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寫成“抻敲”才合適。
武漢話“抻敞”還有兩個義項:一個是舒坦,如說“我們的日子過~了”;另一個是豪爽,如說“請你放~些”。
拐擅~了
《漢口指南·方言誌要》有一個條目:“攪(搞)拐了——即弄壞了。”
武漢話的“拐”(gucu上聲),是由“歹”(dai上聲)來的,意思是“壞”,跟“好”相反,如說“他蠻拐”、“拐人”、“拐東西”等,還有“撮拐”(進讒言)、“搗拐”(暗害)等。“攪(搞)拐了”也可以說“舍(上聲)了”,相當於普通話的“(搞)糟了”、“糟糕”。
這個“歹”,早先寫作“得”。據宋·彭大雅《黑韃事略》說:蒙古族“言及饑寒艱苦者謂之斛”。《正字通·角部》引《字學三正》:“以得為好歹之歹。”
《宣和遺事》上有“父親做歹事”的說法。《字彙·歹部》:“歹,好之反也。悖德逆行曰歹。”並注音為多改反,武漢(還有湖北許多地方)則音“乖買反”。聲母由端母變為見母,韻母由開口變成合口,另寫作“拐”。
另外,武漢話裏也有“好歹(dai上聲)”的說法,如“這個人不曉得好歹”。
抱雞
鳥類伏在卵上,用體溫使卵內的胚胎發育成雛鳥,叫“孵”。《廣韻·虞韻》芳無切:“孵,卵化。”或叫“抱”。《廣韻·號韻》薄報切:“抱,鳥伏卵。”
《本草綱目》卷四十八“雞”條“諸雞肉”下李時珍引延壽書雲:“四月勿食抱雞肉。”抱雞,郎範雞,指孵卵的雞。武漢因此稱“抱雞”,或“抱雞婆”(稱母雞為“雞婆”)。
據揚雄《方言》卷八:“北燕、朝鮮、洌水之間謂伏雞曰抱。”唐-玄應《-切經音義》卷五引作“抱”。其後的文獻,或作抱(如韓愈文、《農政全書》等),或作抱(如《格物粗談》、《天工開物》等),現在按規範為“抱”。
水躉
蜻蜒,昆蟲,身體細長,胸部的背麵有兩對膜狀的翅,能高飛。古稱“蜻蛉”。北京、哈爾濱、西安等地也叫“螞螂”。
《本草綱目》卷四十“蜻蛉”條有異名“蜻蚵、蜻蜉(亦作蜓)、蚵蛭、負勞”。武漢據此稱“蚵蚵”,“蚵”音同“丁”。《廣韻-青韻》當經切;“躉,《爾雅》曰‘蚵蛭,負勞’;郭璞雲‘或即蜻蛉也’。”
據《漢語大字典》,蜻蛉、蜻蚵、水躉等都是蜻蜒。
這種昆蟲,南昌寫作“丁丁”(見《南昌方言詞典》),成都寫作“丁丁貓”(見《成都方言詞典》).本字都該是“水躉”(《漢語方言詞彙》成都即是“水躉貓”,南昌即是“水躉”)。
咋噲《漢口指南·方言誌要》有一個條目:“雜燴——即雜種之別稱。”釋義不確。該是:用多種菜合在一起燴成的菜,也比喻雜湊而成的事物。這是個通用詞,《現代漢語詞典》已收入。不同於“雜種”(雜交的人、物),有時用作罵人的話,武漢話常在前加個“個”字,或簡成“個雜”。
另有同音的“昨噲(噅)”(同音字,音zaz.hui),倒是武漢的方言詞,是表示驚奇的歎詞,如:“咋噲,好大的的雨呀!”後邊有時帶個“呀”字。
哈大的
武漢報上有圖片,標題是《嗨大金豬眯眯笑》,顯示了人們對丁亥(2007)年的喜慶之情。這“嗨”(hai陰平).在武漢方言裏,有“極”的意思,常用來修飾大,構成“嗨大”,形容有關的事物,如“嗨大的船”、“嗨大的寶塔”、“嗨大一碗”(盛得很滿)等。
“嗨”是個後起字,元曲中屢見,用以表示惋惜或驚訝。拿到這裏,沒有什麼不妥的。隻是,這類表驚歎的字,武漢多讀上聲,如哦、呀、喲、唉之類。倒不如起用另一個閑字“眙”。這個字·最早見於《楚辭》,《說文》收入“新附”,韻書用作韻目。
《現代漢語詞典》hai音有三個字:哈、咳(另有ke音)、嗨(另有hei音)。“哈”沒有異讀,它的“譏笑”和“歡笑、喜悅”義現在不用了,作為歎詞又可以用“咳”代替。所以,武漢話把它借來說“哈大的……”是恰到好處。
