德行”條說:“此二字麵是極好,可是用時亦係鄙視之義。如甲鄙視乙之為人,則恒說‘德行’,意思就是沒有好德行。”
據《現代漢語詞典》,普通話口語詞“德行”(de.xing)是譏諷人的話,表示看不起其儀容、舉止、行為、作風等。
武漢提到某人說“看他的那個德行”,便有看不慣的意味。
腩
武漢有個詞,音為zuai去聲,義為健壯結實,如說“這伢長得~”、“他的臉長~了”、“身上的肉是~的”等,還可以換成雙音的“結~(輕聲)”。
據音義,這個字可以寫成“腩”。《廣韻·卦韻》:“膪,亦作腩,腋肉也,竹賣切;又竹亞切,婭膪,肥貌。”(瓤,陟劣切,“骨間髓也”;埡,衣嫁切。)至於“囊膪”(豬胸腹部肥而鬆的肉)的“膪”,《國語辭典》、《現代漢語詞典》、《北京方言詞典》注音為chuoi,當是訓讀,或借作“揣”即是證據。
由肥引申為倔強、固執、生硬,武漢還有“脾氣~”、“~脾氣”、“~的(裏)~氣”、“~頭~腦”等說法,並可以組成“~巴”、“發~”等詞。
有人在報上著文描述脾氣發了的種種表情:悶在那裏一聲不吭,嘴巴噘得老高;或暴跳如雷,不問青紅皂白摔盆打碗。說這是“發拽”。但這個“拽”隻是個同音字(《集韻·怪韻》仕壞切:“拉也”)。現在說的“生拉硬~”、“~住不放”、“把門~上”就是,跟發脾氣不相幹。還是寫成“發腩”為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