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音篇 十畫
荸薺
荸薺,多年生草本,種在水田中,地下莖扁圓形,可以吃。《本草綱目》卷三十三稱“烏芋”,釋名有“鳧茈(茨)、荸薺、黑三棱、芍、地栗”。荸,《廣韻》未收,《篇海類編》音蒲沒切,今北京音本讀b6(博),變讀bi(鼻)(見《國語辭典》);而武漢音則讀pu入聲(見《漢音集字》),今因人聲消失讀陽平,仍寫作“荸”,不必另寫作“蒲”。
從有“孛”作聲符的字來看,今北京音有讀bo的(勃、渤、淳、脖),有讀pu的(孛、餑),有讀bei的(悖、哮)(見《古今字音對照手冊》);今武漢音有讀pu人聲/陽平的(孛、哮、悖、渤、勃、鵓),有讀bo人聲/陽平的(脖、餑),有讀po人聲/陽平的(餑),有讀bei去聲的(孛,悖)(見《漢音集字》)。
蓮花鬧(落)
《躋春台·香蓮記》:“於是教他一些勸世歌文,與他製幅(副)蓮花鬧。”同書《捉南風》中也有“蓮花鬧”一詞。
《<躋春台>方言詞語研究》釋“蓮花鬧”為:民間曲藝的一種,此處指打蓮花鬧用的竹板。並指出《清稗類鈔·乞丐類》提到“蓮花落亦曰蓮花鬧”。
《現代漢語詞典》條目為“蓮花落(lao)”,釋為:“曲藝的一種,用竹板打節拍,每段常以‘蓮花落,落蓮花’一類的句子做襯腔或尾聲。”
《中國風俗辭典》(上海辭典出版社1991年)指出,“蓮花落”也稱“蓮花樂”。《羅湖野錄》中就是這樣寫的。《元曲選》裏都作“蓮花落”。
落,北京語音有四種讀法:luo,luo,iao,ia;曲藝“落子”(包括蓮花落)即音lao(見《現代漢語詞典》、《漢語大字典》)。
“落”的古音隻有“盧各切”(見《廣韻·鐸韻》)一種讀法,武漢音也隻有n02(或l0)一種讀法,在引進這種落子時,隨著把“落”念成“na04(或lao)”,並寫成“鬧”。
惡奢
有的人不了解方言裏蘊涵著很深的文化,碰到嘴裏常說的一些詞語,不知道怎樣寫才好,就想當然地按音隨便寫個字來對付過去,因而讓大家真的認為方言很粗俗,就是這麼一回事。真是極大的誤會!
有一個音“o(二聲)se(-聲)”的詞,意思相當於普通話的“極力、盡量”和北京話的“鉚勁兒、撒開兒”,常常用在某些動詞的前邊,作為修飾語,表示把力氣集中地使出來,比如說“~地跑、~地跳、~地唱、~地喊、~地吃、~地喝、~地笑、~地哭、~地吵、~地鬧、~地踢、~地打”等。
這個詞應該用哪兩個字才合適呢?
從現在見到的一些材料來看,至少有八種寫法:惡奢、惡賒、惡斯、惡肆、惡色、窩斯、窩撕、喔澀。真叫人眼花繚亂,無所適從。
要說哪種寫法比較合適,那就要評論一番。首先當然是字音要準確,就該是“惡奢”和“惡賒”了。據權威辭書,其中,“惡”有極力、盡量的意思,如“惡補、惡鬥、惡憐、惡訕、惡嫌、惡咬、惡戰”等都是;“奢”有過多、過分的意思,如“奢求、奢談、奢望、奢想”等都是;而“賒”隻有“不交”(不兌現)的意思,如“賒欠、賒賬、賒購、賒銷”等都是,跟這個詞不相幹。
所以,“惡奢”比較合適。這兩個字才經得起推敲、咬嚼。
由於方言依靠口頭傳承,難免有訛音的情況,“窩、喔、斯、撕、肆、色、澀”就是這樣寫出來的。
樁子~
<躋春台·六指頭》:“黑區區(黢黢)踩溜物樁子不穩,跌地下被穢物打壞一身。”同書《捉南風》也有“樁子不穩”的說法。
《(躋春台)方言詞語研究》釋“樁子”為人的重心。井提到《漢語方言大詞典》釋“樁子”為身體、身軀。
武漢話“樁子”也有這個引申義。據《現代漢語詞典》,“樁子”指一端或全部埋在土中的柱形物(多用於建築或做分界的標誌);又比喻腳跟(他的樁子穩,你的樁子不穩)。漢劇《擒五侯》有句台詞:“你把樁子站穩哪!”
