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音篇 九畫(1 / 3)

語音篇 九畫

春餅·春卷

有一種食品,用薄麵皮裹餡子(武漢常用肉末拌薺菜),卷成長條形,放在沸油裏炸熟,叫“春卷”。另外一種食品,把薄麵皮包上生菜(萵苣之類)即成,叫“春餅”。武漢隻有前麵的一種,舊時叫“春餅”,現在改叫“春卷”,許多人忘記了舊名(老年人),或者根本不知道曾經有過這樣的舊名。

《武漢文史資料》2007年4月所載《地菜春餅和醃菜豆折》告訴我們,孝感用少許揉好了的麵團,拉成長長的帶狀麵片,將新鮮完整的地菜(即薺菜),不緊不鬆、不稀不密地用這麵片纏起來,放在一塊鐵板上,用鍋鏟將它壓成小圓餅,加點豬油,用文火慢慢地炕、炸,不斷加油,反複多次,讓油沁進餅裏,直到餅的外表呈焦黃色,裏麵依然保持鮮綠色,即可吃了。這是另一種春餅,跟韓國的燒烤相同。

其實,古代的春餅,現代的春餅(烤)、春卷(炸),都是春節的節日食品和春季的時令食品,都是餅,都要卷,叫“春餅”或“春卷”,都合乎理據,無分軒輊。

封贈·封整

<躋春台·義虎祠》:“莫非上堂來討封贈的?暗算你修有道行,望本縣贈幾句好語,是也不是?”

《<躋春台>方言詞語研究》釋“封贈”為:賜贈吉利的話。還提到《南川縣誌》(1931年)釋“封贈”為:尊長以吉祥語預許卑幼。

武漢方言裏也有這個詞,音為fojzen3,《武漢方言詞典》寫作“封整”,釋為“確定地認為”,例句是“我封整他,他做不了麼好事”。

也許,這是文言詞“奉承”(恭維)或“奉贈”在口耳相傳中發生差誤所致。

帶挈

武漢有一個詞:帶挈。“挈”,輕聲,讀如xin或xtan(輕聲),跟《集韻-屑韻》奚結切(xie)“挈,縣(懸)持也”相合,也就是提起來。xie和xin/xian是陰陽對轉。

“帶挈”,跟《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若得哥哥帶挈奴家同走一程,可知是好”、元曲《臨江驛瀟湘秋夜雨》第二折“則願你早早成名,帶挈我翠鸞孩兒做個夫人縣君也”、《水滸傳》第十五回“晁保正……有心要帶挈我們”相合。這是指好的方麵,即提拔。最典型的武漢諺語有“一人有福,帶挈滿屋”。

然而,武漢的“帶挈”還指不好的一麵,即連累。最典型的諺語有“烏龜背時帶挈殼”。

梔子花的茉莉花

梔子、茉莉兩種花,舊日在武漢很常見,價廉物美,很受大眾歡迎。那時,街頭巷尾,人們常聽到這樣的叫賣聲:“梔子花,茉莉花咧!”

時間長了,人們便拿這兩種非常熟悉的花來說事。由於武漢把花招、花頭(手法、手段)叫“花樣”、“花草”,便跟梔子、茉莉掛上了鉤,用它們來替代“花樣”、“花草”(即花招、花頭),對自己厭煩的耍手段的行為稱為“梔子花的茉莉花”,相當於普通話的耍花招、使手段。如說“你莫總搞些梔子花的茉莉花咧”、“他這個人梔子花的茉莉花格外多”即是。

值得一提的是,兩花中間的這個“的”,隻有音而無實義,隻是作為“襯字”,用它代替頓號(成為不停頓的停頓),把兩花連在一起,顯得多而亂,感情色彩很強烈。類似的有“王爺的侯爺,不曉得有幾狠”、“紅吃的黑吃,一把亂吃”等說法。

牽(欠·羨J—一掛掛。本地報紙載文《出門最欠武漢的過早》,說的是武漢人外出很懷念家鄉的早點。其中的“欠”,是個同音的借字,意思是懷念。“過早”就是吃早點。)

借用“欠”字,並不是現在才有的事,文獻中也可以見到。《警世通言》裏就有“爹爹,大娘欠你”的字樣。現今成都、貴陽等地也有人這樣寫(見《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查文獻,“欠”有“張口出氣”(見《禦覽》引《說文》)、“不足”(見《集韻》)等意思。