認識了“哈”字,那麼,對韻書的平聲有個押韻就不會感到陌生了。
知價·值價
漢劇《焦讚過山》中有句台詞:“那一位,你知價一點咧!’’‘‘你放知價點咧!”是警告對方要知道進退,即知趣或識趣或識時務。常用於某些人行為不檢、無自知之明、忘乎所以而出現離譜、越軌的言行。
由於口耳相傳,這個詞有兩種說法,另一種是“值價”,意思、用法、感情色彩完全一致,正像“知趣”和“識趣”一樣。因為“知(價)”和“值(價)”不同音,正像“知(趣)”和“識(趣)”一樣,隻能算是同義詞(或等義詞),而不是異形詞(書寫形式不同.如“流連”和“留連”)。
這個詞還可以說“識相”(也是方言)、“知趣”(跟普通話一致)。
迭於(為/務)
武漢有個詞:diee.wu。它有兩個義項:一是特地,如說“今天~來拜望你家”,“這是~買倒送得你的”;一是故意,如說“你莫~跟我為難”,“他是~做得氣你的”。
這個die2.wu,該是“特為”這兩個字演變成的。“特”本來音tez,有時說成tiez(帖),有時說成die2(迭);“為”本來音wei4,輕聲說成.wu(務),這是去掉了尾音ei。
這個詞,還有一個說法:diez'yu,後一個字就是“於”。
止攝合口三等次獨聲母字,武漢有-UI、一讓兩讀,為《廣韻·真韻》讀於偽切;蕊,《廣韻·紙韻》讀如累切;蝟(蜩).《廣韻·未韻》讀於貴切。刺蝟.武漢叫“刺.gui子”或“刺'yu子”。蕊,《漢音集字》讀yu上聲(跟羽、禹、字、乳同音)。
刮毒
武漢的一份報紙,曾經刊載了一篇題為《剮兜》的文章,說是此詞在武漢方言中是指把事做絕了,既不給別人行方便、也不給自己留後路,雲雲。
“剮兜”兩個字本來是據不準確的口語音附會出來的,卻聯想出了“舍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以及“連人家的衣服口袋(一兜)都要翻它個底朝天”之類。顯然,該文的作者把借字當成本字,把自己套進去了,還想把讀者也套進去。
其實,這個詞早有人注意到了,並且記載在文獻上了,《西遊記>中的“刮毒”即是。該書第八十五回——
先鋒道:“大王吃了他不打緊,豬八戒也做得人情,沙和尚也做得人情,但恐孫行者那主子刮毒,他若曉得是我們吃了,他也不來和我們廝(互)打,他隻把那金箍棒往山腰裏一搠(捅),搠個窟窿,連山都掬(撬)倒了,我們安身之處也無之矣!”
另外,小說《醒世姻緣傳》第五十回有“按著葫蘆摳子兒,括毒多著哩”的文字。清·唐訓方《裏語征實》和四川《雲陽縣誌》(1929年)兩書都寫作“蛞毒”,釋為“心狠”。
相比之下,寫作“刮毒”的占多數,據《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除武漢外,成都、貴陽、長沙等地也都寫作“刮毒”。《漢語大詞典》以“刮毒”作條目,釋為“猶狠毒”,書證就是上述《西遊記》中的文字。
從小說中孫行者的作為來看,“刮毒”的含義是凶狠、無情至極。武漢長時期流行著這樣一些說法:“這個人真刮毒!”“他做得才刮毒咧!你莫這樣刮毒呃!”還流行著一則諺語:“臉上無肉,做事刮毒。”是用來攻擊瘦人的。有些人成天用心思算計別人,弄得自己骨瘦如柴,也是有的。但並非所有瘦人都是做事刮毒的,胖人也有做事刮毒的。例子大家可以從自己身邊去找,一定能找得到。
和·嗬
武漢話有一個音“ho(陰平)”、意思是用言語撫慰的詞(字),如說“把毛毛~下子”、“他要人~倒哄倒”、“越~越強”等。
這個詞(字),據音也許可以寫作“嗬”(見《武漢方言詞典》).但跟“嗬熱屁”(拍馬)作比較,兩個“嗬”顯然不同,不應該是同一個字——當然,作為同形詞(形同音義不同)看待也可以。
