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音篇 二畫(1 / 1)

語音篇 二畫

人小鬼大

武漢(還有重慶、綿陽、梓潼、柳州、太原等地)形容心眼多的小孩子是“人小鬼大”,常說“這個伢人小鬼大”,“你人小鬼大,是他們的師傅頭”之類。

這個說法,文獻上早已出現過。如《龍圖耳錄》第八十二回:“好狗才,人小鬼大,竟敢嘴強!”《躋春台》卷一:“懷德人小鬼大,如此年紀,犯規作賊,若不處治,連累家族。”(見《四川方言詞語考釋》)其中,《龍圖耳錄》裏的“人小鬼大”,不一定指年齡——古代對地位低的人稱“小人”,地位低的人也自稱“小人”。雖然如此,由地位轉移到年齡,也算得上活用了。

有的小孩子聰明伶俐,逗大人喜歡,往往也說他人小鬼大,這便成了讚賞語了。在語用上,這個俗成語一般不偏重於貶義,被當做了中性詞語。

八~呃、~的

“八”這個數目,是人們都喜歡的,它含有吉利的色彩。“要得發,不離八”這句話,是人們熟得不能再熟的。再說,誰不喜歡發——發財、發達、發旺呢!武漢人也不例外。

不過,對於“八”,武漢話裏還有個特別的說法:

孩子要吃麥當勞,媽媽對他說:“八呃!你總喜歡吃這些垃圾食品,吃了有麼好處。”

集體輪流休息,小李說明天該他休息了,小張說:“八呃!還要等幾天才是你了。”

甲說:“這個人蠻有本事咧!”乙說:“他有八的本事,隻會瞎吹。”

老王說:“你這回賺飽了吧?”老李說:“我賺了八的飽!”

這些“八”,有時像歎詞(後邊帶“呃”),有時像形容詞、副詞(後邊帶“的”),意思都表示否定,可以用“鬼”、“屁”之類來代替。不過,用“鬼”有點凶狠,用“屁”有點鄙視,都叫人聽了不舒服。用“八”就不會有這種感覺,到底是吉利字眼,盡管在這裏並沒有吉利味道,而是被否定(反對)了。

你還葜說,這種說法隻有武漢(也許還有湖北其他地方)存在,別處沒有。說起來該是漢腔(湖北腔)的特點呢。

附帶說一下,元曲裏有“八的頓開金鳳凰”、“八的陣鸞衾繡斷鴛鴦線”,這“八的”是象聲詞。

勉強說起來,北京有個“六”跟武漢的這個“八”相當。前邊舉的幾個例子,換到北京,“八”就都變成“六”了(見《北京土語詞典》)。

這一“六”一“八”,一順一發,一北一南,蔚為奇觀。武漢話跟北京話比肩,真巧哇!

《說文解字》提到“六”和“八”的關係:“六,《易》之數,陰變於六,正於八。”

幾(麼)咱

武漢話問時間用的是“ji(上聲)me(輕聲)zan(輕聲)”.可以寫成“幾麼咱”,也可以略作“幾咱”。“幾(麼)咱”,普通話說“多咱”。

這個“咱”,最早見於《俗字背篇》,音子葛切,意思是“自己”、“我”。也寫作“瞄”(《字彙》注音祖含切)。元曲中都可以見到。現今仍然流行,音zan或zd。還有寫作“借”的。

但是,“幾咱”的“咱”,隻能算是借用字,音zan的輕聲,是“早(zao)晚(wan)”(時候)的合音。還可以用於現在(這咱)、從前(那咱)。

武漢“這咱”還可以說成“這麼咱”,“那咱”還可以說成“那麼咱”。有時候,“這咱”的“這”(ze去聲),受了“咱”(zan輕聲)尾音n的感染,變成了zen(去聲),屬於同化現象。這個zen(去聲).可以借用同音字“陣”或“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