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音篇 八畫
青果
橄欖,常綠喬木{羽狀複葉,小葉長橢圓形;花白色;果實長橢圓形,兩端稍尖,綠色,可以吃,可以人藥。《本草綱目》卷三十一“橄欖”條釋名有“青果、忠果、諫果”等,武漢一直稱為“青果”。
青果可以蜜漬鹽藏(見《國語辭典》),武漢舊日小商販常將它跟檳榔——武漢稱“邦(借字,‘檳榔’的合音)果”一同叫賣,吆喝“青果、邦果,快來買咧”。
坯子
《漢口指南·方言誌要》有一個條目:“批子——即尚未成形,喻人尚未能算人。”
這個詞,應該寫作“坯子”。坯,《說文》作壞,釋作“瓦未燒”。《廣韻·灰韻》偏杯切:“坯,未燒瓦也。”武漢常說人“蠻坯”、“坯得很”、“坯的(裏)坯氣”。
《現代漢語詞典》:“磚瓦、陶瓷、景泰藍等製造過程中,用原料做成器物的形狀,還沒有放在窯裏或爐裏燒的,叫做坯。”也叫做“坯子”。坯音pi。“坯子”還指未來可能成為做某事的人(多指青少年)。這屬於普通話。
在武漢話裏,“坯(音pei陰平)子”常指性格乖僻的人,也稱“坯子貨”、“生巴子”、“夾生貨”、“半銑子”、“半轉(去聲)”等。可以歸人罵人的話,但是,並沒有達到指被罵者“尚未能算人”的程度。
“坯子”一詞可輕可重。武漢有兩條歇後語與之有關,一條的前半截是“長褂冒繳褊”(長衫沒有繰邊),另一條的前半截是“豆腐冒虱(cdou)印”(豆腐沒有盞戳子——舊日豆腐坊要在每塊豆腐上麵的中心處用戳子點黑,以示合格),是對“坯子”的本義所作的表述。兩條的後半截都是“坯子”,常用來比喻性格乖僻的人。
武漢還把有不良習慣的人說成“壞了坯子”。言之有理,值得警惕。
垃瓜
武漢話把不幹淨(髒)叫“na(陰平)guct(輕聲)”或“rmi(陰平)dai(輕聲)”,後者還可以簡成“nai(陰平)”。究竟該怎樣寫呢?
先說“na(陰平)gua(輕聲)”。
《武漢指南》(1993年)和《新武漢指南》(1946年)中關於武漢方言俗語部分,都收有如下條目:“拉掛——不潔淨。”
《武漢方言詞典》(1995年)和《揚州方言詞典》(1996年)都寫作“拉瓜”。《南京方言詞典》(1995年)和《丹陽方言詞典》(1998年)都寫作“拉掛”。
同音借字,注重字音,不苛求字義,未可厚非。然而,如果能兼顧字義,或者說,由字形可以聯想到字義,豈不更好!
如今,普通話把髒土或扔掉的破爛東西叫做“垃圾”(lciji)。這本是來自吳方言的字,始見於宋·吳自牧《夢粱錄》,《龍龕手鏡》中的“垃”注音為郎合反,早期折合國音讀le(見《國語辭典》),今統一讀la(一拉)。這“垃”本指髒土,如今用來表示髒,於理甚合。與之相連帶的,《集韻·榪韻》古罵切有個“瓜”(gua)字,義為“土捶”(即聚土,見《字林》),跟土有關(雖不一定髒),放在“垃”後邊,倒也相配。
武漢的“na(陰平)gua(輕聲)”是疊韻聯綿詞,這類帶“髒”義的詞,多是用同一個部首的字來轉寫的,如:肮髒/肮贓(ang.zdng)、醃躦(6.za)、肋膩(le.de)、邋遢(ld.td)、齷齪(wochuo)。武漢如果寫作“垃瓜”這兩個字,不僅都屬於“土”部,而且“垃”本來就是髒土(北方的說法),那就再合適不過了。相比之下,“拉掛”兩字雖然也都屬“手”部,卻不及屬“土”部更合適。