《漢語大字典·和》(二)音huo,有一個義項“蒙哄、欺騙”,書證有“美語甜言和斷人”(見《降魔變文》)、“黑閣落甜話兒將人和”(見《西廂記》)、“皮下有血人不受他和哄”(見《蕢齋詩話》)。
末例中的“和哄”,不正是武漢所說的“又嗬又哄”嗎!元曲<來生債》第一折還有“你省的古墓裏搖鈴,則是和哄我那死屍哩”;明雜劇《牡丹亭》有“甚春歸無端廝和哄,霧和煙兩不玲瓏”;清雜劇《長生殿》有“瑤池陪從,何意承新寵,情青鸞把人和哄”(見<漢語大詞典》)。
在現今漢語方言裏,南京、貴陽、長沙、廣州用“嗬”表示巴結、討好、哄騙、撫慰等意思,跟武漢話“嗬”相近。另外,徐州方言裏,用“和哄”表示哄騙、敷衍,跟武漢“又嗬又哄”相似(以上見《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
由此可見,“和哄”的和,讀音也許是hu6或he,後一音可寫作“嗬”,而《漢語大字典·嗬》(一)音he沒有收這個義項;《現代漢語詞典》中的嗬1、嗬2、嗬3也都沒有收這個義項,但有詞條“嗬(he)護”(釋作愛護、保護)。
侉子·呔子
武漢話把口音難聽叫“侉”(kua上聲),把口音難聽的人叫“侉子”或“侉侉”,常用來稱北方人,由於分辨不清,一般都視為河南人,稱為“河南侉子”或“河南侉侉”,還編了一則歇後語:“河南的菩薩——侉侉神”(諧“垮垮神”,即紛紛往下落的樣子)。這些都含有濃重的歧視色彩。
武漢話把粗大、不細巧叫“呔”(tai上聲),如說“他的個頭好呔呀”、“這個箱子真呔”,還把粗笨、憨態的人叫“呔子”。
這兩個字,《現代漢語詞典》都收了。
侉(誇)kua(方言)①語音不正,特指口音跟本地語音不同。②粗大;不細巧。
呔(裔)tai(方言)說話帶外地口音。
對照一下,武漢的“侉”,相當於《現代漢語詞典》的“侉”①和“呔”;武漢的“呔”,相當於《現代漢語詞典》的“侉”②。好像有點離譜。但是,考察古代文獻,清人《醒世姻緣傳》第三十五回有“說著蠻不蠻、侉不侉的官話”的說法(“蠻”是北方人說南方人的口音),明人《菽園雜記》卷十二有“裔,音胎字上聲,南人罵北人為裔子”的說法(奮,《現代漢語詞典》作為“呔”的異體字)(以上見《漢語大字典》)。看起來並不離譜。
脅下(窩)
漢劇《會元橋》的對白裏,介紹了一個禦寒的竅門:“把個拳頭往脅下一夾,忍上一口氣,猶如是穿火狐皮袍子一般。”
其中的“脅(武漢音xre陽平)下”,也叫“脅下窩”,指上肢和肩膀連接處靠底下的部分,呈窩狀;通用語叫“腋(ye)窩”,北京等地叫“胳(ga)肢(.zhi)窩”,長沙叫“脅夾窩”,南昌叫“胛下裏”,廣州叫“胳肋底”,廈門叫“胳下垃”,等等;此外,梅州也是叫“脅下”。(以上見《漢語方言詞彙·胳肢窩》)
查《廣韻·業韻》虛業切:“脅,胸脅。”《釋名·釋形體》:“脅,挾下,在兩旁臂所挾也。”《玉篇·肉部》:“脅,身左右腋下也。”(以上見《漢語大字典·脅>-①)
“脅下(窩)”即古漢語“腋(亦)”,跟“胳肢窩”、“脅夾窩”、“胛下裏”、“胳肋底”、“胳下垃”等比較,更加接近傳統說法,更加具有文化特色。
魚泡
魚鰾(biao)是某些魚類體內可以收縮的囊狀物,裏麵充滿混合氣體,可輔助沉浮、聽覺、呼吸等。有的方言叫“魚白”,武漢叫“魚泡”(pao去聲),古代叫“逐夷”(兩個字都有“魚”旁)。《本草綱目》卷四十四“逐夷”(兩個字都有“魚”旁)條,別名“鰾”,陳藏器指出“乃魚白也”,李時珍指出:“鰾即諸魚之白脬,其中空如泡。”據字書,這裏的“脬”,可以和“泡”通,但都讀平聲(陰平);而武漢話“魚泡”的“泡”讀去聲,正好跟李時珍所說的“中空如泡”的“泡”(讀去聲)相台,隻能寫作“魚泡”,不能寫作“魚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