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音篇 七畫(1 / 3)

語音篇 七畫

走火

報載,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彩票局2002年2月17日宣布,有三個彩民同時中了於16日晚開的“超級樂透”大獎,獎金總額1.93億美元,創下美國加州彩獎最高紀錄。武漢有報紙用了這樣的標題:《三彩民火好/喜中1.93億美元》。

這裏的“火好”,“火”指運氣,是武漢近幾年流行的說法。按傳統的說法,該是“走火”,即走運(事情恰合自己意願),如說“這個人真走火”、“你太走火了”之類;要是對別人走運懷有妒意,或認為別人走運來得不正當,就說“走龜火”,這個用語太不文雅,應該避免。

這個“走火”,跟通用語的“走火”大不相同。後者指的是火器突發(如“槍走火”)、說話過了頭(如“他說走了火”)、電線破損跑電、失火(如“倉房走火”)等。

這個“走火”也跟有的報上稱一些影碟走火的“走火”不同。指的卻是走俏(銷路好)、走紅(受歡迎)、火爆(旺盛)等,似乎是一些文人雅士的“創意”。

莧菜·茭巴·竹葉菜

武漢一些菜場管理部門製作的菜名牌,可謂百花齊放,色彩紛呈,有的用方言稱呼,有的用通用語稱呼,有的寫本字,有的寫別字。試舉三例。

有一種菜寫作“汗菜”。這本是一種常見的蔬菜,葉子有暗紫色的和綠色的,通常寫作“莧菜”。莧,據《玉篇》,音胡辨切,現今標準音讀同“現”。然而武漢音卻讀同“汗”,正是古音的遺存。既是本字,又是本音,完全不必寫成別字“汗”。

另有一種菜寫作“蒿芭”。這本是菰(gu)的嫩莖,通常寫作“茭白”。茭,據《廣韻》,音古肴切,現今標準音讀同“交”。然而武漢音卻讀同“高”,正是古音的遺存。既是本字,又是本音,是無須改變的,但現在很多地方寫成不同音的“蒿”(hao),更是欠妥。白,武漢音讀be,輕化成ba,可以寫作“巴”(不必加草頭),不妨當做後綴,跟泥巴、尾巴、嘴巴等的“巴”一樣。

還有一種菜寫作“空心菜”。這種菜,通用語叫“蕹(weng)菜”,由於它的莖中間是空的,所以又叫“空心菜”,作為別名。然而,武漢因它的葉子像竹葉,所以一向稱之為“竹葉菜”,根本不必選用“空心菜”(何況還是個別名)的叫法。

相比之下,前兩種菜是按照方言來稱呼的,為了遷就方言,甚至用了費解的同音字(別字);後一種菜本來是很簡單明白的,卻又不按照方言來稱呼。僅僅從人們生活中常見的幾樣菜名,就可見到武漢生活的複雜化和多樣化。

豆腐墊腳

《漢口指南·方言誌要》有一個條目:“買塊豆腐墊腳——等不到。”

墊起腳來可以望得遠些,隻是這軟遝遝的豆腐無補於事,墊不起來。“等不到”作“無望”更恰當。

據《歇後語手冊》(鄭勳烈編,知識出版社1988年),有如下幾則:“豆腐墊腳——做浮事”、“豆腐墊床腳——白搭”、“拿豆腐墊台腳——白挨”。錄此供參考。

找不倒

<漢口指南·方言誌要》有一個條目:“找不到——即不曉得。”

武漢的“找不到”,有兩個義項:一是沒有見到或得到(跟普通話一致);一是不知道(是方言特有的)。

這個“到”(.dao),用作動詞的補語,表示動作的結果,普通話也說“到”(dao)或“著”(zhoo)。

武漢話裏還有“站倒”、“坐倒”的“倒”(.dao),音跟“找得到”的“到”相同,但意思不同,是表示動作的持續的,相當於普通話的“著”(.zhe),跟“坐到椅子上”、“站到下午”的“到”(dao去聲)不相同。所以,武漢話表時態的.dao寫作“倒”較好。

扯皮

武漢有報載:一位民企的老板掏錢請鄉親們看楚劇,一位鄉親看了戲很高興地說:“過年有戲看,這個年過得有味,還減少了蠻多扯皮的事。”