這個字的本字該是“牽”。牽有陰平、去聲兩讀。《廣韻·先韻》苦堅切:“牽,引也、挽也、連也。”又《霰韻》苦甸切:“牽,牽挽也。”武漢作為懷念的意思就是這個字。“牽牽掛掛”的“牽”,普通話念陰平,武漢口語卻念去聲,即可證明。

還有一個“羨”字,據《玉篇》音徐箭切,有“貪欲”的意思。這是個全濁聲母(邪)的字,今讀為x-(多數)或q-(少數),也就是說,可讀xlan,也可讀qian。正像武漢把“嗬欠”說成“嗬羨”一樣。

鹹豆腐腦

現在武漢有多處小吃店出售“什錦豆腐腦”(有的把“腦”字錯寫成“佬”字)。新中國成立前叫做“成(音‘函’)豆腐腦”。

據說,這是“最具武漢特色的豆腐腦”(見董宏猷《三鎮小吃·豆腐腦》),是在豆腐腦中放人饊子,糯米、大米糊、榨菜末、叉燒肉末、五香菜末、醬瓜末、蝦米,再配以醬油、味精、胡椒、蔥花等,並淋上芝麻油。——這當然是今天的生意經了。20世紀40年代乃至更早些,所加的作料要簡單得多(“大米”就不是武漢的說法,“叉燒肉”是稍後才引進的)。

相形之下,“什錦”的叫法文雅、大氣,“鹹”的叫法通俗、土氣。如果硬說這是武漢特色的小吃,那該叫它的土名才是。《武漢方言詞典》即以“成豆腐腦”作條目,所加作料提到香油、鹽、醬油、胡椒、醬蘿卜、芝麻、蔥、熟糯米、饊子等。朱介凡《蓴鱸懷思》(見台北《湖北文獻》第163期)提到“豆腐澇(腦),加糖或加醬菜末、醬油、芝麻香油”,則是1925年以前的情況。

據《中國風俗辭典·豆腐腦》謂:“漢族民間傳統小吃。流行於北方地區,北京尤盛。”從所引《北京風俗百圖-賣豆腐腦圖》對豆腐腦加鹵(口蘑丁、薑末等製成)、蒜泥、辣椒油、麻油、醬油、醋等來看,當是傳統的吃法。

至於“什錦”,則是個傳統的通用的屬性詞,文獻中有“什錦餅幹、什錦糖、什錦菜、炒什錦、葷什錦、素什錦、什錦炒飯、什錦絲兒”等。

歪板眼

武漢報紙有篇報道,題目為<不法商家又出“幺蛾子”/雞肉切成絲敢當豬肉賣》。揭發不法行為,理所應當。但不知道為什麼競用了武漢人少見(全國也不多見)的“幺蛾子”一詞。

查《現代漢語詞典》,“幺蛾子”是個方言名詞,意為“鬼點子、壞主意”,例句為“他就會出幺蛾子戲弄人”。

再查<北京方言詞典》,“幺娥兒”本指骨牌裏的“和牌”(由一點和三點構成),也用來指怪主意、怪花樣(也叫“幺娥子”),或指意外枝節。

所以,在這裏,把“幺蛾子”改成普通話“歪點子”之類或武漢話“歪板眼”之類,效果也許會更好些。因為,語言文字的作用,就是為了準確、鮮明、生動地表達說(作)者的意思,其中,準確是首要的,如果讓別人不理解或理解錯了,那還談得上鮮明、生動嗎?

武漢報紙還有篇報道,題目是《國外歸來,21人“打擺子”/省疾控中心提醒:小心蚊子傳播的疾病》。其中的“打擺子”,特別加了引號,不是表示需要著重論述的對象,而是表示具有特殊含義的詞語。在湖北地區,發瘧疾叫做“打脾寒”。而“打擺子”的說法,是從外地來的(《現代漢語詞典》注明為方言)。確實有點舍近求遠的味道,所以加了引號(這又何苦呢)。

麵粑

《中國獨有的口腹文化》(見台北《湖北文獻》第165期)提到“麵粑”,“是米和麵製成的兩塊圓形餅狀,中間夾放白糖,用大形(型)平底鍋加些水悶熟”的食品,當是鄂州等地的特產。武漢有一種用米漿為原料烤熟的“發米耙粑”與之相似。今南京地方,有一種薄麵餅,是把麵粉加水調得較稀,倒在略加油的鍋內攤薄煎熟,叫做“麵粑粑”。

而武漢(較早可能是漢口)則把麵包(洋食品)叫“麵耙”。這是“麵包”一詞1846年出現之前創造的,還是出現以後訛改的,有待考證。不過,從這種食品是“麵粉加水等調勻,發酵後烤製而成”來看,稱“麵粑”比稱“麵包”更合適。

