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彙篇——“詞彙動態考察”部分,用了《武漢市誌(1980-2000)》(武漢出版社2007年)第八十篇《方言》第二章(我和熊一民同誌合編)中的材料,有較大的修改;“詞彙研究要點”部分,則是依據當代語言學理論,針對當前本地方言研究現狀舉例作了說明。
語法篇——“語法大綱”部分,用的是《武漢市誌·社會誌》(武漢大學出版社1997年)中《方言篇》“語法”部分的材料,略有修改;“語法分析舉例”部分,用的是《武漢市誌(1980-2000)》第八十篇《方言》第三章的材料,略有修改。
詞語考釋——條目來源有四:自己的回憶;別人的閑談;本地媒體所顯示;一般文獻所反映。內容跟《武漢俗語縱橫談》不重複,分析方式比《武漢方言詞典》較詳細,比《武漢俗語縱橫談》較精練,即是針時詞音、詞形、詞義,依據權威字書和傳統文獻,進行爬羅剔抉、參互考尋。為了避免茶館網絡式的戲說神聊,以及講座論壇式的大話新解,為了遵循章(炳麟)黃(侃)丁(聲樹)李(榮)眾位大師的謹飭縝密,我作了一些努力,隻因學識水平的局限,做得很不理想,不僅沒有達到刻鵠類鶩,隻恐是畫虎類狗了。謹請讀者批評、指正!
作為一名“老武漢”,出於對家鄉文化的熱愛,對鄉親的深情,特將多年耗費心血取得的一些粗淺的體會,和盤托出,盡管隻是一得之愚。
由於寫作時間不同,對象不同,書中使用的標音符號不一致:既有國際音標(其中調號或用發圈或用數碼),也有漢語拚音字母(其中調號或用1、2、3、4代表陰平、陽平、上聲、去聲或直接指出調類)。如果改成一律,工作量太大,而且也不太必要,便一仍其舊。謹請讀者見宥。
此外,書中特別選錄了周然先生的《(紅樓夢)中所見武漢方言詞語》的一部分,以供本書讀者先睹。這份寶貴資料顯示:當代武漢方言跟兄弟方言有著共同的淵源,並且共同構成漢語的輝煌曆史,值得珍視,值得研究。這裏要強調的是如何界定方言詞,較省事的辦法是以《現代漢語詞典》為依據,凡詞典注明(方)的、詞典沒有收的、詞典已收而釋義不同的才可視為方言,不能想當然,毫無限製。
語言是不斷發展的,語言研究也要與時俱進。在此之前,我寫的文字裏,和朋友(包括記者)的談論裏,有不少欠妥之處,趁現在的機會,我作了一些糾正。據我的體會,方言其實是很難侍弄的。
書稿的內容,老材料較多,新材料較少,自然是不足之處,但不曲以此為憾。因為我所熟悉的這些老材料,正瀕於消失,將其記錄下來,得到保存,對於漢語史、武漢文化史該是有意義的。至於一些新材料,還處在約定俗成的過程中,等到其定型之後,自會有人來記錄的。我在寫作的過程中,得到諸多友人的熱心幫助,在完成初稿之後,得到華中師範大學語言與語言教學研究中心的鼎力支持,定稿也全靠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的編輯、校對的認真負責。在此一並表示衷心的感謝!
在書稿即將出版之際,我回想起1989年李榮老師審閱拙著《漢語方言講話》(1990年由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時對我說的話——“你應該全用武漢方言的事實來舉例”。我當時說:“學生來自各地,專講武漢方言,他們不感興趣,也難理解。日後有機會,我再寫一本全用武漢方言的事實為例的書。”20年過去了,我才拿出這樣的書來,令我特別悲痛的是:李老師見不到這本書了!
適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敬祝我們的祖國日益昌盛,同胞永享太平!
2009年9月24日