破窯
老武漢話謙稱自己的住所為“破窯”。這既受了舊時一些戲劇的影響,也受了洪幫隱語的影響。
在一些戲劇裏,男女主角出身貧寒,住的是窯洞,稱為“寒窯”,男的(如呂蒙正)在寒窯裏苦讀,女的(如王寶釧)在寒窯裏苦守,都有了出頭之日,得享榮華富貴。
據《江湖切要》、洪幫《海底》等書,房屋稱“窯子”。武漢民間便把“寒舍”變為“破窯”當謙辭來用了。這是俗文化和雅文化的巧妙結合。
撿藥·抓藥
《躋春台·香蓮配》:“我是遠方來的,媽得重病,我去撿藥,轉來就不見了。”又同書《活無常》中也有“撿藥”一詞。
《<躋春台>方言詞語研究》釋“撿藥”:到藥鋪買藥。並指出也作“揀藥”。
據《現代漢語詞典》,作為“拾取”意義的字,以“撿”為正體。據《集韻·琰韻》居奄切:“撿,束也。”束有捆縛、聚集、收拾等義(見《漢語大字典》)。
湖北跟四川一樣,稱拿藥方到中藥店買藥為“撿藥”或“抓藥”。
柴吊子
約在20世紀30年代之前,武漢話諱說“牙齒”,特稱“柴吊子”。這是從洪幫隱語中借來的。
洪幫《海底》稱牙為“柴吊子”、“扁鋸子”。《俚語隱語行話詞典》說“柴吊子是舊時東北地區土匪指牙齒”。《中國民間秘密用語大全》說另有音轉為“柴條子”。
“牙齒”之所以成忌諱,也許跟俗語“笑不露齒”有關。舊時迷信,嬰幼兒啼哭常見,於家庭無礙;而有牙的兒童乃至成人,啼哭會露出牙齒,這就有礙了——會為家裏招致不幸。如此一來,連“牙齒”也不能直呼了。
柴魚
有一種魚,身體圓筒形,頭扁,背鰭和臀鰭很長,尾鰭圓形,頭部和軀幹有鱗片,通稱鱧,最常見的是烏鱧,有黑斑,又叫黑魚或烏魚,武漢叫做“caf魚”,有人據音寫成“才魚”或“財魚”。然而,隻有人才夠得上稱“才”,魚怎麼能稱“才”呢?另外,這魚又黑又凶,對淡水養魚業有害,哪有什麼好兆頭而稱“財魚”呢?
其實,《本草綱目》卷四十四“鱧魚”條釋名有“黑鱧、烏鱧”等別名,李時珍指出“俗呼火柴頭魚”。所以該寫成“柴魚”才對。
“火柴頭”不是“洋火”的頭嗎,一擦就著,跟這種魚怎麼聯係得上呢?要知道,“火柴”是清代光緒年聞才傳人的,《本草綱目》是明代的書,那個“火柴頭”指撥火杖(見《本草綱目》卷三十八),不過是用來撥火的棍子,或者就是燒著的柴——古代叫“火柴”。黑魚的身子圓溜溜的,黑乎乎的,頭尾一樣粗細,很像燒火的柴,寫成“柴魚”,是說得過去的。
比較一下,“火柴頭魚”太俗,也不像個名稱;“柴魚”顯得很雅,才像個名稱。稱鱧魚,跟“鯉魚”相混,烏魚、黑魚也很俗,叫“柴魚”正好。
緊螺絲
2008年1月底,新華社從上海播發了一則電訊,提到當前銀行貸款情況,說是“地產信貸從緊,進一步加強了樓市調控的力度”,雲雲。武漢有報紙刊載這則電訊時,用的標題為《信貸從緊給樓市調控“緊螺絲”》。
“緊螺絲”是武漢的一般用語,即擰緊螺絲使相關的器物更牢固一些,使用範圍小、頻率低。近年卻引申於一般情況,成了一條新成語(或叫“慣用語”)。
外地的新聞內容,用普通話或外地方言作標題,已經習以為常了;為了吸引本地讀者,改用本地方言,也該容許、支持,特別是一些詼諧、風趣、通俗的詞語,更該提倡、鼓勵,因為這能使報紙顯得生動、活潑,貼近群眾,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
圓子·魚氽
丸(音“完”)子,是一種食品,把魚、肉等剁成碎末,加上作料而團成的丸狀物。這是普通話的叫法,而武漢等地則叫“圓(音‘員’)子”。《武漢文史資料>(2007年2月)所載《吃圓子》,通篇稱“圓子”。台北《湖北文獻》第165期(2007年10月10日)所載《中國獨有的口腹文化》提到一係列的“圓子”(蓑衣圓子、藕圓子、魚圓子、蘿卜圓子、豆腐圓子等),而提到“魚圓子”,卻冒出了“鰱魚丸子”字樣;該刊第163期(2007年4月10日)所載《蓴鱸懷思》提到:“糯米丸子,即俗稱的珍珠丸子”,還提到了“藕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