“麵粑”的麵,就是《說文-麥部》所說的:“鈣,麥(屑)末也”,即麥粉。今武漢話稱麥粉為“灰麵”(或“麵粉”),稱麵條為“麵”。“麵耙或麵包”的稱呼引自通用語。

麵窩

武漢小吃“麵窩”,《中國獨有的口腹文化》(見台北《湖北文獻》第165期)提到鄉下人管它叫“瓢粑”。這該是武漢附近地區的用語。由於炸麵窩要用鐵瓢,故有此稱,突破了“名從主人”的原則,頗為有趣。《蓴鱸懷思》(見台北《湖北文獻》第163期)提到:“油炸的窩窩,有米窩窩、麵窩窩、苕窩窩。”這是民國元年至十四年(1912-1925)武昌的叫法,漢口是否如此,不得而知。但卻提出了麵窩的沿革:開初,總名窩窩,這是因為它是圓形平底(微凹)的鐵瓢炸出來的,中間呈窩狀;又因材料不同,分別稱為米窩窩、麵窩窩等;其後再不用麵(小麥粉)製作了,而將“麵窩窩”省成“麵窩”作為總名,另有苕麵窩、豌豆麵窩、黃豆麵窩、蝦子麵窩等。如今隻剩下單一的米麵窩,徑稱“麵窩”,也很少稱“窩窩”。

“麵窩”的麵,就是《玉篇·麥部》所說的:“蜀以桄榔木屑為麴。”桄榔,常綠喬木,莖中的髓可製澱粉。普通話和一些方言以“麴(麵)”泛指粉末,武漢僅用於“麵窩”一詞中,麵指米粉。

指丫

人手前端的五個分支叫“手指”或“手指頭”(“指”音上聲或陰平,見《現代漢語詞典》),武漢則叫做“指(陽平)丫(音nga輕聲或變讀ga輕聲)”。

手的五指,普通話分別叫做拇指(大拇指、大指、巨指)、食指(示指、二指)、中指(將jiang指、中拇指)、無名指(環指)、小指(小拇指)。——以上綜合《國語辭典》和《現代漢語詞典》相關條目。

武漢則順次稱為大指丫、二指丫、中指丫、四指丫、小指丫。丫,口語讀ngq(陰平)。也有人把“指丫”寫成“指甲”,比如漢劇《雙賣武》劇本上即有“紅的這邊是怎麼有五個指甲印呢?”這是因為“指丫”的“丫”變讀go(輕聲)所致。“指甲”本指手的尖端角質物(武漢叫“指丫殼”或“指丫篷”),用來稱手指容易引起混亂。

按:北京等地稱腳為“腳丫子”(或寫作“腳鴨子”),便是把腳趾代替腳,即所謂借代修辭。這跟武漢的“指丫”可以相互印證。

武漢把腳趾叫“腳指丫”,趾之間叫“腳丫(ya陰平)子”。

背時

《漢口指南·方言誌要》有一個條目:“背時——即不合時,喻人失意之時。”不如《現代漢語詞典》說得明確、直截:倒黴。而倒黴,也寫作倒楣,意思是遇事不利、遭遇不好。

胡發雲《葛麻的1976-1978》(2000年)有一句“老子背時啊——老子背了一輩子時啊……”,是地道的武漢話。武漢還有戲謔說法:“背九一”,“背時(十)背出十一來了”(《荒煤短篇小說選·拋包》裏就有“背時會背出十一來了”的說法)。還有熟語“人背時鹽罐裏生蛆”、“烏龜背時帶挈(連累)殼”等。一向倒黴或特別倒黴(叫“背大時”或“掉得大”)的人,特稱“背時鐵”。

點子~低

《躋春台·巧姻緣》:“你去買少妻,反得老東西,看你這個人,還是點兒低!”

《(躋春台)方言詞語研究》釋“點兒低”為運氣差。並指出《歧路燈》中也有“點兒低”的說法。

武漢也有這個說法,隻是不說“點兒”而說“點子”,如“我的點子不好”、“他正碰在點子高頭了”、“我的點子低”、“他的點子高”等。

通用語的“點子”或“點兒”,義項除“液體的小滴”、“小的痕跡”、“節拍”外,還有“關鍵的地方”(這句話說到點子上了、勁兒沒使在點子上)、“主意、辦法”(出點子、想點子).參見《現代漢語詞典·點子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