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孽海花》第二十二回:“這事一成,永豐就流通了,我們的付款也就有著了。”(轉引自《四川方言詞語考釋》)就是罕見的文獻書證。
存財·積(聚)財
“鄉裏佬,不積財,吃了飯,屎就來。”
這一則摘自《漢口指南·成語彙編》。朱介凡《中國諺語的格調>(見《新中華》1947年第5卷第8期)“積”作“聚”。武漢話把積存錢物的行為叫“存財”或“積財”。“積”本音陽平,口語裏讀成去聲,則是“聚”字。
有人剛吃完飯就要解大便,特別是一些貪玩的小孩子。這是因吃飯時大腸蠕動所致,排出的是“宿糞”,不是什麼不積財(不存財),而且不限於鄉下人,城裏人,尤其是老年人也不例外。這一則充分反映了城裏人對鄉裏人的偏見。
過細
武漢報紙載文介紹:武漢方言“過細”一詞,除了“仔細”的含義外,還有“小心、注意”和“摳門、小氣”兩個含義。對於這後一個含義,舉的例子是“又尖又屁又過細”。
這不常聽見的“又尖又屁又過細”似乎表明“尖一屁=過細”。但仔細推敲一下,其中的“過細”還是小心(即謹慎)而不一定是“小氣”的重複。
查《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長沙、南寧等地方言中的“過細”隻有仔細的含義;婁底另有一個同形詞的含義是:細致加工,剃去毛茬。
再查《漢語方言詞彙》,有20處表示“小氣”的詞,約有近20種形式,其中有摳、嗇、貓、孤寒、鹺澀、算小等,卻沒有“過細”。
所以,武漢話“過細”隻有仔細、小心的含義。
過腳
《漢口指南·方言誌要>有一個條目:“過腳——事已無望。”
然而,“過腳”的釋義該是:(一)交代,把經手的事務移交給接替的人,一般指手續清楚,常說“這個事要跟他過個腳”、“做事要過手過腳”;(二)指人或事無望(人死稱“過了腳”)。
後一個義項是謔語,即《漢口指南》所謂“事已無望”。
光棍
“光棍光棍,到處幫襯;不幫不襯,何為光棍!”
這一則謠諺摘自漢劇《雙賣武》。
《漢口指南·成語彙編》載有“光棍光棍,大家幫撐”。“撐”(陰平)該是“券”(去聲),但這裏寫為“幫襯”則較規範。幫襯,《國語辭典》注為“幫助、讚助”,《現代漢語詞典》另注為“逢迎、湊趣”,更為符合這裏的意思。
逢迎、湊趣義的“幫襯”,本不能拆開,這裏拆做“不幫不襯”是為了強調,正是謠諺常用的手法。
吊一~錢
武漢的老說法把成千的錢——無論是舊日的銀元、法幣(紙幣)還是今天的人民幣,都叫做“吊”,一千叫一吊,兩千叫兩吊。
舊時以一千文為一吊。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卷八:“是日,十三位道長,每一簡(個)馬上人要錢一吊(吊)。一吊者,千錢也。”明代時錢為銅質圓形,中有方孔,叫“製錢”。
從這裏可以看到舊製、舊俗的遺跡。
吊漿
《蓴鱸懷思》(見台北《湖北文獻》第163期)提到“歡喜坨”,指出是用糯米漿發酵後製成的。這樣的糯米漿,武漢有個專名,叫“吊漿”。