再說“nai(陰平)dai(輕聲)。”
按照上述原則,利用現成字“能(《集韻》乃代切,今標準音為nji)戴(《集韻》丁代切,今標準音dai)”,音相合,雖然意義“不曉事”(見《類篇》、《集韻》)、“衣厚貌”(虞兆隆)、“不爽豁”(章樵)不太貼切,但都是貶義的,也說得過去。而且,《徐州方言詞典》(1996年)、《銀川方言詞典》(1996年)、《福州方言詞典》(1998年)義為肮髒的詞,都是這樣寫的。
苦打成招
《躋春台·蜂伸冤》:“這官原是捐納出身,貪汙殘忍,雖知此案有冤,他想銀子,故意苦打成招,命人示意。”同書《雙金釧》、《東(冬)瓜女》、《失新娘》、《巧姻緣》、《六指頭》、《審煙槍》、《活無常》、《血染衣》也有“苦打成招”的說法。《<躋春台>方言詞語研究》釋“苦打成招”為:嚴刑催逼,使之招供。並指出《明珠緣》、《五美緣》、《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九命奇冤》等書中也有這個說法。
按:《金瓶梅詞話》中也有這樣的說法:“我來此間向他索討,反被他如此這般欺負,把我當賊拿了,苦打成招,不得見其天日。”這則成語一般作“屈打成招”,即“清白無罪的人冤枉受刑,被迫招認”(見<現代漢語詞典》),重點在於“屈”;而在口頭語中,重點卻在於“苦”。棰楚之下,何求而不得!苦在其中,屈在其中。
武漢和四川一樣,口頭隻說“苦打成招”。《現代漢語詞典》、《中國成語大詞典》、《國語辭典》隻收了“屈打成招”;而《漢語成語考釋詞典》全收了。
苕(韶).熱哦
武漢話有時候是很有趣的。就拿甘薯(紅薯、白薯)來說,跟許多地方不一樣,叫“苕”《本草綱目》寫的是“韶”),還有“生苕、熟苕、夾生苕、白心苕、紅心苕、苕絲、苕片、蒸苕、炕苕、藥苕”等一些名堂,還把它比為傻或傻子,像“苕貨、苕家夥、大苕、小苕、老苕、死苕、苕的(裏)苕氣、苕脫了節、苕得不聽見、苕吃哈脹、體麵苕”等,昕了會叫你笑得肚子疼。
這還不算,還跟苕起了諢名“一筒大”(指甘薯,也指傻子)。本來的說法是“一筒大熱苕”或“一筒大苕”,有點像縮腳語,要費腦筋才理會得過來。
還有一個諢名“熱哦苕”。這本來是做小買賣的人喊的“熱哦苕呃”,借過來指甘薯跟傻子,有時簡成“熱哦”。這叫賣語本來的意思是強調苕熱,特別把“熱”字拖長,還帶個語氣詞“哦”,逗別人來買。有人把這個“哦”字寫成“鍋”字,說苕是鍋裏蒸熟的。其實,人家隻管苕熱不熱,不管鍋熱不熱。再說,明明是喊“熱。苕”,並不是“熱go苕”。“鍋”字,漢口一直是念go的——《漢音集字》(1899)、《湖北方言調查報告》(1937/1948)、《湖北方言概要》(1960)這幾本書裏都有記載。
另外,武漢還把甘薯叫做“本地苕”,土豆(馬鈴薯)叫做“洋苕”(現在也叫“洋芋”)。其實,這兩樣東西都是從外國引進來的,隻是甘薯引進得早些,而且現在我國的產量占到全世界總產量的80%以上,叫它本地苕也說得過去。
喪臉
武漢有“喪(音同‘桑’)臉”一詞,也作“垮臉”,比普通話說的“板臉”或“繃(beng)臉”更難看。板(繃)是“露出嚴肅或不高興的表情”;而喪(垮)則是“僵硬的鐵青的(像死人的)樣子”。修辭色彩極濃。誇張的說法是“臉喪得八刀子也剁不進”,多麼難看!
