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音篇 三畫
三不之·三不知
武漢人口頭有個“三不之”的說法,像“他三不之回來一趟”、“我三不之碰得倒他”、“老張喜歡吃麵,三不之也吃點飯”、“這裏三不之有人放鞭,吵死人”等。
這個“三不之”,別處有說“三不三”、“三不時”的,都是按口語的音寫出來的(別字),不一定是本來的字(本字)。
說起來,這些跟老話“三不知”有關係。古書《左傳》有苟文子說的“今我三不知而人之,不亦難乎”,意思是對事情的始、中、終都不清楚就參進來了,不是蠻為難嗎。這個“三不知”,就是今天說的“一問三不知”,文雅的說法是“不了解情況(過程)”。
經過時代、地區的變化,人們用起這個詞來,就慢慢改變成陡然、料想不到的意思,像“三不知逢著貴客”(元曲)、“三不知走來”(明代小說)、“三不知又變壞了”(清代小說)、“教你們三不知的去見閻王爺”(當代小說)等。
到了武漢(湖北)這裏,就改變成偶爾、間或、不時常、碰巧的意思。到了這一步,就不再是不曉得,而是說不定,由於它是由“三不知”變來的,起碼是受了“三不知”的影響,照原樣寫也可以;為了表示區別,寫成“三不知”不是不可以,隻是不必要。正像把三腳架叫“三腳貓”(老話指不中用的人或物)一樣。
三把兩樣
武漢話形容行動敏捷利索為“三把兩樣”。如說“他做事蠻麻利,三把兩樣就弄完了”;“來不及了,你三把兩樣收拾一下就走”;“他慌了,三把兩樣地吃完了”。
這個四字成語,可以從文獻中找到根源。如小說《紅樓夢》裏趙姨娘說的“這屋裏連三日兩日進來唱戲的小粉頭們三般兩樣,拈人的分量,放小菜兒了”(第六十回);《林蘭香》裏有“我看二娘在眾人身上真心真意,無一些虛假,四娘隻說三般兩樣,輕看了他(她)”(第二十九回)。這裏的“三般兩樣”,或作“兩樣三般”(見《元曲選》),本指不公平、不一樣。
武漢話選定了“三般兩樣”的形式,並把“般ban”音變讀.ba,去掉了尾音n,稱為陰陽對轉(陽聲變陰聲).意思也變成敏捷利索了。
三腳貓
“三腳貓”一語,據宋代《百寶總珍集》書裏的解釋:“物不中謂之三腳貓。”常用來比喻不中用的東西或對知識、技能隻懂得一點皮毛的人,屬於全民通用語,不是方言。有的地區,用來比喻新奇罕見的事物或東跑西顛坐不住的人。
然而,在武漢,卻把放在爐子上或火盆上的一種特製的三腳架叫做“三腳貓”。這是用鐵條做成的——在直徑約4~5厘米的鐵圈旁邊,按等距離安上三隻短鐵柱(像腳一樣),可以平穩地擱起鍋、罐子、水壺等。這是移用現成的名稱,根據它有三隻腳,斷章取義,沒去管那個“貓”字,本是一種修辭手法,正像“鬼混唐朝”隻取“鬼混”、“烏焦巴弓”隻取“烏焦”一樣。
哪知,有人偏偏推測說是因為這東西很像錨,把它叫“別”了;也有人推測說這本來應該是鉚,它擱著跟鉚住的一樣。把簡單的問題弄複雜了。
把“三腳貓”比作質量差、本領弱、不中用的人或物,本是通用語,而且是古代的,武漢話裏很少用到。
幹·打幹
漢劇《清風亭》裏有這樣的台詞:“我用了幾個錢,幹了一個地保。”《斬雄信》裏也有:“若不虧二哥拿錢來打幹,今日焉能來保唐!”<打灶神》裏也有:“在家裏拿了幾十串錢,到衙門口去東打幹西打幹,打幹來了一個二牌子老爹。”
這些台詞裏的“幹”或“打幹”,多次出現在漢劇中,是早期的武漢話詞語,現在已不見。從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角度來看,值得注意到。
幹,在古代漢語中,有一個義項是求(見《爾雅·釋言》),也就是索、乞的意思。《論語·為政》:“子張學幹祿。”是說子張(向孔子)請教求官職得俸祿的方法(見楊伯峻《論語譯注》)。唐代有一本刊正漢字形體的書《幹祿字書》,是提供給為官者和應試者的參考書。
古代崇尚做官發財,有其門徑,但是有錢有勢者才沾得上邊,老百姓在戲劇裏隻能譏刺一下那些不入流的小爬蟲——衙役(並且還是掛名的)而已。漢劇為後代人“立此存照”,頗為可貴。
土克西
《武漢通覽·方言》有一個條目:“土包予——或稱土克西。沒有見過世麵的人,也叫鄉下佬。”
“土包子”是武漢引進的北方方言詞,不宜於作本地方言詞看待。一般用的是“洋盤”、“洋人”、“老外”(外行)等。至於“鄉裏人”(不是“鄉下佬”)也偶用,其本意卻是農民。
“土克西”倒是武漢人仿照維吾爾語“雅/亞克西”(yahxi,好)造出的新詞,或簡為“克西”,隻是流行不廣、不久。
土狗子
螻蛄,昆蟲,背部茶褐色,腹麵灰黃色;前足呈鏟狀,適於掘土,有尾須。古代又名“天螻、仙姑、石鼠”等,今通稱“喇喇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