所謂“吊漿”,就是把糯米(摻上少量秈米)用水浸泡後,磨成漿,盛在布袋裏吊起來,濾去清水,剩下的便是吊漿,是製作湯圓等食品的材料。舊時每逢臘月,武漢的一般家庭都要備製吊漿,供春節、元宵節製作湯圓之用(為防發酵變質,還要曬幹或烘幹)。至於相關的食品店,則是每天都要備製,不分春夏秋冬。
吊漿,除了做湯圓之外,還可以做歡喜坨、粑粑(特稱“吊漿粑粑”,以區別於“發米耙粑”)等,都是武漢的特色食品。
吃酒
《躋春台·雙冤報》:“到五月,高英嶽父六旬,良棟夫婦並高英夫妻皆去吃酒。”同書《過人瘋》、《六指頭》、《萬花村》、<棲鳳山》、《吃得虧》中也有“吃酒”一詞。
《<躋春台>方言詞語研究》釋“吃酒”為:赴酒席。
武漢等地對茶、水、酒等飲料稱“喝”不稱“吃”。“吃酒”具有特殊含義——赴宴。到結婚的人家赴宴叫“吃喜酒”,到做壽人家赴宴叫“吃壽酒”,春節時赴宴叫“吃春酒”。
丟·掉
武漢話有兩個詞:丟;掉。跟普通話有異同。
丟,武漢話指拋棄,如說“我把破鞋子丟了”、“他把你的事丟得(在)一邊了”,這是沿襲《俗呼小錄》“舍去”的意思。而普通話卻是指遺失,如說“我的鑰匙丟了”、“他的錢包丟了”,這是沿襲《俗字背篇》“去不來”的意思。兩者有所不同。但在“丟醜、丟臉、丟人”等詞中,卻一致表示喪失體麵,表明在曆史上凝成的多音詞語,一般是不大容易改變的。
掉,武漢話指遺失,如說“我的鑰匙掉了”、“他的錢包掉了”;而普通話一般說“丟”(見上文),但也可以說“掉”(見《現代漢語詞典·掉③》)。這是因為近代文獻中有這種用法,如《紅樓夢》第二十六回:“小紅見賈芸手裏拿著塊絹子,倒像是自己從前掉的。”(見《漢語大字典·掉》1⑨)另外,“掉瞟、掉點(兒)、掉色”等詞卻是一致的。
當然,“丟”、“掉”還有其他在語義、用法上的異同,這裏就從略了。
伏滓酒
伏滓酒,一種用糯米釀造的帶甜味的淡酒,連汁連糟一起食用,古代叫“醴”(音“禮”)或“醪”(音“勞”),北京稱為“江(郭沫若寫作‘漿’)米酒”,四川稱為“醪糟”,武漢以及湖北其他一些地方叫“fu(陽平)zi(上聲)酒”。“fuzi”是哪兩個字呢?
據古籍記載,醴或醪是“汁滓相將”(見徐灝《說文注箋》)的,就是說液汁和渣滓(糟)混合在一起。那麼,帶糟的江米酒應該寫成“伏滓酒”了。“伏”有守(見《說文》)、藏(見<廣雅》)的意思,中藥浸泡後置於容器中使其變軟叫“伏”(見《漢語大字典》)。這種帶糟的酒,不同於一般的酒,前者屬醴、醪之類,後者屬醇、釀之類。《國語辭典》:“醪糟——不去滓之酒。”說得很明白。
伏滓酒,武漢有人叫“甜酒”(跟古籍《玉篇》“醴,甜酒”相合)或“米酒”(很像“江米酒”)。但是,細究起來,世間有甜昧的酒以及用米(包括糯米、小米、黃米)釀造的酒也不少。相比之下,還是叫“伏滓酒”為好。
舊時小販叫賣“洋糖(機製綿白糖)伏滓酒”,於是人們便利用這“洋糖伏滓酒(變音‘揪’)”來逗幼兒,揪他的鼻子,成為一種遊戲。這也許是武漢所獨有的項目。
秒子
報載:武漢有個說法,叫“糙子爹爹”,一般是指“四十有餘、五十出頭”的男性。“糙”是糙米、粗糙的意思,“糙子”常常用來形容沒長熟、半大不大,如糙子伢(十五六歲)、糙子豬。“糙子爹爹”就是指“年紀要老不老、說不老又添了孫子輩的男性”,雲雲。