又載:一位老爹爹要賣掉郊區的閑屋,有關部門提出,按規定,他的子女都要到場簽字,免得以後扯皮。

以上兩例都提到了“扯皮”。按《現代漢語詞典》,“扯皮”是無原則地爭論,即爭吵。例句是“扯了幾句皮”和“好了,我們不要扯皮了,還是談正題吧”。

據資料,太原、揚州、長沙等地的“扯皮”,都是這個意思。

有一則歇後語:“活剝兔子——扯皮。”還真有點凶狠。

然而,在武漢,長時期流傳著的“扯皮”,卻是鬧糾紛、找麻煩的意思,並沒有停留在爭、論、吵上。本文開頭提到的報上的兩例即可證明。(後一例中,老爹爹的兒子就是不肯到場簽字,擺出一副扯皮的架勢。)為了強調,還派生出“扯皮拉筋”、“扯皮鬧絆”、“瞎扯皮”、“橫扯皮”、“扯橫皮”、“扯死皮”等。還簡略成“扯”,說什麼“鬼扯”、“亂扯”、“瞎扯”、“扯來扯去扯不清”等,並派生出“扯腿”、“扯筋”,以及“鬼扯腿”、“瞎扯腿”、“鬼扯筋”、“亂扯筋”等,還有什麼“狗扯羊腿”,真是扯不清!

看起來,武漢話跟武漢人一樣,扯起皮來也與眾不同。不過,從今以後,還是少扯皮或者不扯皮才好。

拋撒

武漢有一個詞“拋撒”,意思是浪費、糟蹋。如說:“糧食從田裏收回來,總是有些拋撒的。”“他大手大腳,拋撒太大了。”“吃飯要過點細,莫拋撒了。”

這個說法古已有之。《景德傳燈錄》卷十五:“施主物,莫拋撤。”元曲《看錢奴》第一折:“你這廝平昔之間,扭曲作直,拋撒五穀,傷殘物命。”《醒世姻緣傳》第五十六回:“暴殄天物,是說他作踐東西,拋撒米麵。”(見《四川方言詞語考釋》)都是例子。

投—人、~老師

《躋春台·活無常》:“汝弼忽聞此言,氣得臉青麵黑,開不起腔(答不了話,發不了言),陳氏便要回去投人……”

《(躋春台)方言詞語研究》釋“投”為;投訴,投告,告狀}多指受了委屈,向親友投訴。此詞還見於同書《十年雞》、《仙人掌》等。

武漢口語把投訴說成“投”。成人語言中有四字的“投人告保”,意思是到處製造輿論;小孩子常用“投老師”、“投爸爸”、“投媽媽”等表達受委屈的情緒。

抖衝

《漢口指南·方言誌要》有一個條目:“賭充——即要好看之意。”

條目該作“抖衝(衙)”,釋義該作“顯示自己了不起”。“衝”(衡),猛撞。跟普通話相比,“抖衝”兼有“逞能”(顯示自己有才能)和“逞強”(顯示自己有力量)的意味,同義語為“抖雄”。

抖狠

武漢話把耍橫、逞凶、顯威風叫“抖狠”,如說“他總是抖狠”、“你抖麼狠”、“哪個怕你抖狠”。

《金瓶梅》裏有這樣的話:“你……就抖毛兒打起老娘來。”《紅樓夢》裏有這樣的話:“你老人家把威風也抖一抖。”

兩書裏的“抖”(抖毛兒、抖威風)跟武漢話“抖狠”的“抖”是一樣的。抖狠也就是抖毛兒、抖威風。

然而,《紅樓夢》裏另有這樣的對話:“你就是沒良心的,我好意瞞著他來問,你倒賭狠!你隻賭狠,等他回來我告訴他,看你怎麼著!好人,給我吧,我再也不賭狠了!”“抖”是單方麵所顯示,“賭”是兩方麵所顯示。在上述環境裏,隻是賈璉在向平兒施威、恐嚇,應該是“抖狠”而不是“賭狠”。

賭,古音當古切(姥韻),普通話音du;抖,古音當口切(厚韻),普通話音dou。而武漢話都音dou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