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卷四十一“螻蛄”條釋名指出:俗名“土狗”。武漢即稱之為“土狗子”。
下地
《漢口指南·方言誌要》有一個條目:“下地——即事已成功。”
其實,這個詞還有兩義:(一)罷休(停止),用於否定,如“不得(不能)下地”。(二)(承擔)下來,如“拿(承擔)得下地”、“拿不下地”。漢劇《打城隍》中有“看你這兩個舅子怎麼下地!”(“舅子”本指妻子的兄弟,通常也用來稱呼不相幹的人,有占便宜的意味。)
所謂“事已成功”自然屬於“下地”,然而這隻是一種可能;另一種可能——事未能成功,也照樣說是“下地”。所以,應該解釋為“告一段落”才更恰當。
下(哈·嚇)
下地、下活,還有下馬(跳神)、下叉(著手)、下神(盡心盡力)、下麵(麵)、下淩(結冰)等詞語裏的“下”,武漢讀xia去聲,跟《廣韻》的胡雅切或胡駕切、今北京音Xiu都相合。而下數(手段)、底下、沿下(附近)、一下子(一會兒)等詞語裏的“下”,武漢讀ha去聲,這叫白讀,雖跟北京音有差異,但更接近古音;還用於表示全部(=都),如“下吃了”、“下拿了”、“他們下不肯走”等。在這些情況之下,應該寫原字,不必寫別字,如“哈”、“嚇”(如《漢口指南·成語彙編》中有“罵人風吹過,打人嚇嚇馱”)。
說到“哈”,它的負擔也不輕。它有兩讀,各表示很多意思。
(一)ha陰平。《廣韻·麻韻》許加切有個“颼”字,義為“吐氣”,現在寫作“哈”(哈氣);《集韻·麻韻》虛加切有個“殷”字,義為“身傴貌”,現在寫作“哈”f哈腰;還可用於抓,如說“到處哈”、“雞哈豆腐”(一種菜)、“哈麻欠草”(手腳不幹淨)、“哈錢”(撈錢)等。
(二)ha上聲。《篇海類編·身體類·口部》:哈,呼馬切,姓。《西遊記》裏借用作傻,如“莫說哈話”,武漢有“啥子”(傻子)、“哈的哈氣”等說法;還用作擬聲詞、歎詞等。
下活·圍桶·纏子
報上有文章介紹武漢昔日“下河”的情況。“下河”一詞較早見於<漢口指南-方言誌要》,釋作“倒馬桶”。為什麼叫“下河”?有人說,這是因為積肥的船停在河邊,人們挑著糞送到船上,便要下河(下到河裏的船上);也有人推測是因刷洗工作要下河坡到河邊進行。
也許,“下河”可以寫成“下活”。
19世紀末20世紀初,漢口商業繁華,民宅稠密,許多商店、家庭使用馬桶(武漢稱“圍桶”)。一些貧苦婦女便攬起倒馬桶的活兒,這個“活”,便是《魏書》裏的“掃市作活”、杜甫詩裏的“賣文為活”、康海套曲裏的“做莊活”的“活”。“作活”、“為活”現在說“做活”,就是以此維持生活;“莊活”現在說“莊稼活兒”或“農活兒”。
當時一般約定,每倒一個月的馬桶為一個“活”,於是,“活”便成了馬桶的代稱並雅化了。而“下”則是處理之意,包括倒、刷、洗等。此後,“下活”成了倒馬桶的專用語,各家自倒也叫“下活”,近郊農民來城裏積肥也每每悠悠地吆喝:“下活——咧!”
刷洗馬桶(圍桶),用的工具是竹篾纏起來的刷子,稱為“纏子”;有人說叫“纏紮”或“纏摣”或“纏爪”或“岔巴子”或“岔子”等,並不普遍。
下得
《水滸》第八回中,林衝的嶽父張教頭對女兒(林衝之妻)說:“我兒放心,雖是女婿恁的主張,我終不成下得將你來再嫁人!”其中的“下得”,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部加了注釋:“忍心、硬心腸,猶如現在說舍得。”表明現代漢語(普通話)裏沒有這個說法。
《現代漢語詞典》沒有“下得”詞條,而字頭“下z”⑦進行(……)、⑨做出(……)大體相當。至於“舍得”,《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是“願意割舍、不吝惜”。
據《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武漢有“下得”的說法,意思是“過意得去”,用例為“看倒他這樣為難,你心裏下得?”那麼,“下得”該是“心中坦然(平靜)”了。
下整(梗)樓梯
武漢有個獨特的俏皮說法:下整(梗)樓梯(“整·梗”見本書另條)。
這個說法,有人釋為“生活或境遇突然變壞,沒有過渡階段;也叫‘下陡坡”’(見《武漢通覽》,1988年)。
也許是時代和地段的差異,這個詞組,漢口許多地方一般是用來嘲笑“從樓梯上端摔下來”,如說“他不小心下了整(梗)樓梯”,也比喻“操之過急”(見《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
至於“下陡坡”,一般用來比喻操之過急,不限於“生活或境遇突然變壞”。
大娘
武漢有個老詞“大娘”(“娘”輕聲),意思是:(一)稱已婚婦女(以區別於“姑娘”);(二)稱老大的妻子(見《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很有特色。
許多方言裏也有這個“大娘”,但意思卻各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