這裏的“糙”,隻是借用的同音字,用來附會半大不大、半老不老,非常牽強。其實,《廣韻·效韻》初教切有個“秒”字,釋為“秒秒,小子”,就是本字。初教切,折合今標準音為chao今武漢音為cao。武漢把未成年的男孩叫“秒子伢”(也叫“半秒子”或“秒子”)。
所以,對四五十歲的男性而言,確切的寫法,該是“抄子爹爹”。擴大開來,還有“秒子豬”或者“秒子牛、秒子羊、秒子馬、秒子雞、秒予鴨”之類。
至於“糙”字,《玉篇·米部》七灶切(折合今標準音應是cao,而北京音卻是cao,武漢音則是Ca04),釋為“粗米未舂”;在今普通話裏,意思是“粗糙、不細致”,如說“這活兒做得很糙”、“這是個糙東西”、“我是個糙人兒”等,還可以組成“糙紙”、“糙米”、“粗糙”、“毛糙”等詞語。
自屎不臭
在一篇紀念習仲勳同誌的文章中,提到他把自己的小嬰兒抱在懷裏,嬰兒尿了他一身,他笑著說:“子屎不臭!”這是對俗諺的活用。
《漢語成語考釋詞典》有“自屎不覺臭”條,釋作“比喻自己的缺點、毛病自己不容易察覺”,書證來自《古尊宿語錄》和<五燈會元》。武漢方言說“自屎不臭”,很精練。作為成語,更顯得正宗、雅致。這則成語經常取其本義,用於對自家孩子的屎尿不掩鼻,甚至不皺眉,而且耐心地加以處理。
會
所謂“會”,指民間一種小規模經濟互助組織,入會成員按期平均交款,分期輪流使用(見《現代漢語詞典》“會1⑦”)。較早作記載的為《清朝野史大觀》,《儒林外史》也提到“約了一個會”。對此,《國語辭典》、《辭海》、《漢語大字典》、《漢語大詞典》、《中國風俗辭典》都有條目加以介紹,《國語辭典》指出:先由需款者請得若幹人至,謂之請會;按照需款之多少,定為若幹股,每股謂之一支;與會諸人隨意認定一二股,貸與其人;此後即由請會者按期向諸人索例出之款,請會者亦按股出款,收齊以後,聽憑會中人貸用,唯貸用者須出利息,即由貸款中坐扣;如此每月輪流貸用,輪至一周,即為結束。又指出:有不出利息者,以抽簽方法定貸用之先後,謂之抓會;或擲骰子,謂之搖會。
武漢的做法與此大同小異,名稱則有自己的一套。請會稱“邀會”,請會者稱“會頭子”。會頭子得頭會(第一次會),按每股每期錢數收齊(扣除約定的利息);參與者稱“來會”,每人都有一次得錢的機會,方式有兩種:一種是經事先約定每次由來會人密寫利息數,經公開比較,誰的利息高即由誰得,稱為“得會”;如此輪流至末會,得末會者不出利息。這種方式稱為“標會”,連帶的,每次各人密寫的字條稱“標字”。另一種方式即在開始時按抽簽或抓鬮(武漢稱“拈鬮”)決定得會人的順序,同時約定利息數多少,稱為“搖會”。還有一種特殊方式,既不標也不搖,由會頭子得會(扣除利息).以後按期按人歸還(全數),稱為“一枝會”。
漢劇《張大亮做媒》所說的“月月拿會錢”以及“員外的會是哪一個得了呢”,都是指的這種“會”。舊日有人說“這麼樣得得了”(意即“怎麼得了”),便有人應上一句“得不了,得末會”。這種語義雙關的幽默話(_種俏皮話,或稱“刁話”),也是指的這種“會”。
殺場
《躋春台·吃得虧》:“臭蟲虱子滿身體,受盡私刑不敢啼。丁封一到苦無比,綁在殺場哭唏唏(兮兮)。”