“喪臉”一詞古已有之。《醒世姻緣傳》第七十九回:“戴氏也一點兒沒收,拿著空盒子,喪著臉,撅著嘴去了。”這裏的“喪”,正如明·顧起元《客座贅語·詮俗》所說的“麵勃然怒而不解也曰唪①,其不色懌(yi.悅)也曰喪”。現在普通話說的是“哭喪著臉”,卻沒有“喪臉”簡練。
畫蘭草
武漢有一種攤錢聚餐的方式,叫做“畫蘭草”。這是由某一個人背著大家按總人數在紙上畫出橫線,線的一端注上不等的錢數,將錢數疊起來,使線的另一端露在外麵,讓各人在線旁簽上自己的名字(畫線並注錢數的人最後簽名),然後再把錢數露出來,紙上見到的便是各人所應攤的錢數,按此收錢去買東西來吃,頗有情趣。
這種方式古已有之,稱“撇蘭”。《漢語大詞典》和《國語辭典》都有這個條目。《國語辭典》指出:在紙上畫蘭葉一叢,葉數等於人數,葉根則書錢數而隱蓋之,各人任署名一葉,依數出錢,其中有一不出錢者。又,《清稗類鈔·醵資會飲》也提到“撇蘭”。今溫州也稱“撇蘭”,而貴陽、南昌、黎川則稱“畫雞腳叉”(見《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
“蘭草”是蘭花的俗稱,武漢也叫“蘭草花”。
奈得何·奈不何
<躋春台·巧報應》:“國昌有病,怎奈得何,隻得忍氣吞聲。”又《南山井》:“胡請多人將樹砍伐,馮告不休,胡不與訟,遇著便打;馮奈不何,隻得罷休。”又<解父冤》:“他雖挑戲,未說我名,問也奈他不何。”
《<躋春台>方言詞語研究》釋“奈不何”為:(對某人)沒有辦法。據此,則“奈得何”即是“(對……)有辦法”。
武漢“奈何”用於肯定或否定,表示能夠對付或不能夠對付。有兩種格式:奈得/不何×;奈得/不×何。可以用於人,如“我奈得何他”,“我奈不何他”,“我奈得他何”,“我奈不他何”。也可以用於事物,如“這種活(工作)我奈得何”,“天天這樣鬧我奈不何”。
柯搏·拇主·柯行
武漢有句歇後語:一兩銀子換九錢七——明qia三分。後半截語義雙關,是常說的習慣語,表示公開克扣、控製、刁難(三分表示程度不淺)。其中的qia,據音義該是“柯”。查《集韻·麻韻》丘加切:柯,“扼也”。《現代漢語詞典》“扼”義為用力掐住、把守、控製。普通話用同音字“掐”(qio)代替“柯”(如“一把掐住”);或用“卡”(qia)字(如“卡得緊”、“卡脖子”)。
武漢把威脅、逼迫、恐嚇叫“柯搏”,有“抖(顯示)柯搏”的說法,近似“抖狠”(逞凶)。
武漢把價高得讓顧客買不起叫“拇主”,如說“這個價錢有點柯主”。
武漢把同行之間的過度競爭叫“柯行”。這裏的“柯”,可以說qia,也可以說qiangi(音同“槍”)。後一個音是受了“行”(hanq)的聲母h(舌根擦音)的影響加了ng尾(舌根鼻音),屬於語流音變的逆同化,而不屬於陰陽對轉。
抹
武漢有報紙刊載標題為《抹》的文章,認為這個字音“麻”,義為“用手按著向下移動”,如“油抹布”、“抹胡子”、“假抹的”、“抹臉不認人”、“抹桌還席”等即是。
就漢腔而言,以上說法不盡妥當。按音、形、義相結合的原則,應該是:
一、音媽(mal),指用手按著輕輕移動,如:抹胡子、抹臉、抹平展、尾數抹了、字抹掉了;
二、音麻(ma2),①擦拭,如:抹布、抹桌子、抹幹淨了;②玩、做(活動),如:抹牌、抹麻將;③圍、套、係,如:抹圍裙;
三、音麼(m03),指塗、搽、附著,如:抹粉、抹蜂蜜、抹豬油、抹灰;
四、音磨(m04),指緊挨著繞過,如:轉彎抹角、從圍牆抹過去、他抹出去了。
至於“假抹的”中的“抹”,一般寫作“馬”,跟“馬虎”的“馬”一樣,是個借用字,口音為“媽(mal)”。
轉彎
《躋春台·白玉扇》:“我的性遲緩,公婆不喜歡,罵有妹解勸,打有妹轉彎。”
《<躋春台>方言詞語研究》釋“轉彎”為:解勸。
據《現代漢語詞典》,“轉彎”有兩個義項:一是拐彎兒(行路轉方向);一是改變認識或想法。武漢和四川一樣,另有一個勸解的意思,特用於勸架,又叫“扯勸”、“帶和”(見《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如說:“他們吵起來了,你們都去轉個彎!…扯皮總要有人轉彎。”這也許是由“轉圜”(挽回、調停)一詞而來。
抻敲
武漢有一個詞,音為“cen(陰平)tou(輕聲)”,有人寫為“抻吐”,說是有兩層意思:
一、形容物體平整、清爽,如說“他穿得蠻~”;
二、形容人好看,如說“他長得蠻~”。
這裏的“抻”,跟《集韻·真韻》癡鄰切相合,跟《通俗編》釋義“展物令長也”相合,是很確切的。
這裏的“吐”,跟《廣韻·姥韻》他魯切相合,但意義跟“吐痰、吐穗兒、談吐”的“吐”毫不沾邊,隻算得借字。而《集韻·厚韻》有個“敲”字,音為他口切,相合,義為“展也”,也相合。“敲”字,《新華字典》也收了,注音為tou,釋義為“把包著或卷著的東西打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