<(躋春台)方言詞語研究》釋“殺場”為:刑場。並指出《西遊記》第二十二回有“卸冠脫甲摘官銜,將身推在殺場上”,第四十五回有“若賭不過,無雨,就將汝等推赴殺場典刑示眾”。
跟“殺場”對應的有“法場”——舊時執行死刑的地方(見《現代漢語詞典》);還有“刑場”——處決犯人的地方(見《現代漢語詞典》)。舊時執行死刑的方式是殺頭,故稱“殺場”,而今卻是槍決(方言稱“槍斃”),不再稱“殺場”而稱“法場”了。當然,“殺”和“決”(斃)可以通用。
和四川一樣,武漢也說“殺場”,現在還用於罵人——對一些慌慌張張、衝撞了自己的人,嗬貴他“你是在趕殺場nga”!很不文雅,甚至狠毒。
交-~霜、跑~了
《武漢方言詞典》收了“高”,是量詞,意思為場、次、回,可以用於生病,比如說“害了一高病”、“打了一高脾寒(瘧疾)”;也可以用於天氣,比如說“打了一高霜”。其實,它還是一個形容詞,意思為遍、全、到,可以表示動作的範圍,比如說“滿屋裏都找高了”、“這裏的人他都吵高了”。
這個“高”,是個借用的同音字,是個別字,不是本字。寫出來,叫人看不懂,等於白寫了;還會叫人誤會了,那更麻煩。
查《漢語大字典》,“交”有一個義項是“遍”,例子是郭沫若《長春好》:“全國公路已跑交。”還有一個義項是“次”,例子是《儒林外史》第十四回:“前前後後跑了一交”;《中國諺語資料·農諺》:“土倒三交就成糞。”跟武漢的“高”完全對得上號。
再查文獻,《儒林外史》第二十一回有“(在)桌上……翻了一交”,第四十七回有“到本家去了一交”,第五十五回有“兩個人前後走了一交”;李喆人《暴風雨前》有“三雙素麵鞋……全換交了”;唐樞《蜀籟》有“酸甜苦辣都嚐交了”;《新華文摘》1980年第7期有“(田)至少耖過兩交”;川劇《拉郎配》有“我到處都找交了”。
再查方言資料,徐州、揚州、南京、成都、南昌、沿河、鎮江、金華、平江等地方言也都有這個詞,都寫為“交”。交,《廣韻·肴韻》古肴切,現代方言有的讀同“郊”,有的讀同“高”。有的方言隻有“郊”音,有的方言隻有“高”音,有的方言卻有“郊”、“高”兩音(稱為文、白讀),武漢屬於後者,“高”其實應該寫成“交”。
闖猴子
武漢有報紙刊發報道說:有騙子故意以身體撞汽車,然後拉住司機索要賠償。這種詐騙手法,北方人稱“碰瓷”,武漢人稱“撞猴子”,雲雲。
這裏所說的“北方”,其實就是北京。據資料載,舊時北京有一類行騙的人,手拿或肩挑瓷器(或其他易碎物品,有時本來就是破損的器物)往人多處走,到一定時間,看準對象,往其身上碰撞,讓器物摔碎,便抓住對方,說人家把他的貴重物品撞壞了,糾纏人家索要高價賠償,不達目的絕不罷休。叫“碰瓷”很好理解。
另外,在黑龍江一帶,則叫“碰托”。“托”是憑借的東西,或指器物,或指自己的身體,也不難理解。
至於武漢,這種騙局其實叫“闖(‘床’的第三聲)猴子”而不是“撞(音‘狀’)猴子”,所以該寫成“闖猴子”才合適。這裏的“猴子”,指的是故意撞人的騙子,由於他製造假象,好像是別人撞了他而不是他撞了別人,所以叫“撞猴子”。猴子,在一般人眼中,狡猾、靈敏、難以對付,並且常常被人用來在戲法中做憑借,即托兒(嘲子)t用到這裏恰到好處。
三種叫法,“碰瓷”太直截了當,“碰托”稍微含蓄,而“闖(撞)猴子”很曲折,充分反映了武漢人對這類騙子看得特別清楚,而且特別憤恨,便創造了這個名稱來加以貶斥,反映了武漢人的是非分明、機智幽默的性格。
江豬子
江豚,哺乳動物,生活在江河中,頭圓,眼小,全身黑色,吃小魚和其他小動物為生。
《本草綱目》卷四十四“海豚魚”條提到:生江中者名“江豚、江豬、水豬”等。武漢即稱“江豬子”。
收漿
《躋春台·孝還魂》:“忽見路旁茅房外曬有幾件衣服,四下無人……便去收漿。”又:“有一日洗衣曬路上,忽有個小兒來收漿。”
《<躋春台>方言詞語研究》釋“收漿”為:洗衣服時用米湯漿,使衣服挺括;收漿指偷別人洗好晾曬的衣服。
據《現代漢語詞典》,用粉漿或米湯浸紗、布或衣服使其幹後發硬發挺叫“漿”。武漢等地把洗好的外衣、被單、床單等擰幹之後,放在摻了米湯的清水裏搓揉一遍再晾曬叫“漿”。等到漿過的衣物還沒幹透時,收下來壓平整之後再晾曬幹透叫“收漿”。
在武漢,“收漿”還有兩個比喻義:一是打人(多指打小孩,是由“收拾”產生的聯想),一是偷別人晾曬的衣物。
觀音柳
檉(音“撐”)柳,落葉小喬木;枝條纖弱下垂,老枝紅色;葉子像鱗片;花淡紅色,結蒴果;能耐堿防旱。
《本草綱目》卷三十五“檉柳”條釋名有“赤檉、赤楊、河柳、雨師、垂絲柳、人柳、三眠柳、觀音柳”等,武漢稱“觀音柳”當是其沿襲。據資料,“檉柳”還有“三春柳、紅柳、西河柳、西湖柳、赤楊柳”(見《國語辭典》、《現代漢語詞典》)等異名。
歡喜
對人或事物有好感或感興趣,普通話說“喜歡”,武漢話也說“喜歡”,比如f.他喜歡文學,我喜歡數學、“他喜歡打球,我喜歡跑步”;普通話也說“歡喜”,武漢話卻不說。
表示快樂、高興,普通話說“歡喜”,比如“女兒考上了大學,媽媽歡喜得不得了”、“這件事叫大家滿心歡喜”,也說“喜歡”;武漢話隻說“喜歡”。
那麼,武漢話裏就沒有“歡喜”了?有的。一種用竹、木或象牙等製成的小棍子或小長片子作為計數或領取物品的憑證,武漢就叫“歡喜”,傳統名稱則是“籌”。這個“籌”,最初作為投壺的簽子(《說文>釋作“壺矢也”),其後用來記數(《玉篇》釋作“算也”)。這個字,跟“愁”字同音,為了避諱,武漢話稱之為“歡喜”。這跟稱“舌(跟‘折本’的‘折’同音)頭”為“賺頭”是一樣的道理——反其意而稱之。
有人寫文章認為這是竹簽子的“簽”跟“錢”同音,簽(錢)多了,當然歡喜。這是想當然的戲說,並不足信。
該問的是:為什麼稱籌為“歡喜”而不是“喜歡”?答案當是:“歡喜”的說法,早於“喜歡”,稱籌為“歡喜”既已約定,並經過長時期使用成習,不宜隨意更改了。
紅棗·良棗
《詩·七月》有“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的記載。
棗樹,落葉喬木,葉子橢圓形,花黃綠色;結核果,暗紅色,卵形、橢圓形或球形,昧甜,可以吃,通稱棗或棗兒,武漢叫棗子。
《本草綱目》卷二十九“棗”條李時珍引《齊民要術》雲:“凡棗全赤時,日日撼而收,曝則紅皺。”武漢因此稱“紅棗”(幹棗)。又“大棗”條有異名“良棗”,武漢用來稱新鮮的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